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明清时期单元测试(一)

修改时间:2025-02-20 浏览次数:6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材料描述的是张居正改革的(  )
    A . 背景 B . 措施 C . 目的 D . 影响
  • 2. 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防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 . 造船技术发达 B . 海防意识增强 C . 海外贸易兴盛 D . 远洋航行开启
  • 3.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出这一制度(  )
    A .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 . 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 C .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 .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4. 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下面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 . 南宋建立 B . 元朝建立 C . 明朝建立 D . 清朝建立
  • 5.  与宋元相比,明朝经济继续发展。明朝经济在商业上“发展”的表现是 (    )
    A . 长安城中有东、西市 B . 早市、夜市、草市等不再受时间限制 C . 对外贸易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 D . 晋商、徽商等商帮积极从事商贸活动
  • 6.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清朝政策是 (    )
    A . 休养生息 B . 轻徭薄赋 C . 重农抑商 D . 闭关自守
  • 7. 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介绍(部分)。这位历史人物是(    )

    时间

    1629年

    1644年正月

    1644 年 4月

    事件

    参加农民起义

    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A . 努尔哈赤 B . 朱元璋 C . 李自成 D . 吴三桂
  • 8.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学界还将scicnce音译为“赛因斯”。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A .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 . 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 . 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 . 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 9. “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它不但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10. 与汉代“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意思是不要到百里之外卖木材,不要到千里外卖粮食)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最适合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 市舶司的设置 B . 商帮的兴起 C . 驿站的建设 D . 十三行的设立
  • 1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制作了一张关于名人名句的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皇帝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维护国家主权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加强文化交流
  • 12.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1644年李自成百万大军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请问按照公元纪年法,1644年属于(  )
    A . 16世纪40年代 B . 17世纪40年代 C . 16世纪50年代 D . 17世纪50年代
  • 13. 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

    A . 传播文化助交流 B . 悬壶济世医天下 C . 锐意改革促发展 D . 抗击侵略卫主权
  • 14. 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朝的垦荒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 . 元朝统一全国后创立行省制度 C .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 . 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 15. 18世纪雍正年间的广州人胡若望随傅圣泽神父去到法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交会的冲击,历经曲折才得以在1726年底返乡。材料表明(       )
    A . 中国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C . 18世纪早期仍有中国人与西方交往 D . 中国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 16. 下图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的市井风情。该图反映出清朝前期(     )

                 《盛世滋生图》(局部)

    A . 实行闭关锁国 B . 民族关系紧张 C . 人口增长缓慢 D . 城市商业繁荣
  • 17. 下列时间轴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 . 政治制度的完善 B . 东南海防的巩固 C . 频繁的对外交往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8.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故宫等古代大型建筑和工程(     )
    A . 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的生动体现 B . 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C . 见证了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历程 D .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
  • 19. 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该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20. 如图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当时如此布局的根本目的是(     )

       

    A . 便于设计建造 B . 体现皇权至上 C . 展现宫殿高大巍峨 D . 保证建筑功能齐全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历史证明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李老师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 任务一 【识读图片——见证民族团结】

    一组同学在课本中找到了下列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式?简述其共同的历史影响。

    (2) 任务二 【多元史料——探究英雄人物】

    二组同学收集到下列多元史料,请你帮他们分析这些史料共同印证了明朝中期的什么特征,并说明戚继光的历史贡献及史料二中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史料一

    明代《抗倭图卷》(局部)

    史料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史料三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3) 任务三 【史实整理——撰写历史总结】

    三组同学将本单元部分课时标题及重要史实整理成表格,请你任选一个观察角度,依据表格及所学知识帮他们撰写不少于150字的历史总结。

    观察角度:君权强化、巩固统一、对外关系

    第15课

    第16课

    第18课

    第19课

    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民族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禁海令”的颁布

  • 22. 明清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折射社会现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洪武年间多次大规模移民,如把山西人口迁往南方,凡移民垦田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同时,水利工程也兴修起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明清史》

    (清朝)顺治年间,始定州、县以上官以劝垦为考成……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康熙时,向某些垦荒农民提供耕牛、种子;“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代原产于美洲等地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都被引入山西并有了大量种植。……特别是耐瘠耐寒的马铃薯的引入,使以前不能利用的荒山、滩涂得以利用,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食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紧张的人地矛盾,成为主要的救荒作物,有助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杨茂林等著《山西文明史》

    材料三

    明代《流民图》(局部)

    画家周臣创作于1516年明武宗时期,流离失所的难民共二十四人,写实生动。

    清代农民卖儿卖女图

    清朝中期以后,很多农民变成流民,以乞讨为生。

    (1) 材料一中明清两朝在建立之初,针对农民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新作物的引进给山西带来的积极影响。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了明朝和清朝中期以后怎样的社会现实。
    (4)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农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