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金堂县土桥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习惯的力量

韩福翠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         

       ⑥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请概括出本文的论点。(不超过15个字)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你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充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事实论据。
举一反三
阅读《节俭也是一种改革气质》一文,完成小题。

节俭也是一种改革气质

      ①“当改革号角吹响,中国的节俭风气也在深入渗透。”最近,一些国际观察家有此感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公布施行,沿着制度化轨道,节俭之风愈发强劲。这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改革越是深化,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何越显得重要?

      ②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改革是常为新的,改革者最有进取精神。为政以俭,“知足”的背后,更有“知不足”、“不知足”。从“草鞋书记”杨善洲,到穿着俭朴被当作村民的兰辉,很多奋发有为的干部,对个人生活、物质待遇要求不高、适可而止,而对学习研究更深些、事业发展更好些、矛盾问题更少些、群众幸福更多些等问题,却时刻放在心上,唯恐标准不够高、做得不够好,专心致志以思之,革故鼎新以变之,精益求精以成之。节俭,也是变革之心、进取之志生长的沃壤。啃硬骨头、涉险滩,要的就是这么一股子劲。

      ③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固然,工作生活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如果陷入马克思所说的“黄金拜物教”,滋长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势必走向反面。

      ④一些党员干部沉溺于个人享受,房子不厌其宽敞,车子不厌其豪华,菜肴不厌其精美。然而,觥筹交错之际,催生了多少醉生梦死之徒?声色犬马之中,潜伏着多少欲壑难填之官?挥霍无度之举,又导致了多少离心离德之果?《左传》曰“侈,恶之大也”,白居易言“奢者狼藉”。对党员干部来说,奢靡享乐之害,常在于消磨改革斗志、消解改革共识,助长因循苟且、庸懒散混等坏风气。这正是改革向前进必须排除的阻碍。

      ⑤奢靡者眼里只有自己,节俭者却常常想到别人。当年,周恩来总理吃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有人对他如此俭朴感到不解,周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一粥一饭的俭与奢,映照的是为政者的公与私。

      ⑥改革者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浪费、倡节俭,把心思精力用在改革发展上,把资金、资源花在刀刃上,自己甘过“紧日子”以换来百姓的好日子,这难道不是责任与担当的最有力诠释?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俭朴是机关单位最好的名片。从河南卢氏到湖南龙山,县委大院尽管矮小破旧,但民生投入却不惜真金白银,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座座丰碑。那些劳民伤财的“白宫式”办公楼,其“形象工程”、“衙门作风”等骂名,不也从反面拷问着改革发展到底“为了谁”?

      ⑦方志敏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90多年来,从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建设者,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勤俭是吾宗”,不断在历史上书写骄人答卷。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的考验与风险,节俭更是一种宝贵的改革气质。俭以养德、俭以励志、俭以为民,我们就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阅读下列议论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低头是一种智慧

       ①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坡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学会低走,懂得屈伸自如,生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总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②四面楚歌中,当那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皙的脖颈,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时,你只剩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末路悲声。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却为何落得个自刎的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你可知“江不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当时的天下,是一个群雄逐鹿的舞台。只是遗憾,你始终磨不平你那突出的棱角,始终学不会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的灵动。只能惋惜,你是山,一座从不肯低头弯腰的山。这样的性格,便注定了你很难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④纵然你的决定是对于尊严的维护,是对于耻辱的抗争。可若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⑤与你不同,司马迁却深谙低头的智慧。他的“苟且偷生”,他的能屈能伸,成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史记》。他明白,低头是一种绝处求生的智慧,是一种可以在逆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脱。

       ⑥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领悟个中的智慧。重新站上现实的土地,我们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这绝非懦弱和畏缩 , 而是经营人生的阅历与智慧,是修身处世的风度与气概,是超越自身极限的信心与勇气。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困难挫折,不乱闯硬干,不讳疾忌医,坦然接受,从头再来。即便痛苦,但痛苦又何尝不是上天赐予我们换个视角看世界的机会呢?

       ⑦无所谓风雨兼程,只要有“低头”的睿智,就可以呵护好你的梦。人生如一泓水,温存而灵动。学会低头,懂得屈伸自如,这种智慧会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 , 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 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略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文章, 完成小题。

砥节厉行(松向云)

①“砥节厉行”出自东汉学者蔡邕《郭有道碑文》,原文为“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也作“砥节励行”“砥节砺行”,意思是磨砺节操和品行。

②按照《广韵》等书的解释,“砥”为“磨石也”。“厉”是“砺”的本字,早在周朝铜器铭文里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释义为“旱石也”,意思是质地较粗的石头,可用作磨刀石。所以“砥”“厉”的本义均指磨刀石,但两者粗细不同,精为砥,粗为砺,砥细于砺。后世多以“砥砺”合用,如《山海经·西山经》:“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合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炼、锻炼,激励、勉励等义。

③古人云:“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 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古代官箴告诫人们,不要担心没有职位,而应担心品德够不够完善; 不要忧虑地位低贱,而应关注道德修养够不够厚实。如果缺乏足够的道德修炼,职位越高只会摔得越狠。而良好的品行修养,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地位的变迁而自然养成,需要时刻磨砺、摔打。“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只有在通过了逆境、权势和诱惑的考验后,品行修炼方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④面对挫折不气馁。“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面对困难挫折,有的人心灰意冷,踟蹰彷徨,而有的人则愈挫愈勇、愈挫愈奋,强定力、增韧性、沉住气,在逆境中磨炼心性、开阔心胸、砥砺品行。明代大儒王阳明平生历经“百死千难”,但他从不把世间荣辱得失放在心上,写下了“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之句举例论证。哪怕是面对“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般的艰难困苦,他仍然坚持向学悟道,品行操守蔚为大家。

⑤面对权贵不折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骨气,彰显了品行的硬度。若是因为权势失掉原则、降低底线,在辱没个人尊严的同时,也丢掉了品行中难能可贵的硬气。据史料记载,南宋诗人杨万里为人清直,视富贵犹如敝屣。当朝权臣韩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园,嘱托杨万里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之以高官厚禄,杨万里对韩侂胄的行径十分鄙视,斩钉截铁地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面对权贵,有的人卑躬屈膝,巴结奉承,一身媚骨,而有的人则能不卑不亢,宁折不弯。

⑥不虑于微,始成大患; 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细微之处,也能照见一个人的品行。《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砥砺操守德行,需要将“致广大”与“尽精微”有机统一起来,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现实中,一些人觉得小事小节“无伤大雅”,认为经济上小贪小占、生活上小事小节不算什么,在细节上不注意、不检点,殊不知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小节失守,大节“塌方”,溃败往往就会随之而来。当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次次迭加,件件累积,久久为功,如此方可俯仰皆坦然、进退无愧怍,守住无私无畏的精神家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