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丑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做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喵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请简要概括说明其理由。
(2)、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你哪些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阅读《打春》,完成下面小题。

打春

付秀莹

       ①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

       ②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打春这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

       ③打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有的时候早几天,有的时候迟几天。打春总是同新年连在一起,到处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对联。

       ④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月份牌是那种小小的日历,在乡下很常见。没有老上海的旗袍美人,只有文字和数字,阴历、阳历、节气、星期。往往有红、绿、黑三种颜色,朴素的,家常的,邻家姑娘一样亲近而温煦。月份牌上,有打春的具体时刻,比方说,上午十一点三十五。芳村有个风俗,不能把春打在炕上。意思是说,打春这一天,尤其是打春那一刻,不能在炕上躺着。

       ⑤打春这一天,无论多么不适,母亲一定要挣扎着起来,下炕,在院子里走一走,或者是在大门口立一立。在内心深处,我多么盼着每天都是打春。打春的时候,母亲就会下炕了。闲闲地,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满院子的彩,在微风里飘摇着,飘摇着,简直就要飞起来了。门外就是田野,麦田还懵懂着,是那种深的冷凝的绿。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打春过后,大约等不了几天,万物就该醒过来了。

       ⑥在我们芳村,有一个民谚,一年打俩春,粮食赛如金。意思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当年的年景就不好了,粮食会像金子一样珍贵。

       ⑦在芳村,节气的意思,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节日。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的长篇《陌上》的楔子里,我就是用的节气这个词,还引来了一些疑问。可见,一个地方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仿佛树的根须,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血脉里了。

       ⑧芳村人过节气,不外是吃一顿好饭食罢了。芳村有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好受不过躺着。吃饺子,是芳村人过节气最隆重的仪式了。然而,打春这一天,好像在吃上是不大讲究的。不过是家常便饭,擀面条、蒸馒头、烙饼、小米粥。这个时节,新鲜菜蔬还没有下来,大白菜却还多着。炒白菜,炖白菜,醋杀白菜,翻过来倒过去,横竖都离不开白菜。芳村人说,白菜就是百菜。我们却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打春这一天,母亲下炕了,也有兴致和闲情,亲手给我们做饭了。母亲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再简单的饭食,都能做出天下的美味来。有时候,倘若打春恰巧在新年正月里,饭菜就越发丰盛了。窗外有零星的鞭炮声,屋子里香气弥漫。丰饶的,甜美的,太平的,热腾腾世俗生活的气息,穿过重重光阴,扑面而来。

       ⑨而今,母亲离开人世已经十九个年头了。我也早已远离故乡,在异地辗转漂泊。流年似水,往日不可追。每年的打春,再没有人监督我下炕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的饭菜了。我却总是记着那一个场景,母亲立在院子里,衣衫洁净,鬓发清爽,微微笑着,笑着,看着她的家,看着她的孩子们。阳光和煦,满院子纸鸢飘摇。

       ⑩打春了。春来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魂兮归来

    ①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②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③康德曾说:“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

    ④当今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⑤当今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

    ⑥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⑦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失,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⑧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⑨魂兮,归来。

    ⑩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吃着麦当劳长大的年轻人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⑪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④“人都到那里去了?”

    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 fèi。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愚公”

①再次走进这间教室,已是三年后了。同学们相聚母校,寻找久违的亲切感,可我,还是习惯性地看向那个挤在墙角孤零零的座位。

②他姓于,个子很高,有点驼背,长相有些滑稽,有着一张仿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脸,同学们常取笑他。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黑布鞋——如他黝黑的脸,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自从学过《愚公移山》一课,班里几个同学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愚(于)公”。

③听说他家境不好,父母甚至不愿意供他读书。他自己倒是一直很努力地学习,由于不注意姿势,背也有点驼了。虽然他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在同学面前总是努力挺胸抬头,可这只是让他的身形显得更加可笑。班上有同学称他这是“王八出水”。这让他很是窘迫,再在同学面前时,更加手足无措,似乎连自己是不是要挺直腰板都不知道了。他学习很刻苦,下课的时间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念念叨叨,可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最开始刚来的时候,他倒也很想积极融入班级,下课时努力地想和同学聊天,但一来插不上话,同学们聊天的内容似乎都离他很远,他倒也分享过家乡乡里的风光,但迎来的也只是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再者他毕竟来自偏远的小地方,那浓郁的口音总让人半懂不懂。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识趣的不会凑上来了。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倒也不会再念念叨叨,只是一味地沉默了。

④但他也有过受“欢迎”的时候,每当老师在课上提问题时,其他同学就会异口同声的在下面起哄,齐呼“愚公”来让他答题。老师倒也乐于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看着愚公被叫起后涨红的脸,脸上的青筋也条条绽出,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间或还夹杂着他那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口音,引得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⑤他曾经好不容易考好一次,还被同学们怀疑作弊,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唏嘘不已,冷嘲热讽,他就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头垂得很低,细瘦的脖子好像撑不住似的。他越不辩解,大家越喜欢奚落他:“分数比我还高,又作弊了吧?哈哈哈······”“你这次怎么考的,分数还没愚公高?”“我赌五毛钱,他下回上不了60分······”每到这时,他就只说一句话:“不要取笑!”可那窘迫的表情惹得同学们笑得更欢了:班级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一年冬天的体育课上,运动量比较大。他穿的布鞋太破了,又没穿袜子,结果一使劲儿,大脚趾把布鞋顶了个洞。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班上有同学冲他叫道:“你是在跳芭蕾吗?四小天鹅?”同学们顿时又哄笑起来。不出所料,这件事被同学们当作笑话调侃了整整一周,每次他一进教室,总有人嚷一句:“今天的鞋有没有洞?”或者冲他喊道:“来一段四小天鹅!”他就整个人呆在那里,似乎连走路都不会走了。这时班里面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⑦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总是迟到或请假,角落里的椅子也总是倒扣在桌子上。我本以为大家这回该消停了,结果他们一次次搬出“愚公”的笑话不断调侃。在阵阵笑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打趣的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来学校了。终于有一天,“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打破了自习时的安静,“愚公辍学了,他家钱不够,非得让他帮家里干活。据说他父亲已经为此打了他好几次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答应了······”声音到这里渐渐小了下去,到后来竟然没人再说下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愚公为什么这次终于决定不来了,只是没有人好意思点明而已。教室里难得的一片寂静。

⑧清晨的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来,徐徐的;树缝里漏出的阳光,在教室靠墙的桌面上投射出若有若无的光圈。只有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静默在一角阴暗里。

⑨最后一排挤在墙角的椅子,就那样,再也没有放下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