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荡

许冬林

①每日上下班时会路过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雕像,是位古代将军骑着战马挥舞着兵器,正在冲锋陷阵。春天时,我会经常进园子看花,顺带看一身戎装的将军雕像,看着看着,慢慢就有些心惊。

②——似乎花的开放里,也有金戈铁马的动荡之气。

③素白的梨花、娇媚的海棠、端庄的玉兰,以及小家碧玉的粉色李花……累累簇簇的花儿,千军万马呼啸盛开。在我仰视的目光里,那么多的花蕾都张开了花冠,仿佛重门次第打开,迎接阳光的加冕和蜂蝶的朝贺。在春日,走在花荫下,便是走进了花的浩荡大军,走进了花的奢华国度。它们把所有的家底都兜出来,盛开呈现。开得真是盛,盛得让人担心——这样蓬勃盛大的开放,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④不论桃还是李,不论海棠还是玉兰,这些树,在春天,开放得天真烂漫,也开放得烽烟四起。那些花瓣,饱含汁液,散发芳香,像是盛世霓裳,也像是前仆后继举起的战旗,向着更高、更远处的树枝发起冲锋。

⑤花朵内部似乎也有战争,它们彼此推搡排挤,都在追赶阳光,都在抢夺最好的沐浴阳光的位置。它们相互追赶着盛开,一些开不动了,蔫下来,被新的花朵踩踏、掩盖。在繁丽的花海之中,它们此消彼长,此生彼灭,倾轧和斗争一刻未停。坐在花荫下,听见蜂蝶飞舞的热闹之声,这些蜂蝶之声掩盖了花朵的喘息、呐喊、呻吟、叹息,抑或唱诵。

⑥在落雨的早晨,横穿整个公园去上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夜风和雨,带着似草莽英雄扫荡而来的钝力,加快花事涤荡。不论它们昨天是相互挤对着开,还是齐心协力地开,现在,它们都败给了风雨。风雨清洗高处和低处的树枝,重新安排花朵及其他一些事物的命运。低处的灌木丛上,假山上,湿漉漉的林荫道上,草地上,小河上,到处都是流落的花瓣。红的、紫的、粉的、白的,数不清的碎花零落在地,落在尘泥中,落在流水里。昨日那奢华盛开的花花世界,已经四分五裂,已经七零八落。抬头看树顶,树顶已然空荡冷清,寥寥几朵还没零落的花儿,像一个个落寞哀伤的送行者。

⑦生命的轨迹是一根抛物线。在抛物线的顶点处,空气只需微微动点手脚,一团小小的气浪,就会让那些堆积高耸的花朵开始坍塌瓦解,随风飘荡。是的,即使没有雨,花朵一样会坠落。它们会被自身的重量所诅咒,坠毁于低处。没有雨,它们可能会被微风吹送着,把流徙的旅程走得更远一些。微风会把这些被命运诅咒过的破碎花瓣送到游园人的头顶上,送到熙熙攘攘的街巷里,送到停在地铁口的共享单车的车筐里……它们最后被环卫工人收纳进垃圾桶里,运到城外去。它们再美,再盛,终归还是寂寂无闻。

⑧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坐在夏初的宁静里,我抬眼看那些绿得近乎呈黛色的树枝,暗自感喟。回首它们的花开时节,多像养肥了的欲望。它们用颜色做姓氏,红最煊赫,黄是尊贵,紫和蓝暗藏凛然兵气,白作书香世家姿态……这些颜色,各寻高枝驻扎,俯视低处幼草、苔藓、菌类和奔忙的昆虫。这些花儿,在三春的阳光里,曾经开得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曾经开成高门望族,赚尽世人的仰视。

⑨三春之后,风雨过后,花朵被拆解,回到泥土,比草更低,比幼草、苔藓、菌类和昆虫更低。花朵终于安静,生出无限善意。它们与泥土交融,供养比它们高的植物和动物。

⑩当绿叶在枝头膨胀,青涩的果子怯怯又欣欣然地在枝叶缝隙间隐现,一棵树至此完成了一个季节的更替,开始新一程的追赶和新旧交换。

⑪每一回上下班,路过花事阑珊的公园,就像路过销烟已歇的战场。那些曾经汁液奔涌的花儿,现在弃甲倒下,战袍遍地。隐约的花香像是还没干透的血液,像是还没被风吹散的呐喊,像是它们挂在胸前的姓名牌。它们一时被认出,它们很快被尘泥掩盖。

(选自《读者原创版》2024年02月)

(1)、本文将花开花落比喻成一场无硝烟的战事,在枝头演绎繁华与冷寂。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空缺处。

时间(或季节)

植物枝头花开、花落、果结的场面与姿态

春日

碎花零落在地,四分五裂,树顶空荡冷寂,花儿寥寥几朵

(2)、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说说其写景状物的妙处。

①坐在花荫下,听见蜂蝶飞舞的热闹之声,这些蜂蝶之声掩盖了花朵的喘息、呐喊、呻吟、叹息,抑或唱诵。(虚实结合)

②我抬眼看那些绿得近乎呈黛色的树枝,暗自感喟。回首它们的花开时节,多像养肥了的欲望。(物我交融)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花荡”为题,新颖独特又引发读者思考;一语双关,既指花开花落的动荡,也指花朵内部的竞争。 B、第④段在文中有过渡作用,既呼应上文的“海棠”“玉兰”,又引出下文花开你追我赶。 C、文中花开时的蓬勃盛大与花落时的寂寥零落形成鲜明对比,一闹一静,给人极强的画面感,同时也突出主题。 D、文章语言生动雅致,平实质朴;以描写为主,叙述中夹着议论,读来意蕴深长。
(4)、宗璞在她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借紫藤萝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篇文章和《紫藤萝瀑布》在表达主题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用十年圆一个梦想,这样的浪漫主义背后从不缺乏励志。“我值得这个冠军,只是它来得有点晚。”站在世乒赛的舞台中央,泪水已在刘诗变的眼里打转。但对于不放弃的人,冠军永远不会晚。

冠军来得晚,但它终于来了

    就像是一出轰轰烈烈的大剧,终场时,大悲大喜都成了内心的戏码。

    拿到最后一分后,刘诗雯握紧拳头、高喊一声,随后便埋着头趴在了桌子上许久。没有夸张的庆祝,便旋即起身致谢裁判和对手,只是她眼眶中晶莹的泪光佐证着汹涌的情感。

    “赢完心情很激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赛后,夺冠那一瞬依旧是刘诗雯最复杂的感受,“几秒钟回过神来,感觉自己真正拿到冠军了,那一刻其实心情还是挺复杂的,瞬间有情绪的释放。”

    这一刻,刘诗雯等了太久。6次参加世乒赛,前5次全部杀入了4强,在2013年和2015年先后闯入决赛,却分别输给了两位大满贯冠军李晓霞和丁宁。

    这些年,这些只差一步,功亏一篑的场景不断在刘诗雯脑海浮现,她甚至也无法免俗一度将其视为宿命。

    还好命运从不放弃坚持的人。就像刘诗雯自己感慨的那样,“坚持到今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虽然冠军来得晚一点,但它终于来了。”

    从横滨到布达佩斯,刘诗雯用10年的时间让梦想照进现实。

绝地反击的力量促她成熟

    越挫越勇的刘诗雯感动了众多球迷,“刘诗雯的成绩终于匹配上了她的实力。”这成了社交网络上点赞最多的论调。

    或许旁人无法感同身受刘诗雯起起伏伏的职业生涯,但看得到她从未被击倒的强大。

    过去,心理问题正是她一次次与这两项冠军失之交臂的主因。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是刘诗雯“心魔”的开始。在决赛中,在丁宁先失1分的情况下,出任第一单打的刘诗雯一人输掉2分,终结了女乒在团体世乒赛上的8连冠,也让她失去了伦敦奥运会的机会。

    而对刘诗雯影响最大的无疑是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她在丁宁脚部受伤的情况下,心态出现波动痛失好局。

    之后的一年中,即便登顶了世界第一的刘诗雯仍然在最后关头被挡在了里约奥运单打大门外。彼时女队主教练孔令辉的解释是:“李晓霞和丁宁的心态更稳定一点。”

    连番挫折让刘诗雯也曾自怨自艾,甚至因态度消极被罚。去年国乒进入调整阶段,她没有明确的主管教练,无论从训练、比赛还是心态上都逐渐丧失了以往的斗志。

    “我处于对前途很悲观的状态,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冲击冠军的实力。”刘诗雯在赛后将职业生涯的转机,归功于去年下半年马琳和刘国梁的回归,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归来的是那个不放弃的她。

东京奥运会,冲击大满贯?

    除了刘诗雯不放弃,主管教练马琳的不抛弃也成就了这段励志大剧。

    主管教练从肖战变成奥运冠军马琳,其实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输给早田希娜,以及直通赛表现不佳后,师徒二人都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许昕和刘诗雯拿下混双冠军后,马琳在混采区泣不成声,“她(刘诗雯)顶着很大压力,我也一度怀疑执教能力和方式方法是否正确。”

    其实,为了备战此次世乒赛,师徒二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刘诗雯说自己封闭训练时练到精疲力尽,“教练每天在球馆里陪着我泡八九个小时,练完单打练混双,天天转着圈地练。”

    如今,这两个分量不低的世乒赛冠军是对师徒二人汗水和泪水最完美的回报。

    当然,他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在拿到世乒赛冠军之后,刘诗雯离成就大满贯伟业就仅剩下一枚奥运金牌了。

    未来的侧重点究竟会放在女单还是混双上?刘诗雯说现在还并未过多考虑。

    “我都想选,但决定权不在我。当然,我对奥运会十分渴望,我也有信心去冲击这两个项目。”

    十年一梦破茧成蝶,小枣的大满贯或许不会太远。

【注】①小枣:刘诗雯的绰号。

 阅读材料二、三完成任务。

材料二

养蜂人老胡

李晓东

老胡可以说是掉源村里最难找的人了。

    老胡是荣贵的上门女场,金花的丈夫。可老胡很少住在村里,而是住在樟源岭下的铁皮屋里,看管屋外老掉树下的一百多只蜂箱。老胡还经常转场,哪里鲜花盛开,便去哪里放蜂,每到秋天,老胡就会开着汽车,从外省把蜂箱运到樟源岭下,然后搭建铁皮屋,开始喂养蜜蜂,让蜜蜂平安过冬,当然,老胡平时也卖蜜。到来年三四月问,他又转场,运着蜂箱去外省放蜂,老胡养蜂二十多年,就像迁徙的大雁,春去秋归,浪漫而又神秘。

    这年秋天,我回源村看望父母,远远望见老胡的铁皮屋,果然,老胡回来了。屋外的空地上摆满了蜂箱。老胡头戴斗篷,脸套纱罩,正着腰在一只蜂箱前忙活着。他蹲在一只蜂箱前,少则十分钟,多则半个小时,不知是在割蜂,还是倒蜂蜜。

    我站在路边,想买两瓶蜂蜜,老胡扭头看到我,忙点点头。良久,老胡笑着走过来,把我带进铁皮屋里,只见里面放着好几桶安,还摆看一张木床,很拥挤,不用说,他晚上就住在里面。

    我敬上一支烟,老胡不接,说养蜂不抽烟。

我问老胡:“你除了卖蜜,还卖蜂王浆吗?”

老胡点头,说还卖蜂胶、蜂花粉、蜂膏、蜂蜡等,其中最贵的要数蜂胶,说着,老胡要让我看蜂胶。这时,我猛然发现他的手上有不少小红疤,正然是被蜜蜂叮咬过。

“你干活为什么不戴手套呢?”我问,

老胡摇头,说戴手套做事不方便,就算让蜜蜂叮了也无大碍。

望着老胡黄中透黑的脸,我问:“你一年大约能赚多少钱?

“也就勉强混口饭吃,年景好时能赚个十几万吧,”

我说:“收入不低,就是辛苦点。”

“我只会养蜂,改行干别的还真不行。”老胡笑道,“前几年还有妻子打下手,去年妻子去城里儿子家了。”

    “你一个人养蜂,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真寂寞呀!”我感叹着。

老胡说:“早习惯了。”

我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转场?”

    “看情况吧,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肯定要出省去放蜂。”老胡一边说,一边去摇蜜。取来一块蜂脾,用刀子切割蜂房上的蜂蜡盖,把蜂脾安放在摇机的框架上,再快速动摇 , 动作娴熟而优雅

    “你转场最远到过哪里?”我问道。

    这时,一束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老胡仰着脸,眯着眼,说:“这个真说不准,我去年到内蒙古放蜂的。”

    我说:“你得收个徒弟,找个帮手啊。”

老胡摇头,说:“年轻人吃不了这苦,没有人愿跟我去放蜂了。”

    起风了,我闻到了屋外山坡上来的阵阵花香。几只蜜蜂也飞进了屋里,粘在老胡的手背上,老胡感觉痒痒的,却懒得驱赶。不久,老胡的手背上又凸起几个小红疤。

    养蜂的日子单调而又辛苦,老胡早已习惯了随着李节变迁漂泊四方。

    转年清明,我回乡祭祖,顺路去樟源岭下买蜂蜜,却惊异地发现老胡的铁皮屋拆了,摆放在那棵老樟树下的蜂箱也搬走了。老胡准是又带着蜜蜂们去追赶花海了吧。

    老胡何时离开,又何时归来,大概只有蜜蜂知道。

    又是一年春天,樟源岭上映山红开遍,我来到山中,无意问看到一处悬上大片黑乎乎的东西,走近细看,原来是成千上万只蜂聚在一起。我愣愣地望着,此时有一群蜜蜂嗡嗡地闹着,朝我这边飞来,不用说,那悬崖上肯定有很多纯天然的岩蜜,真是太诱人了。

忽然,身后有个熟悉的声音传来:“你怎么有空来爬樟源岭?”

……

材料三

猎户(节选)

吴伯箫

    小时候,在离家八里地的邻村上学。寄宿。晚上吃完了从家里带的干粮,等着念灯书的时候,总爱到学校门口尚二叔家去串门儿。尚二叔是打猎的,兼管给学校打更。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样,只记得他一个人住在一问矮小的屋里、孤单单地,很寂寞,又很乐现。他爱逗小学生玩儿,爱给小学生讲故事。当时我很喜欢他门前的瓜架,苇蒿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苇种的向日葵。我也喜欢他屋里的简单陈设:小锅,小灶,一盘铺着苇席和狼皮的土炕:墙上挂满了野鸡、水鸭、大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张一张,五色斑斓。最喜欢当然是他挂在枕边的那杆长筒猎枪和一个老得发紫的药葫芦。

    跟着尚二叔打猎,在我是欢乐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尚二叔打猎很少空着手回来,可是也不贪多。夏天的水鸭,秋天的雉鸡,冬天的野兔,每次带回不过两只三只。打猎归来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凯旋,背了猎获的野物走在路上,连打猎的助手也感觉到有点儿将军的神气。猎罢论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两技雉鸡钥。可是在邻村读书只有半年,新年过后就转到本村新办的启蒙学校了。打猎的生活从此停止。

(节选自吴伯箫散文集《北极星》中《猎户》一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