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测试(二)

修改时间:2025-02-20 浏览次数:6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方孝孺说:“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这反映了元朝的(  )
    A . 疆域广大 B . 民族交融 C . 汉化政策 D . 四等人制
  • 2. 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高潮。以下文学作品的体裁是(  )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关汉卿《窦娥冤》

    A . 汉赋和唐诗 B . 唐诗和宋词 C . 宋词和元曲 D . 元曲和小说
  • 3. 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了行省制度(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使地方官员丧失权力 C .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D . 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 4. 历史故事会上,一组同学讲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三个典故:“扳倒井”“衮龙桥”“杯酒释兵权”。他们还可讲述的关于这位人物的典故是(  )
    A . 黄袍加身 B . 澶渊之盟 C . 靖康之耻 D . 岳母刺字
  • 5. 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造纸术的推广 D . 印刷技术的革新
  • 6.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印刷术 D . 指南针
  • 7. 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
    A . 乡村文化繁荣 B . 夜市已经出现 C . 商品种类繁多 D . 交子开始使用
  • 8. 宋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通过海路运送商品到广州销售,他应当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 . 市舶司 B . 澎湖巡检司 C . 宣政院 D . 广州十三行
  • 9. 有同学爱吃从泰国引进的香米,而宋朝时期也从国外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你知道它是从哪个国家中引进的吗?(     )
    A . 波斯 B . 新罗 C . 天竺 D . 越南
  • 10.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见图)。交子的使用体现了(    )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 . 农业经济发达 B . 商品经济繁荣 C . 手工业水平高 D . 对外贸易频繁
  • 11.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 . 夏朝建立 B . 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 . 秦灭六国 D . 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 12. 金在1115年建立政权,仅10年后就灭掉了辽,12年后就灭亡北宋。你认为辽和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女真族善骑射 B . 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 . 辽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D . 金与北宋夹攻辽朝
  • 13. 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14. 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结束上述局面实现各部统一的人物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完颜阿骨打 C . 忽必烈 D . 成吉思汗
  • 15. 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重视思想的需要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C . 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 16. 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       )

    A . 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 . 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 C . 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 . 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
  • 17. 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18. 某导演拍摄一部反映宋朝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下面的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一书生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B . 市民在瓦子里听说书 C . 街头唱大戏《窦娥冤》 D . 民众过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
  • 19. 如下表可以用来研究宋朝(     )

    北宋商税占财政货币收入比重表

    年代

    商税收入(万贯)

    商税占货币收入总额的比重(%)

    宋太宗至道中

    400

    18

    宋真宗天禧末

    1204

    45.4

    宋仁宗皇祐初

    2200

    56.4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重文轻武的政策 C . 商业的繁荣发展 D . 繁华的都市生活
  • 20.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 . 政权并立 B . 艺术精湛 C . 民族融合 D . 商业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
  • 22. 经济发展是历朝历代重点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A、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B、两宋时,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C、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大意:到赶集的日子,以太阳到中间时击鼓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们就聚集在一起;太阳落下去的七刻前击钲三百声作为信号,百姓就散了。)——摘编自《唐六典》

    D、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工具的用途,并概括它们的共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手工业比唐朝手工业更兴盛的表现。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和宋朝对“市”管理的不同。说说东京(今开封)的夜市和早市对市民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