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北仑区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与酒

莫言

    ①三十多年前,我父亲很慷慨地用十斤红薯干换回两斤散装的白酒,准备招待一位即将前来为我爷爷治病的贵客。后来,贵客泛来,爷爷的病也好了,那瓶白酒在窗台上,显得很是寂寞。酒是用一个白色的瓶子盛着的,瓶口堵着橡胶塞子,严密得进不去空气,我经常地观察着那瓶中透明的液体,想像着那芳香的气味。有时还把瓶子提起米,一手操着瓶颈,一手托着瓶底,发疯般地摇晃,然后猛地停下来,观赏那瓶中无数的纷纷摇摇的细小的珍珠般的泡沫。这样猛烈摇晃之后,似乎就有一缕酒香从瓶中溢发出来,令我馋涎欲滴。但我不敢偷喝,因为爷爷和父亲都没舍得喝,如果他们一时发现少酒,必将用产酷的家法对我实行毫不留情的制裁。

    ②终于有一天,当我看了《水传》中的章节后,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正好家中无人,我便用牙咬开那瓶塞子,抱起瓶子,先是试试探探地抿了一小口——滋味确是美妙无比——然后又恶狠狠地喝了一大口——仿佛有一团绿色的火苗子在我的腹中燃烧,眼前的景物不安地晃动。我盖好酒瓶子,溜出家门,头重脚轻、腾云驾雾般跑到河堤上。我嗬嗬怪叫着,心中的愉快无法形容。就那样嘴地叫着在河堤上跑来跑去。抬头看天,看到了传说中的凤凰;低头看地,地上奔跑着麒麟;歪头看河,河里冒出了一片片荷花。荷花肥大如的叶片上,坐着一些戴着红肚兜的男孩。男孩的怀里,一律袍着条金超赤尾的大鲤鱼……

    ③从此,我一得机会便偷那瓶中的酒喝。为了防止被爷爷和父亲发现,每次偷喝罢,便从水缸里舀来凉水灌到瓶中。几个月后,那瓶中装的究竟是水还是酒,已经很难说清楚了。几十年后,说起那瓶酒的故事,我二哥嘿嘿地笑着坦白,偷那瓶洒喝的除了我以外还有他。当然他也是喝了酒回灌凉水。

    ④我喝酒的生涯就这样偷偷摸摸地开始了。那时候真正的馋呀,村东头有人家喝浓,我在村西头就能闻到味道。有一次,竟将我一个当兽医的堂叔家的用来给猪打针消毒用的酒精偷着喝了,头晕眼花了好久,也不敢对家长说。长到十七八岁时,有一些赴喜宴的机会,母亲便有意识地派我去,是为了让我去饱餐一顿呢,还是痛饮一烦呢,母亲没有说,她只是让我去,其实我的二哥更有资格去,也许这就是天下爹娘向小儿的表现吧。有一次我喝醉了回来,躺在炕上,母亲正在烷的外边擀面条,我一五头,吐了一面板。母亲漫骂我,默默地把面板收拾了,又舀来一碗自家做的甜醋,看着我喝下去。我看到过许多妻子因为丈夫

    醉酒而大闹,由此知道男人醉酒是让女人极厌恶的事,但我几乎没看到过一次母亲因儿子醉酒而痛骂的。母亲是不是把醉酒看成是儿子的成人礼呢?后来当了兵,喝酒的机会多起来,但军令森严,总是浅尝辄止,不敢尽兴。我喝酒的高潮是写小说写出了一点名堂之后,时间大约是1986~1989年。这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官场上喝酒已经算不上腐败现象。每次我回故乡,都有赴不完的酒宴。每赴一次官宴,差不多就是被人扶回来。这时,母亲忧虑地劝我不要喝醉。但我总是架不佳别人的功说,总感到别人劝自己喝酒是人家瞧得起自己,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不喝就像对不起朋友一样。而且,每每三杯酒下肚,

    便感到豪情万丈,忘了母亲的叮嘱和醉酒后的痛苦,等等“壮语”在耳边轰轰地回响,所以,一劝就干,不劝也干,一直干到丑态百出。

    ⑤198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与县里的一班哥们儿喝酒,一口气喝了四十二杯白酒,外带十几扎啤酒。第二天上午去酒厂参观,又喝了刚烧出来还没勾兑的热酒半铁瓢。中午又陪着一个记者喝了十几杯。当天下午,人们把我送到县医院,又是打吊针,又是催吐,抢救了大半天。这次醉酒,使我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闻到酒味悉心。从此喝酒谨慎了,但几杯酒下肚后,往往故态复萌,但醉到人院抢救的程度再也没有过。小时候偷酒喝时,心心念念地盼望着:何时能病痛快快地喝一次呢?但80年代中期以后,我对酒厌恶了。进入90年代,胃病大发作,再也不救多喝。有一段时间,干脆不喝了,无论你是多么铁的哥们凡,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相劝,也不喝。这样尽管伤了真心敬我的朋友的心,也让想灌醉我看我洋相的人感到失望,我自己的自尊心也受到损伤,但性命毕竟比别的更重要。不喝酒就等于退出了酒场中心,冷眼观察,旁观者清,才发现了酒场上有那么多的名堂。在某种意义上,酒场成了干部们的欢节,成了勾心斗角的战场。饮酒有术,劝酒也有方。那些层出不穷的劝酒词儿,有时把你劝得产生一种即便明知杯中是耗子药也要仰脖灌下去的勇气。在酒案上,几个人联手把某人灌醉了,于是皆大欢喜,俨然打了一个大胜仗。富有经验的酒场老手,并不一定有很大的酒量,但却能保持不醉的记录,这就需要饮酒的技术,这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捣鬼。有时你明明看到他把酒杯子干了个底朝天,其实他连一滴也没喝到肚里。酒场捣鬼术名堂紧多,非有专门人才研究不可。我渐渐地感到,中国的酒场,已经成了罪恶的渊薮;而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酒,也变成了一种公然的塑落。尤其是那些耗费着民脂民膏的官宴,更是洋溢着王朝末日奢靡之气,巨大的浪费,扭曲的心态,龌龊的言行,抽劣的表演,嘴上甜言蜜语,脚下使绊子,高举的酒杯里,似乎都盛着鲜血。与我有同感者多乎截!但百姓的憤怒屁用也不管。酒厂如后春笋般往外冒,铺天蓝地酒广告,酒的广告费高到令老百姓瞠目结舌的程度。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还有那些假酒、毒酒、迷魂酒。酒酒酒,你的名字叫腐败,你的品格是邪恶。你与鸦片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了。

    ⑤我曾写过一部名叫《酒国》的长篇小说,试图清其一下酒的罪恶,唤醒醉乡中的人们,但这无疑是醉人做梦,隔靴搔痒。酒已经成为中国官场的润滑剂,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概也就真正成为酒国了吧?只有天知道!

(选自《那晚在酒中》,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我”的喝酒经历及对酒的态度

三十多年前

十七八岁时

“我”爱喝酒,赴喜宴喝醉呕吐,母亲默默帮我收拾

当兵时

“我”喝酒次数多了,但不能尽兴,对酒充满渴望

1986-1989

③1988年,

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对酒厌恶了

进入90年代

“我”胃病大作,再也不敢多喝,有一段时间,干脆不喝

退出酒场之后

(2)、文章第②段提及小时候的莫言原本不敢偷喝酒,但是看了《水浒传》中的某个梁山好汉喝酒的章节后,顿生豪情,毅然打开酒瓶偷酒喝。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联系《水浒传》原文,写出一个关于梁山好汉喝酒后壮举的事例。
(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后来,贵客没来,爷爷的病也好了,那瓶白酒在窗台上,显得很是寂寞。

白酒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为什么莫言会觉得那瓶白酒显得很是“寂寞”呢?”

②有一次,竟将我一个当兽医的堂叔家的用来给猪打针消毒用的酒精偷着喝了,头晕眼花了好久,也不敢对家长说。

这句话中,莫言有很多不正常的表现,请找出来并分析原因,

(4)、本文第④段写莫言喝酒时总是架不住别人的劝,特别是听到一些“壮语”时,会不受控制地喝到丑态百出。你觉得下面哪首诗中的画线句最能让莫言毫不犹豫地继续喝到烂醉?请结合本文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

自谴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饮中八仙歌(节选)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田园杂诗

钱益

春天不久晴,衣垢及时浣。

身上何所著?敝襦及骭短。

宴人我寒,一杯为斟满,

酒满不可多,农事不可缓。

【注释】①骭(gàn):肋骨。

(5)、散文讲求真实。莫怀戚说:散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己,也无甚特别的技法。作家彭程认为,散文的艺术加工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否则就进入了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本文第②段内容,说说莫言在《我与酒》中为什么要将小时候喝酒的事做这样的艺术加工。

童年时,村头来了一个拉着骆驼的相面先生,评多人围观,我挤进去看热闹,相面先生对众人说我:“这个小孩眉中藏痣,长大了能喝酒。”当时村人们都饿得半死,以草根树皮糠菜果腹,酒是极端奢侈之物,我既然“能喝酒”,也许就必有酒喝,有酒喝生活必然不会错,于是众人便用异样的眼光端详我,看我这将来的酒徒,记得我当时也颇为得意。

七十年代初,生活略有好转,有一次父亲在家招待一位尊贵客人,剩了半瓶酒,放在后窗台上。我盯着那半瓶酒,突然想起了相面先生的预言,便踏着小凳取下酒瓶,拔开塞子,狠嘬了一口,口腔麻辣,眼睛出泪,是酒给我的第一次感觉,这便是我饮酒生涯的开始了。

(莫吉《酒后絮语》)

(6)、结合本文的内容和主旨,联系下列材料以及生活经验,谈谈你读完本文的阅读感受。

材料一:

    当今社会,喝酒已变成斗争,酒场也变成了交易场。许多事情决定于献等交错之时,由酒场深入进去,便可发现这社会的全部奥秘。

(莫言《酒后絮语》)

材料二:

    古人沉醉,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写出了多少辉烛诗篇,而我醉着酒,只写出了这冷眼文章。我想今后一定会有关于酒的巨著产生,我这《酒国》,不过是一声长啸而已,当有高啸如风者在后。

 (莫言《酒后絮语》)

材料三: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郁达夫)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心空的云朵
      ①书市开幕那天,我应出版社的邀请,去签售自己的新书。
      ②天气很炎热,读者很热情。不少人围上来,举着刚买的书,要我在扉页上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再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我便一律照办了,谁会愿意为此而得罪喜欢自己的读者呢?
      ③“给我写4个字就可以了——抬头看云。”我不禁惊讶地望向他,见是一个斜挎了背包戴墨镜的中年男子。我笑了,说:“谢谢您记得这个题目!”他也笑了,轻声说:“资深读者了嘛!再说了,好文章,会在你脑子里安家,想忘都忘不掉。”虽说这不过是些廉价的恭维话,可我听了,依然感觉很是受用
      ④有几个学生模样的读者要求我和他们合影,便欢快地答应了。走到阳光地带,被一群阳光少年簇拥着摆各种姿势,顿然觉得时光倒流,恍若回到了不识愁滋味的学生时代。我想:今天的签售活动应该会一直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吧?然而——
      ⑤照完了相,我要回到自己的摊位前,抬眼一扫,发现那个“资深读者”正远远地朝我们这边张望。见我看他,也不回避我的目光,冲我挥了一下手,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⑥时间临近中午了,书市上的人不像先前那么稠密了。无意中一抬眼,居然又看到了那个“资深读者”——墨镜后面的眼睛,依然在朝向我这边张望!
       ⑦这下我有些慌神儿。偷眼看看旁边的摊位,妄图找到更加吸引那人目光的目标。但是,没有。我不由惴惴地想,这个人,究竟想做什么?难道他和那些阳光少年一样,想和我拍一张合影做永久纪念?如果真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开口对我讲哦!只要他开口讲,我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或者,他并不想拍照,只是因为喜欢我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傻傻地暗自“陪”我签完最后一本书?或者都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有故事的人,所以,他要对我讲讲有关他的故事,让我这个善于写作的人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在这个故事面前唏嘘叹惋……种种猜测困扰着我,使我不禁惶惶然了。而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资深读者”匆匆走了过来。
      ⑧他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等着领受训诫的小学生。我也跟着尴尬起来,结结巴巴地问:“逛了这么……这么久啊?淘到好书没有?”他快速地看我一眼,拍拍他斜挎的背包说:“还真淘到了一些好书。——我挺喜欢逛书市的。”
      ⑨沉默。
      ⑩突然,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背书般飞快地说道:“张老师,这是我写的一本书,我也写散文,写了好多年了,但是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给我出书,我就买了个书号,自费出了这本书。——我要把这本书送给你,早就为你签好名了;可是刚才人太多了,还有好多是我的工友,我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现在好了,他们都走了,我把这本书送给你吧!”他讲完这番话,长长出了一口气。
      ⑪我也跟着出了一口气。
      ⑫打开那本书,看到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怀一念慈心,饮牡丹花水。”下面一行小字注明是借我两篇文章的题目转赠于我;而落款处的那个笔名,让我陡然想到与之紧紧连在一起的那些不媚俗、不讨巧的典雅文字。甚至没来得及握别,他就匆匆转身走掉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又酸又暖。好想告诉这个内心羞涩、酷爱文学的男子,是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也让我生出了掸掉心中浮尘的勇气,更让我懂得了——抬头看云的人,心空的云朵,有时比天空的云朵更富丽,更动人……
                                                                                                                         (作者 张丽钧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颗枸杞豆(节选)

程海

       星期日到了。我在村子里玩了整整一上午,觉得腻味透了。我多么想念我的小树林啊!多么想念我的可敬的三叔啊!

       下午的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画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画了三个圆圆,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0。”

       “那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我沉默了,抬头望他,不知为什么,他眼眶里滴下几滴泪水。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临死时,好多亲友都去探望他,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去了。我没有去,我怕再看见他那张凄楚、苍白的脸。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来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

       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0”!

       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0”出发,勤奋地去准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散客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境界与知识

鲍鹏山

       ①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②我们要明白,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

       ③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④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而且,当一个人整天爱关注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这类无用的知识时,他可能获得了饭桌上的谈资,但他的人格也会变得琐碎,甚至猥琐。所以,哲学家尼采说,“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⑤其实,世界上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⑥《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⑦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男孩巴顿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

    “ 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父亲也这样问,可是他的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

       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 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早饭留在餐桌上。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男孩只能被锁在家中。当然,如果不是幼儿园放假的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总是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

       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

       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

       “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后来,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在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父亲的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