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步骤一 走近历史,欣赏“和谐”篇章
步骤二 体验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步骤三 感悟历史,描绘“和谐”人生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后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