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联考试卷

阅读

哈尔滨很火,但评论员要抵制过度阐释的诱惑

曹 林

哈尔滨火了,火得哈尔滨不知所措,火得哈尔滨人对自己生活的城市都陌生了(需要学习外地人的“旅游攻略”),火得东北大汉不知道用什么口音跟蜂拥而来的“南方小土豆”聊天,火得其他城市的文旅局局长恨不得立刻复制“哈尔滨效应”,就像去年对“淄博烧烤效应”的渴望一样。人们对规律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尤其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规律。在当下的网络社会,流量代表着“泼天的富贵”,掌握了“爆火”的规律,仿佛就拥有了复制流量的密码。这几天不少评论文章都在分析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剖析城市“出圈”背后的流量机制。

流量景观下,阐释哈尔滨火爆的原因,对评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满足了人们对规律的热爱,体现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好像能站在高处掌握流量的密码。评论员需要抵制这种诱惑,避免掉进过度阐释“流量规律”的陷阱。热度和流量容易让人头脑发热,而评论是一种需要冷眼旁观的冷静文体。热度带着很多光环,流量带着诸多滤镜,这种光环和滤镜会干扰人们作出冷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件事都有某个能“一言以蔽之”的规律,并不是每一种火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特别是对于网络社会和网络传播现象,一个热点现象的发生机制远远超出人们对传统的“原因一结果”的认知,流量中跟风热评阐释原因,很容易过度阐释。

意大利学者艾柯认为,阐释过程中过分的好奇会导致对一些偶然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若再将这些巧合性因素从其他角度解释,就会引发过度阐释。这一波对“哈尔滨热度”的原因阐释,比如对媒介的强调,对偶然事件的突出,很多属于这种“过分的好奇”和“对一些偶然巧合性因素的重要性的过高估计”。

过度阐释的尴尬在于,某些评论文章自以为是的阐释只是一种貌似合理化的解释,根本无法按照这种解释进行再造。就像去年淄博火爆后,出现了很多分析火爆原因的评论文章,按照这些文章再复制一个淄博,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后来也没有出现第二个“淄博”。 当下的哈尔滨,完全不是以淄博那样的方式火起来的。这符合“流量学第一定律”:一段时间内,流量只会倾注到一个人或一座城市上,没有第二个。

没有规律,反规律,反解释,反阐释,可能恰恰是流量时代的“规律”。这很像美国学者塔勒布所说的“黑天鹅”事件的特点:不可预测、影响巨大、事后可解释。哈尔滨火了之后,可以作出很多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解释”,但还是无法预测下一个“哈尔滨”会出现在哪里,无法按解释路径再造一个“哈尔滨现象”。规律具有某种抽象的普遍性,可推而广之,可举一反三,可预测未来,而“解释”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就事论事、锦上添花的正当化分析,让人听起来好像很合理。

实际上,对于像“哈尔滨何以火爆”这样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人们的认知还处于很浅的层面,无法用传统的理念和理论去分析。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评论回顾去年诸多网络现象,发现一个特点:根本找不到传统的意见领袖。特种兵旅游、军大衣、反向旅游、淄博烧烤、反爹味、Citywalk……其中都没有一个作为中心的意见领袖,却有一种迅速扩展到生活每个领域的魔力。谁让特种兵旅游迅速流行?用传统营销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谁制造了“淄博烧烤”火爆现象?根本找不到一个引领者。谁发起了对李某代言眉笔的挑战?找不到某个意见领袖,看得见的只是大众!

当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趋势脱离了意见领袖和营销精英的引领,而转向网络化的自生自发、自组织、自扩散时,必然呈现出“黑天鹅”事件般的特质。哈尔滨的火爆,是无数人非意图(想让某个地方火起来)的行动网络促成了这种火爆,形成了一种潮涌的方向。哈尔滨人的聪明和努力在于,他们很快捕捉到了这种“火”,并用“受宠若惊”的谦恭、坦诚和热情接住了这把“火”,努力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更让人觉得这里配得上这把“火”。

已经没有哪个媒介、哪个平台、哪个明星名人、哪个意见领袖能引领起“哈尔滨现象”这样的热度。什么是网络?我看人看我,他推我推他,它是无数人与人的行动促成的,复杂性就包含在多节点、无中心、互动性、涌现性的网络行动之中。什么叫涌现性?是指某些属性或功能并不为某个单一的行动者自身拥有,却在互动的动态系统中出现,且出现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总--哈尔滨的“火”,就有着强烈的涌现特征,不是哪一个大 V 大手一挥“我们去哈尔滨玩雪去”,也不是“很多游客的简单相加”,且没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而是互动的动态系统让一种热度突然涌现。面对复杂的网络互动,想总结出某种“决定性规律”,只会陷入过度阐释。

哈尔滨很美,流量很“甜”,热度的生成很复杂,评论员不能被热度冲昏头脑,不要跟着流量走。流量是流动的,它飘忽不定、居无定所,它喜新厌旧、喜怒无常,它只能被解释,无法被预测,试图抓住它是徒劳的。铁打的城市,飘忽的流量,每个城市都有成为哈尔滨的潜质,每个城市都要做好成为网红城市的准备,每个城市都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像哈尔滨这样,不管流量来不来,我就是我,流量来了,我能迅速接得住、配得上、留得下!

(选自“青年记者杂志”公众号,有改动)

(1)、请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请根据第11题中的思维导图,从新闻评论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3)、请填写下表,梳理各文章的评论角度。

新闻评论的标题

评论角度

A.《哈尔滨火热出圈:所谓泼天富贵,皆是厚积薄发》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根本原因

B.《三天揽金近60亿,冰雪旅游成哈尔滨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影响

C.《为何哈尔滨爆火,不是东北其他城市?》

D.《“尔滨”凭啥火出圈?》

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原因分析

E.《哈尔滨火出圈了,这“泼天的富贵”下一个会轮到谁?》

 

F.《哈尔滨成“顶流”,网红旅游城市如何“长红”?》

热门旅游城市未来如何维持热度

(4)、请运用本文观点,对第 13题表中的新闻评论进行评价。
(5)、如果你是新闻评论员,要如何才能写好新闻评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是一种过程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必定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
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①_______的青年到 ②_______的中年再到 ③_______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习惯的力量

韩福翠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⑥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阅读《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言而有信,诚者自成

汪曦永

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朋友间交往,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信者,人言也;诚者,言成也。《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崇尚诚信不仅是古训,更是当下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

②出言必成,其言方信,“诚信”二字是成功的关键。商鞅变法图强获得成功,始于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商鞅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并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镒黄金。就在百姓感觉难以置信之时,赏金加到了五十镒,终于有人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布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改革法令迅速得到有力推行,为后来秦国的兴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孔子认为,如果国家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则“民无信不立”,国家就会垮掉;如果一个人不讲信义,则“不知其可也”,无法确定这个人是否能把事情做好。对于诚信的重要性,《荀子》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第一位的就是“诚”。现代汉语中,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世真诚、讲信用。诚侧重内心层面,指内心情感的真实无伪、自然流露。信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④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更看重实际行动,要从每一件事做起。“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清代廉吏汪辉祖认为,只要有一件事失信于人,别人可能就事事生疑。因此,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承诺,小事也要认真对待。曾子妻子哄骗儿子,要“杀彘”给他吃,结果曾子真的要“捕彘杀之”。面对妻子所谓“特与婴儿戏耳”,曾子严肃地批评:“现在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戏言虽小,但关乎诚信,为了教导孩子诚实诚信,曾子身体力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终给孩子“烹彘”而食。

⑤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诚信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每个诚信的故事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一诺千金的季布、替夫还债的武秀君……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重信守诺,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让诚信成为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

⑥人有信则立,国有信则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立足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诚信原则,反对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歪念,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依靠矢志不渝的奋斗,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寂寞中沉淀,光明下立足

①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我把希望寄托在10年后发表自己意见的那一批人身上,我关注他们,或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这一批人身上,而不在现在表演得很起劲的一些人身上,那是过眼云烟!”钱老何出此言?因为前者定会在“寂寞”中一天天沉淀下来,最终厚积薄发;而后者只会在“热闹”中一天天消沉下去,最终泯然众人。所以,寂寞实乃凝神静气之利器、砥砺沉潜之良策,志存高远者,当守得住寂寞。

②那么,怎样才能守得住寂寞呢?

③守得住寂寞,需要有一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沉潜心。“沉”就是在寂寞中沉静下来,“潜”就是在寂寞中潜进去,潜到生命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文明的最深处。在北京居住了14年的鲁迅,埋头抄了7年古碑,正是这7年的沉静和深潜,让这位“精神战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跃升,他最终“在沉默中爆发”,从“寂寞”走向了“呐喊”,踔厉风发,笔似投枪,直刺向旧世界“吃人”的本质和国民的劣根性。

④守得住寂寞,更要有一颗“不畏浮云遮望眼,亦要心坚如磐石”的弘毅心。在寂寞中潜行、深耕,既需要战胜内心的孤独感,又需要战胜遇阻时的无力感,如果此刻乱了心,慌了神,意志摇摆不定,怎么能够守得住寂寞呢?守得住寂寞,方能内心平静、宠辱不惊、有所作为,才能对真正热爱的事情专注持久,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不见异思迁,向着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最终才能有所收获。成功之人往往都经历过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挨过去,天也就亮了。守不住“到死心如铁”,怎么能“试手补天缺”?耐不住“寂寞沙洲冷”,又何以迎“山花烂漫时”?

⑤“真的猛士”已经在寂寞里蹬出了成功之路,吾辈青年自当接续前行,守得寂寞,心向光明。

【材料二】

①守得住寂寞,____。袁隆平耐得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他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探访中国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如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摘自王晓河《细品寂寞》有删改)

【材料三】

“这枚金牌,我们等了41年!”

(图片中的文字:北京时间8月8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技巧自选比赛结束,中国队三项总分996.1389分排名第一,夺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获得的第24枚金牌,也是中国花样游泳队首次夺得奥运金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