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适应性统考试卷
父亲的墨水
步明
①我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鸟不生蛋的地方”。
②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父亲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少年时打的底子。
③父亲在私塾读书,同桌的她便成了我的母亲,听母亲后来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少挨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一手好字,多亏了严苛的塾师。
④我上学之后,每到过年前,父亲总会为村里乡邻写春联。对于父亲来说,写春联是十分考究的。即便是写传统的对联诗词歌赋,每副对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与当下政治呼应的,有跟农村生产契合的,有为求字者私人定制的。
⑤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时,我正赶.上放寒假,于是经常去帮着拿笔添墨、牵纸裁纸,也就学会了用手裁纸的功夫,算是当了许多年的小书童。有时牵纸慢了、牵得不正他就会训我几句;书写时若有旁人说笑,他会咳嗽两声,暗示你严肃点;偶尔写错写漏了字,他会自责一番,再来一遍;为安妥一字,他久久沉思不语,这时谁都不敢出声,待他捉笔落纸、一挥而就,围观者才敢高声喝彩。小小的一副对联里,写的不止是喜庆,更有父亲对古老文字的敬畏,对复杂时局的审慎,对人情冷暖的关怀。
⑥古人讲心正则笔正。父亲的一生正应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文革中,父亲为自己写下了几大捆辩词,反复申辩自己并非“三青团”成员,也从未“瞒产”。他恨不得把仅剩的一把米、一碗粥都送给饿得嗷嗷叫的苦人家,在当村支书的父亲眼里,广大生产队员的冷暖就是他的命。但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落到父亲头上,抄家批斗,他戴“大高帽”游斗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得。父亲是个性急的人,受不了一点冤,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他在无助、焦灼、痛苦中完成了这些文字,字字咽着泪、和着血,那些用淋漓墨水与黑色时光抗争的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过的。运动结束后,父亲平了反,他老人家眼眶湿润地说,相信共产党,享到福了。
⑦父亲这一生,有党恩守心,有风雨沉浮,有人间情暖,有幸福晚年。父亲一生执笔,但还没有写够,因为他老人家的笔太直太硬,太真太切,太有生命张力 , 正如他肚子里的墨水,从未干涸。
⑧年轻时,父亲没功夫专门练字,八十岁后才开始每天抄《古文观止》。终于轮回到他童年握笔的追梦时光,他想写就写,无拘无束,笔笔中锋,干净利落,尤以核桃大小的中楷最为精彩,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以骨力劲健见长,深得柳公权书法三昧。
⑨父亲对我书写的忠告,只有一句话“书贵瘦硬始通神”。这与他一生行事风格一模一样。现在想来,我的笔墨志意,也是从小在父亲跟前的耳濡目染。
⑩父亲辞世后,我取了一支他老人家生前用过的毛笔,带回放在案头。今晚笔影飘逸、墨香幽然,取笔,捻管,觉得还有温度。父亲,儿想您了!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删改)
少年时,他虽拙却勤;
中年时,他审慎敬畏;
文革时,他以笔抗争;
八十岁,他握笔追梦。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