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08 战国七雄

修改时间:2020-12-28 浏览次数:161 类型:复习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凝结出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 . 春秋 B . 战国 C . 西周 D . 秦朝
  • 2.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 . 罢兵归田 B . 释放奴婢 C . 承认土地私有 D . 迁都洛阳
  • 3. 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A . 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 . 商鞅废除井田制 C . 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 . 商鞅统一度量衡
  • 4. 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    )
    A . B . C . D .
  • 5. 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 . 永济渠 B . 郑国渠 C . 都江堰 D . 大运河
  • 6.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 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是(    )
    A . 弱肉强食 B .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 逐渐趋于统一 D . 适者生存
  • 7. 如图所示反映的是“三家分晋”,其主角是(   )

    A . 韩、赵、齐 B . 齐、楚、秦 C . 齐、楚、燕 D . 韩、赵、魏
  • 8.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右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 B . C . D .
  • 9. 《战国策》指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表述与商鞅变法内容相符的是( )
    A . 奖励军功 B . 废除贵族特权 C . 严明法度 D . 建立县制
  • 10.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不利国家大统一的历史趋势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

    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④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1. 树立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四幅战国形势图中,七雄地理位置完全正确的一幅是(    )
    A . B . C . D .
  • 12. 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 . 治理黄河 B . 修筑都江堰 C . 奖励耕战 D . 发明水排
  • 13. 春秋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 各国之间的争霸称雄 B . 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C . 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D .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 14.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完璧归赵 C . 葵丘会盟 D . 长平之战
  • 15. 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在商鞅的变法措施中,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 奖励耕织 B . 奖励军功 C . 加强刑罚 D . 建立县制
  • 16. 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信息是(   )

    A . 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 .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 . 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 .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 22.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守主持修建的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
  • 23. 写出《战国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

         

    B    C  D

  • 24.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取代。诸侯国中齐、、燕、韩、赵、魏、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战役,如之战、之战、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国崛起:战国中期以后,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 25. 请将下列历史人物和相关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管仲        A完璧归赵

    蔺相如     B卧薪尝胆

    廉颇        C老马识途

    勾践        D负荆请罪

  • 26.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 , 称为“”。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 , 各个击破,称为“”。

四、材料分析题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材料三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 材料一中“立木取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主持的变法是在哪国进行的?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4)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的一个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 28. 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该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 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一个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该水利工程主要由哪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 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该工程在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分析其原因。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田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 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 “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2) 下图是战国七雄简易示意图,回答各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

    A.   B.  C.    D.

    (3) 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时期发生的(人名)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4) 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国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30. 材料一: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李斯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1) 两则材料中的商君是指谁?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改革称为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此次改革是在哪一年?该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 这次改革中的哪些内容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4)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5) 通过该改革,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