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辛集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字外功夫

王树平

①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②一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③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之作。

④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那么,当代书家又该如何增进字外功夫呢?

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需要先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如果一个人的根本方向错了,即使他得到再多的名利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君子修行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己;与人交往之时应敬人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⑥其次,要            。当今时代,人们并不缺少工具和知识,缺少的是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即人文素养的承扬。中华传统经典是承载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论语》直指现实人生,引导人们成就君子人格和圣贤气象;《道德经》教人洞察社会自然之理,形成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古籍经典有如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从而不浮不躁,安于当下,收获一份静气。

⑦最后,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牢根基,才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6日12版)

(1)、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根据上下文结构和第⑥段主要内容,在第⑥段句首横线处填上分论点。
(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从论证语言的角度,赏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B、如果把第①段划线句移到第②段前,与②③段形成总分关系也是可以的,不改变文意表达。 C、第④段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作者写此文主要想说明:书者的字外工夫要远比字内工夫重要得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众阅读从少儿抓起

      ①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从个体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公益项目,就是直接对0到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家庭阅读辅导,可称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③对于少儿阅读习惯的引导,学校需要与家庭达成共识。小学阶段,阅读和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比较紧密,容易家校合作。但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娱乐化功利化阅读:或被花哨设计实则庸俗的低劣读物吸引,或只读教辅读物、作文选集,这将束缚阅读视野、降低阅读兴趣,更违背“书籍滋润心灵”的意义。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们判断图书好坏的能力。

      ④引导少儿阅读也要注意抓时机,抓关键。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往往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而到高中阶段,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如何在升学和阅读上有效分配时间的难题。这时,有人会放弃阅读,有人转而读纯粹的消遣读物——这正是一个阅读的分水岭。

      ⑤目前,我国尚有很多少年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还有许多是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文化资源匮乏。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书香童年”小书包公益活动,就是将装满书籍与光盘的“小书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3万个家庭,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提供0岁就开始阅读的条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各界资助下,建立起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正走进贫困地区推广阅读,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也有机会走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如何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做法 , 对于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

      ⑥从0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小了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规划,大了说,则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规划。因为只有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金色的阅读种子,将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5日24版,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好时光
    今年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一个街访节目:“你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时候?”采访了街头小贩、大学老师、转业军人、快递员工、企业老板、退休干部等,每人都有不同答案,各具特点。有人怀想过去,有人喜欢当下,有人曾为梦想倾情打拼,有人为事业青丝变白发,有人为自己的贡献而自豪,有人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
    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会受到启发,不由想起自己的“最好时光”。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一个人不论贫富贵贱,年老年轻,都会有过自己的最好时光,有过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其具体内容可能多种多样,但总会有一些共同点,肯定要与幸福、愉悦、满足、自豪这些字眼相联系。从一般逻辑上来说,心情愉悦源于生活幸福,生活幸福源于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源于拼搏奋斗,这是美好时光的四个要素,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有首老歌唱得好“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等不来”,同理,最好时光也是通过拼搏奋斗才能换来的。姚明的最好时光,是他在20多岁时,身体好,状态好,在球场上大杀四方,勇不可挡,在NBA闯出一片天地,为国争光更是一柱擎天。赵薇的最好时光,是她初出茅庐,就成了《还珠格格》里的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一时红遍天下,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马云的最好时光,是他的阿里巴巴问世,惊艳天下,一举占领电子商务头把交椅,开创了新纪元。莫言的最好时光,当然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站在领奖台上顾盼自得,侃侃而谈。他们的最好时光,无一不是拼出来的,多年的卧薪尝胆,殚精竭虑,坚忍不拔,滴水石穿,才换来了自己的最好时光。
    最好时光也与人的心态有关。西晋名将羊祜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的确,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一辈子会有许多沟沟坎坎,如能保持良好心态,适时调整情绪,苦中作乐,自强不息,就会战胜困难,走出逆境,创造或延续最好时光,把不顺心的日子过成好日子,诚如佛家名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是心头无挂碍,天天都是好时节。”
    一个人有最好时光,一个民族也有最好时光。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最好时光,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社会安定,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因而为史家津津乐道。我们应记取这个道理:无数个人好时光的总和就是民族和国家的好时光,每个人把自己的事业搞好了,价值发挥了,目标实现了,日子过顺了,心情舒畅了,国家也肯定会一片吉祥之气,民族则必然呈现兴盛之态。因而,你若热爱这个国家,以自己的民族为荣,就要先力争把自己的事业干好,工作尽职尽责,学习精益求精,对人热诚坦荡,遇事敢于担当,努力创造自己的最好时光,以千千万万人的最好时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最好时光!
阅读《谦和是一种力量》,回答小题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 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一)“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二)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三)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选文有较大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自炫更须自制

桑林峰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13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迭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种渴求交往的。理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搞直播,不是充满暴力,就是充满色恃。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恩: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主张内涵式发展、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迭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的喝彩。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日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答案”的疑问。

②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讲求用雅致凝练的语言实现抒情表义,含义深长的同时又追求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看到大雪纷飞,写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银装素裹,感慨“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誉瀑布奇观,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满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成为现代生活中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也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载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进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 , 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卓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超然……每读及这些诗句,就更能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挫折便显得不再难以逾越。

④今天,身处现代文明的快节奏中,那些亲近自然、缘事而发的诗句,能让人逸兴遣怀,为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流连秋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充满趣味的“闲看儿童捉柳花”,体现境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助诗歌,人们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⑤古诗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中的胸襟抱负,温厚美德、日常哲思、闲情逸致,给予我们情感思想的共鸣、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诗歌,不在于答案是否标准,而是从正确的语词训诂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地抵达诗心,给出合情合理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归。在汉字的搭配组合中探寻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是诗歌言约旨丰的独特意蕴之所在。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如此诗所言,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5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