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5-02-20 浏览次数:6 类型:单元试卷
一组同学在课本中找到了下列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式?简述其共同的历史影响。
二组同学收集到下列多元史料,请你帮他们分析这些史料共同印证了明朝中期的什么特征,并说明戚继光的历史贡献及史料二中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史料一 明代《抗倭图卷》(局部) | 史料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 史料三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
三组同学将本单元部分课时标题及重要史实整理成表格,请你任选一个观察角度,依据表格及所学知识帮他们撰写不少于150字的历史总结。
观察角度:君权强化、巩固统一、对外关系
第15课 | 第16课 | 第18课 | 第19课 |
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民族关系 |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禁海令”的颁布 |
材料一
(明初)洪武年间多次大规模移民,如把山西人口迁往南方,凡移民垦田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同时,水利工程也兴修起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明清史》 | (清朝)顺治年间,始定州、县以上官以劝垦为考成……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康熙时,向某些垦荒农民提供耕牛、种子;“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
材料二 清代原产于美洲等地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都被引入山西并有了大量种植。……特别是耐瘠耐寒的马铃薯的引入,使以前不能利用的荒山、滩涂得以利用,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食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紧张的人地矛盾,成为主要的救荒作物,有助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杨茂林等著《山西文明史》
材料三
明代《流民图》(局部) 画家周臣创作于1516年明武宗时期,流离失所的难民共二十四人,写实生动。 | 清代农民卖儿卖女图 清朝中期以后,很多农民变成流民,以乞讨为生。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