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愚公”

①再次走进这间教室,已是三年后了。同学们相聚母校,寻找久违的亲切感,可我,还是习惯性地看向那个挤在墙角孤零零的座位。

②他姓于,个子很高,有点驼背,长相有些滑稽,有着一张仿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脸,同学们常取笑他。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黑布鞋——如他黝黑的脸,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自从学过《愚公移山》一课,班里几个同学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愚(于)公”。

③听说他家境不好,父母甚至不愿意供他读书。他自己倒是一直很努力地学习,由于不注意姿势,背也有点驼了。虽然他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在同学面前总是努力挺胸抬头,可这只是让他的身形显得更加可笑。班上有同学称他这是“王八出水”。这让他很是窘迫,再在同学面前时,更加手足无措,似乎连自己是不是要挺直腰板都不知道了。他学习很刻苦,下课的时间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念念叨叨,可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最开始刚来的时候,他倒也很想积极融入班级,下课时努力地想和同学聊天,但一来插不上话,同学们聊天的内容似乎都离他很远,他倒也分享过家乡乡里的风光,但迎来的也只是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再者他毕竟来自偏远的小地方,那浓郁的口音总让人半懂不懂。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识趣的不会凑上来了。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倒也不会再念念叨叨,只是一味地沉默了。

④但他也有过受“欢迎”的时候,每当老师在课上提问题时,其他同学就会异口同声的在下面起哄,齐呼“愚公”来让他答题。老师倒也乐于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看着愚公被叫起后涨红的脸,脸上的青筋也条条绽出,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间或还夹杂着他那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口音,引得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⑤他曾经好不容易考好一次,还被同学们怀疑作弊,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唏嘘不已,冷嘲热讽,他就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头垂得很低,细瘦的脖子好像撑不住似的。他越不辩解,大家越喜欢奚落他:“分数比我还高,又作弊了吧?哈哈哈······”“你这次怎么考的,分数还没愚公高?”“我赌五毛钱,他下回上不了60分······”每到这时,他就只说一句话:“不要取笑!”可那窘迫的表情惹得同学们笑得更欢了:班级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一年冬天的体育课上,运动量比较大。他穿的布鞋太破了,又没穿袜子,结果一使劲儿,大脚趾把布鞋顶了个洞。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班上有同学冲他叫道:“你是在跳芭蕾吗?四小天鹅?”同学们顿时又哄笑起来。不出所料,这件事被同学们当作笑话调侃了整整一周,每次他一进教室,总有人嚷一句:“今天的鞋有没有洞?”或者冲他喊道:“来一段四小天鹅!”他就整个人呆在那里,似乎连走路都不会走了。这时班里面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⑦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总是迟到或请假,角落里的椅子也总是倒扣在桌子上。我本以为大家这回该消停了,结果他们一次次搬出“愚公”的笑话不断调侃。在阵阵笑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打趣的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来学校了。终于有一天,“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打破了自习时的安静,“愚公辍学了,他家钱不够,非得让他帮家里干活。据说他父亲已经为此打了他好几次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答应了······”声音到这里渐渐小了下去,到后来竟然没人再说下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愚公为什么这次终于决定不来了,只是没有人好意思点明而已。教室里难得的一片寂静。

⑧清晨的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来,徐徐的;树缝里漏出的阳光,在教室靠墙的桌面上投射出若有若无的光圈。只有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静默在一角阴暗里。

⑨最后一排挤在墙角的椅子,就那样,再也没有放下来。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愚公的表现

下课时

沉默

课堂上提问时

愚公被叫起回答问题

愚公一周都在被调侃鞋上破了洞没有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开篇就讲了三年后同学再回到学校相见的场景,也暗示出了“愚公”在班上的孤独。 B、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写出了“愚公”在班级里倍受欺凌的可怜遭遇。 C、“愚公”最终辍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家里负担实在太重,无法供他读书了。 D、文章标题“愚公”,既是同学们以谐音而给他起的外号,也体现出了同学们对他的嘲讽与鄙夷。暗含了作者对“愚公”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校园欺凌行为的反对态度。
(4)、第⑧段的景物描写很特别,联系上下文,说说其作用。并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从旁观者角度,谈谈你对“校园欺凌”的看法。

【链接材料】2019年最热门的现实主义题材青春电影--《少年的你》,毫不遮掩且直观地将校园欺凌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周冬雨所饰演的陈念,从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沦为了受害者。被故意恶作剧、被“扇巴掌”、被嘲笑、被排挤……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令人触目惊心。值得反思的是,正是很多人对这种行为的沉默,助长了校园欺凌的行为。这些沉默的人不仅有受害者,也有旁观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墙上的母爱
         ①跳槽到报社做记者以后,我又新租了一间房子。当房东打开房门的时候,满墙的涂鸦之作以逼人的气势侵略性地进入我的视野。
         ②我惊问:“这墙怎么涂得这么吓人?”
        ③房东说:“我也没办法,这样吧,你找几个民工用石灰浆涂抹一下,我免你一个月的房租。”
        ④这是一宗很划算的买卖,我立即点头答应。
        ⑤大概一个星期后,我叫来两个民工刷墙。还没开工,一个女人把民工师傅拦住,双手坚定地比画着,嘴里咿咿呀呀地叫,她是个哑巴。
        ⑥我跟她解释:“这房子是我租的,墙上太脏了,刷干净点好看一些。”
        ⑦女人横在那里,毫不退缩。
       ⑧我没有办法,只好叫房东来解围。
       ⑨房东说:“小陈,她以前就租住在这儿,这些东西是她画的。她肯定是舍不得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刷掉。她很蛮 , 你还是让着她吧。”
       ⑩我让民工师傅先回去,把女人留下来,和她笔谈,再经过房东的补充,渐渐地,我明白了女人qī苦的身世,以及她对女儿深深的思念。
       ⑪女人怀孕的时候,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多少亲戚朋友劝她流产,再寻别的男人,她怎么也听不进去,固执地要把孩子生下来。
       ⑫就在女人临产前夕,丈夫单位要收回房子,将她扫地出门。她强忍着,租下这间小房子。不久以后,她在这间出租屋里生下了一个女孩。
       ⑬女人没有生活来源就沿街捡破烂,靠那点可怜的收入养家糊口。女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女儿身上,教她识字看画,教她唱歌跳舞。小女儿变得天真活泼,人见人爱。
       ⑭女儿三岁那年,女人生了一场大病,医好之后,她成了哑巴,与人交流只有通过纸和笔了。为了女儿的前程,女人把她送给别人,自己一个人过孤独的日子。
        ⑮女人隔三差五就去幼儿园看女儿。女儿学了“a、o、e”之类的拼音,她回来就在墙上写上“a、o、e”,女儿学了一首歌,她回来之后,就在墙上写下儿歌的名字。没过几年,四面墙被涂抹得满满当当。
       ⑯刚开始,房东叫她不要在墙上乱画,但听到她咿咿呀呀的叫唤透着凄苦的苍凉,便让她由着性子去。突然有一天,女人边抹眼泪边进屋,关上门后,整整哭了一宿。
        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墙上写下一个字。房东猜想,她女儿可能是随养父母迁走了,也可能是女儿不认这个哑巴母亲。
        ⑱在我租这间屋之前,女人在这整整租住了15年。
        ⑲听到女人的这个故事,我的心莫名地感伤起来,我对女人说:“这墙我不会涂了,你什么时候想看它,就来看好了。”
        ⑳女人走后,我从采访包里取出照相机,把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字全拍下来,准备把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她,我觉得作为母亲,她确实不容易。
       (21)第二天,我接到异地采访任务,离开了这座城市。一个星期后,我结束采访,回到租住屋里,不禁大吃一惊,字墙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照人的墙面!房东告诉我,我走后,她叫人把字墙给弄掉了。望着四面白墙,我突然感到空落落的,像是丢失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22)现在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把字墙的照片洗好,这成了我的责任和使命。
        (23)照片洗好了,我等待着哑女的出现。可惜,很长时间过去了,她一直都没踪影。
        (24)不知她到哪儿去了。

阅读下面一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
         ①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②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③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④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⑤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⑥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⑦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⑧“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⑨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⑩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⑪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⑫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⑬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窃读记(有改动)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⑦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⑧“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⑨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⑩当书店的目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⑪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⑫“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⑬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⑭“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美,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都市的繁华,洗个澡、看个电影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迫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 , 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