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测试(一)

修改时间:2025-02-20 浏览次数:8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 . 重用贤能 B . 发展文教 C . 劝课农桑 D . 勤于政事
  • 2. 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这体现了他(  )
    A . 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B . 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精神 C .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D . 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 3. 下面的思维导图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宋与西夏的互市 B .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 . 夏金与南宋的对峙 D . 中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 4. 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 . 崇文抑武的方针 B . 南宋的偏安 C . 女真族的崛起 D . 宋朝文化昌盛
  • 5. 辽宋澶渊之盟规定“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宋夏和约规定“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议和的价值在于(  )
    A . 促进了辽与西夏经济的发展 B .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 . 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对北宋来说都是屈辱的
  • 6. 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011029贯、石、匹、斤、两、领、团、条、角、竿(注:宋代税务种类多,各税种计量单位不一,这里仅是数值的总和),中央和地方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 缓解了财政困难 B . 损害了权贵的利益 C . 改善了百姓处境 D .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 7. 某学者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
    A . 电影《满江红》 B .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C . 元大都平面图 D .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8. 北宋武举考试的标准“以文为主”,其内容为武艺和策论。武艺主要是考弓马。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论,后考《武经七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 . 宋代盛行读书风气 C .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9.  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制定历法的目的在于  (   )
    A . 理论创新 B . 服务生产 C . 巩固统治 D . 方便祭祀
  • 10. 下面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某项科技成就。与此项科技成就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 . 李清照 B . 毕昇 C . 朱熹 D . 关汉卿
  • 11.  据考证,世界上现存三百多件元青花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有40件,伊朗国家博物馆有32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
    A . 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B . 中外交通四通八达 C . 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 . 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 12.  宋代海外贸易频繁,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香料到泉州出售。他到达泉州港口后,办理手续并缴税应该去   (   )
    A . 蕃坊 B . 榷场 C . 市舶司 D . 都护府
  • 13.  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由此可知,宋代(   )
    A . 经商突破了时空限制 B . 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繁荣 C . 商业侵占了城市的空间 D . 政府不再限制商业的发展
  • 14.  元朝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该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并由中央的宣政院管理;对有些地处边远地区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
    A . 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 . 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 . 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 . 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 15.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 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 . 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 北宋海外贸易发达 D .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 16.  北宋中期为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这次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保甲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募役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7.  《宋史·文苑传》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治国政策是(   )
    A . 轻徭薄赋 B . 以德化民 C . 分权制衡 D . 崇文抑武
  • 18. 元朝建立后,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这反映宋元时期(  )
    A . 产品行销世界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边界贸易兴旺 D . 海外贸易发达
  • 19. 下面的时间轴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联系与管辖的概况。该地区是(  )

    A . 新疆 B . 台湾 C . 西藏 D . 云南
  • 20. 宋代词人层出不穷,下列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有(     )

    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马致远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 21.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在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中国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变革时期。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加以完善,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诏令的执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宋朝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四权都分别直属于皇帝,这加强了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

    ——摘编自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简述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画出元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 22. 某校七年级(2)班展开以“元朝的统一与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现统一】

    材料一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摘编自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

    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

    【边疆治理】

    材料二 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方式,其中的一种类型是:历代中原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统治,并将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摘编自《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民族交融】

    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科技文化】

    材料四

    图 A 转轮排字法示意图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材料五 到了南宋,西北陆路交通受阻……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大多数分布在南洋群岛及亚洲东南、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区。……元代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着同一的政令,陆运、河运和海运畅通无阻,无远不至。东欧、西亚、非洲、日本、朝鲜、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到大都。与泉州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与中原的“重农抑商”观念不同,元代实行的是重商政策,对外贸易开放,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这些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元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台湾? 
    (3) 材料三中所述的“新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4) 图A转轮排字法的发明者是谁? 依据材料四,概括元曲艺术的鲜明特点。
    (5) 依据材料五,概述元代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五,请你为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