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仿生建筑就是“会呼吸的建筑”。 B、“向日葵建筑”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 C、“仙人掌建筑”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D、塔楼是“马蹄莲建筑”的结合主体。
(2)、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3)、简要说明第③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未来或许会出现怎样的仿生建筑?试举一例。(文中例子除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阅读林清玄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完成后面问 题。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水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⑥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⑦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⑧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⑨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占领一座“制高点”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梅兰芳、周信芳占领的是京剧的制高点,美轮美奂,光彩照人;                            ;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pí fú蚂蚁)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后来的人一点出头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一样的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             , 或             , 或             , 或            , 都诗意盎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精神熏陶。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山、五台山的机会也没有了,你也不要灰心,只要你有志向,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有了自己的山头,就拥有了一座事业的制高点,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

       ④可是,当今世界人才济济,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想拥有一座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制高点呢?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超不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前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再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因为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的、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材料二: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务获得成功。

    “稳稳当当地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是一个难题。”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是撞月“硬”着陆。“嫦娥三号”是“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研究团队已计划在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然后让“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实现降落。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嫦娥三号首战告捷,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上,中国是后来者。但广大航天人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始终不变,跨入航天强国的志向始终不渝,书写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篇章。

材料三:

    2019年1月3日早上,“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逐步下降。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航天战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遇见野牦牛

余显斌

①去阿里的路上,已经是黄昏了,我很着急,车子飞快地行驶着,一不小心冲出了路外,我整个人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时,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甩着长毛,津津有味地吃着我背包中的糍粑。

②我屏住呼吸,额头出汗了。在藏地,野生牦牛跟家牦牛可不一样,性格火暴,动辄伤人,有时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

③我担心遭遇它们袭击。趁其不注意,便微倾身子小心翼翼贴着雪地轻轻爬着,一寸一寸,将自己挪到一块大石后藏起来,悄悄探出脑袋观察着。只见它俩慢悠悠地吃着糍粑,时不时甩甩尾巴,满足地叫两声,或抬起头望向远处的雪山,那双眼睛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其中一只偶尔漫不经心扫我一眼,但丝毫没有搭理的意思。

④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再紧张,但同时也感到寒冷正在渗入体内,如同置身冰窖。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仍是一片白亮,可温度却在不停下降。我悄悄来到车旁,企图开动车子逃离,但多方周旋都只是徒劳。车坏了,看来今晚只能在这里过夜了。此时车里早已如冰窖一般,一夜过去,我一定会成为一具永远都不再醒来的冰雕。

⑤我心中难受,想起父母,想起家人,一阵阵悔意涌上心头。

⑥天是蓝的,就在头顶,蓝得透明,蓝得看不见底。一颗颗星星伸手可及,晶亮晶亮的带着细碎的光芒,布满天空。这些光芒显得格外冰冷,如冰花一样。

⑦我哆嗦着,缩成了一团,呼吸都带着冷气。车里仅有一个背包可供我抱在怀里,但根本不起作用。远处,在蓝光和白光的交错中,两只野牦牛的黑色剪影,显得格外清晰,连弯弯的犄角都能清楚看见。它们也是走散的牦牛吧!此时,两只牦牛正紧紧地挨着。凭借这几天在高原行走的经验,我知道它们这样是为了互相取暖,为了御寒。

⑧我心里突然一动,为什么不去加入它们呢?

⑨不,它们肯定会用那刺刀般的犄角顶我,把我伤害得很惨。

⑩可是,不去会冻死的。

⑪时间慢慢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亮得透明,它们所释放的寒气,如恶狼般围困着我,侵袭着我的身体,咬啮着我的神经,冲毁着我最后的坚持。终于,我忍不住了,心说,伤害就伤害吧,总比冻死好。想到这些,我咬咬牙,朝着那两只牦牛走过去,一寸一寸,慢慢靠近。才几步,就惊醒了那只大的,我一个激灵正打算逃跑,却见它只是抬起头看着我,在天光的映衬下,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不一会儿,它再次把头垂下靠近旁边的小牦牛,那只小牦牛早已熟睡,发出轻微的鼾声。

⑫我放心了,再次慢慢靠近把身子轻轻贴向他们,很快,一股暖意就弥漫到我身上,虽然还是很冷,可比刚才强多了。伴随着他们轻微的鼾声和淡淡的毛腥味,我那颗彷徨无助的心终于安静下来,也同他们一起进入了梦乡。

⑬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远远看去,雪山在天幕下显得庄严、庄重,泛着洁净的光芒,和天光映衬着,也相互沁润着。

⑭天亮后,我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我和野牦牛相互取暖、一起入眠、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不断地发出惊叹。此时,两只野牦牛已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找到了他们的同伴。

⑮我很高兴,对着牦牛群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你们好。”

⑯我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们好……”

⑰牦牛群慢慢远去,远去,庄严的影子映衬在雪峰天光之间,如雕塑一般。我想,我还会回来的,还会回到这片土地的。到时,还能和你们相逢吗?

⑱那一刻,我流泪了。

(选自2023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