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单元测试(二)

修改时间:2025-02-20 浏览次数:6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 . 581年 B . 589年 C . 605年 D . 618年
  • 2. 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深厚的元勋功臣加上“平章事”“同三品”名号,或给予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名号,使他们可以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唐太宗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 )
    A . 保持官员队伍的活力 B . 增加决策阶层的经验 C . 保障行政决策的正确 D . 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
  • 3.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
    A .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 4.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鉴于此,唐太宗(   )
    A . 整顿吏治 B . 戒奢从简 C . 虚心纳谏 D . 知人善任
  • 5. 青岛市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准备一部校园话剧,以下是话剧的剧本大纲。据此判断,该话剧的主角是(   )

    第一幕

    至尊红颜

    第二幕

    大明宫词

    第三幕

    一代女皇

    第四幕

    无字碑歌

    A . 隋文帝 B . 武则天 C . 唐高宗 D . 唐肃宗
  • 6. 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
    A .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 .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 . 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 . 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 7. 《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①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   ②虚心纳谏,积极整顿吏治

    ③减省刑罚,减轻农民负担   ④知人善任,完善进士科考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现实。以下反映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是(       )
    A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 . 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D .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9. 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历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并开创了大唐的首个治世局面(     )
    A . 开元盛世 B . 贞观之治 C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 . 开皇之治
  • 10.  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
    A . 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B . 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C . 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D .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 11. 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王朝(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来自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盗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形图案

    A . 政治制度完备 B . 中外文化交流 C . 诗歌创作繁荣 D . 民族关系和睦
  • 12. 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
    A . 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 .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 . 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 13. 考古学家在对昭陵(唐太宗)附近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文献中记载的立于昭陵的“十四国蕃君石像”,其中有“于阗王伏阇信、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 . 经济水平 B . 社会习俗 C . 对外关系 D . 民族政策
  • 14.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 .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 . 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 15.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 .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 . 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 . 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 . 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 16. 武则天的统治被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对科举制的贡献是(     )
    A . 开始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B . 创立科举制 C . 创立殿试制度 D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 17.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597年,全国人口增长,京师和地方的仓库堆满财物,新上缴的赋税无法存储,只能堆积在走廊上。隋文帝杨坚因此免除了这一年的地丁税,以赏赐百姓。材料反映出(  )
    A . 隋炀帝耗费大量财力 B . 隋朝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C . 隋大肆征收百姓赋税 D . 隋文帝以身作则节俭治国
  • 18.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 B . C . D .
  • 19. 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 . 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 . 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C .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 20. 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 . 政治稳定清明 B . 文化包容开放 C . 妇女地位低下 D . 经济繁荣昌盛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隋唐时期社会发展】

    材料一:隋以前,币制混乱,关中有五行大币、永通万国等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开皇时,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大便利了人民的商业交换,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隋朝经济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秦开凤《浅析隋朝迅速致富的原因》

    材料二: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末长期的战乱局面,基本统一中国,国家虽偶有战乱,但社会已基本稳定……同时,政府在全国采取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休养生息政策,开垦大量荒地,粮食产量增加,商业贸易兴盛……使得在唐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人口也快速增长。

    ——摘编自王丽娜《再论唐前期人口增长》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述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1) 材料一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哪一国家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
    (2) 材料二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哪一历史人物?记载他游历经验的珍贵文献是什么?
    (3) 两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 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