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84 类型:期中考试
《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律》和《唐律》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走向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周原来是西部的小邦,灭商以后,都城丰镐地处偏僻,不能有效控制广阔的中原和东部地区。周公指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在这里建立军事和政治重镇,将统治中心东移,监管殷顽(不愿接受周统治的殷商旧贵族)、东夷,对天下实行有效地统治。诸侯咸服,天下大治。
——摘编自卢连成《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四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今河南商丘)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和东周时期洛邑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一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了中国。……如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7至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还能使我们对当时讲求简洁、均衡的建筑风格多少有些认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