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普陀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④“人都到那里去了?”

    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 fèi。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根据注音写汉字。

dĭng fèi(

(2)、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是描写,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的人,“我”对他是的态度。
(3)、从选文⑦、⑧两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
(4)、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gāng)风(罡风,指强烈的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撅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⑨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解困。

    ⑩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艺人的高超技艺,却没有人来传承,他晚年竟变得如此凄凉,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传来消息说:“它死得很惨,被拦腰折断,又裂为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树就在门前站着,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这些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树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吐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我们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没看到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白花花的刺眼。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我痛心不已。

    ④夜里,我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突然,我看见在树桩四周的皮层里,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要时就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⑦“泉!生命的泉!”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涌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一片片绽了开来。“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泉”边,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向日葵

①乡村随处可见的诸多植物当中,我最喜爱的是向日葵。它们或成片地群聚于田野,或散落在农家的菜园,或零星地孑立于河堤上,或独自长在山坡上……无论土壤肥沃还是贫瘠,在哪里它们都可以恣意地释放生命的热烈激情,从不掩饰忠贞追随阳光的秘密。作为阳光的痴情恋人,它们活得率真,活得神采飞扬。

②我曾经在一堆嶙峋的乱石缝间,看到一株向日葵。或许是某个采石人无意中丢下的一粒种子,它就那般不管不顾地,在那坚硬的沙石间,无畏近乎窒息的干渴,将柔韧的根死死地扎向深处,倔强地长起来,不顾一切地迎向酷热的太阳,艰难而孤独。它圓圆的转盘状的花,像一则寓言,又像一首歌谣。

当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一起盛放时,那金黄色的汪洋,多么像大地上繁丽铺展的锦缎 , 那种令人目眩的巨大震撼,让人不敢与之长久地对视。甚至,只那么远远地一望,便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訇然而至。

④炎炎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望着自家小园子里的一排向日葵,发现有牵牛花讨好地缘着它们向上攀援,有豆角秧依恋着它们健壮的身躯疯狂地生长,旁边的那些韭菜、生菜、茄子、辣椒等等,则一律向它们仰首致意。而它们,有些随和,又有些孤傲,在开花的所有日子里,都只管无所忌惮地追随太阳的升落,那样赤裸裸地表白,教许多的爱情诗句都黯然失色。

⑤”向日葵是从来都不看别人的眼色过日子的。”这是一位七旬老农的一句朴素的赞叹。他是我印象中最勤勉的农民,一辈子躬耕十几亩薄田,风调雨顺也罢,年景惨淡也罢。他谙熟季节的语言,懂得土地的真谛,守着一份简单得一览无余的生活,他感恩而知足。在我心中,他已活成了一棵从容的向日葵,淡定而不失浓烈。

⑥成熟的向日葵,会低垂下高傲的头颅,像一位谦谦君子,在西风嘹亮的颂词中,将一份骄傲的饱满呈现在深邃的十月。那些原本紧紧相拥的黑白分明的种子,将会以另一种友好的方式,走进我们寻常的生活,或作为最大众的零食,不分季节地芬芳我们的口齿,或被榨成:上好的葵花油,香郁我们总爱挑剔的肠胃。

⑦有一年冬天,一位分别25年的初中同窗来省城看我,背来一袋粒粒饱满的油黑锃亮的向日葵瓜子。坐在那家高级饭店豪华的包房内,等着上菜时,我们一起嗑着他精心挑选的瓜子,一颗又一颗,仿佛嗑着悠悠的岁月。我说:”老同学,这毛嗑儿(向日葵的俗称),有故乡纯正的味道。”

⑧同窗说我没有忘本,还是那么重情重义,我说他带来的礼物太好了,真的懂我。然后,我们情不自禁地聊起了与毛嗑儿有关的一些旧事,那里面有欢欣,也有伤感。无疑,向日葵是我们青春成长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许多藏在岁月深处的往事,都像一颗颗向日葵瓜子,即使沉默无语,也不失芳香。

⑨一日,读到朋友写的一首诗,读到”那一路追随阳光与梦想的金黄,多么像我年轻岁月铿锵的誓言”两句,不禁怦然心动:站在诗句中的向日葵,承载着我生命中太多的美好,颗颗晶莹,粒粒馨香。

 现代文阅读(22分)

1.阅读《老山界》节选片段,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④“不要掉队呀!”

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⑥“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⑬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⑭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⑮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⑯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⑰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⑱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