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福利背后的福利

    王波是分局的局长,快到春节了,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开始发福利。可是,今年查这个事情特别严,有很多地方的官员都被处理了,为此王波很纠结。不发,自己第一年来,根基本来就不稳,职工们必然有意见,对自己的民主测评一定不好;发吧,顶风作案弄不好乌纱帽就没了。

    这个事情把他急得团团转。这时候,在单位时间很长的李主任进来汇报工作,问明白原因之后,说:“这个事情好办,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几任都是马上到总局,找赵局长拿到他的批示,按章办事有理有据,出了事情上面也不会怪罪我们。”

    王波连说了三个好字,让李主任什么也别干了,就这个事打一个报告,立刻到总局找赵局长要来批示。都弄好后,李主任拿着报告单立刻出发,下午就回来了,把赵局长的批示交给了王波。

    王波打开之后,看见上面就四个字“加被重视”。这是什么意思啊?赵局长也不说同意不同意,这一下王波蒙了,李主任也想不明白,两个人研究了好一阵子,也没有理解其中的奥秘。

    这时候,李主任说:“王局长,我听说你小舅子在赵局长身边当秘书,他揣摩赵局长的意思应该最准,你打个电话问问他不就行了。”

    王波赶紧拿起电话拨通了号码,小舅子了解情况之后,问:“姐夫,你不是第一个,其他分局也来人了,赵局长都是这个批示,你再细看看,写的加被重视是不是被褥的被字?”

    王波重新看了看说:“是啊,我还以为赵局长写了错别字呢!”小舅子接着说:“你太天真了,文章就在这个字上,给你透漏一个绝密消息,本市最大的‘天蚕被’商店,就是赵局长孩子的,你想想吧。”

    听完小舅子的话,王波彻底明白了,谢过小舅子挂断了电话,让李主任赶紧去市里“天蚕被”商店,按照职工数量买387件“天蚕被”,李主任提醒说:“就是发福利,也不用买那么贵的吧?我听说‘天蚕被’十分贵,每件达到3000元,算下来一百多万元啊。”

    王波笑了笑说:“别说3000元,就是3万元,单位砸锅卖铁都得买。”就这样很快“天蚕被”买来了,李主任问立刻发么?王波摇了摇头说:“批示可没有让发,出了事你我都担待不起,要想个办法,做得滴水不漏。”

    王波立刻开全体职工大会。他在会上宣布,从即日起,两个晚上全体职工都要在单位轮流值班,为了防止相互传染疾病,每人盖过的“天蚕被”可以直接拿回家销毁。

    本来大家一听要值班,都有些气愤,后来一听什么“天蚕被”可以拿回家,都明白什么意思,积极响应给王波鼓掌。

    年后,总局下来人对各分局民主测评,别的局长惨不忍睹,只有王波全部满分。赵局长在全局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王波工作认真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破格提拔他到总局,重点培养,将来接自己的班。

(1)、    题目中的两个“福利”分别指什么?
(2)、    王小被为什么能得到赵局长的赏识和重用?
(3)、    李主任和小舅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
(5)、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苗族银饰

韩宗树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大抵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它比现代魔方环2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L”形状物,平折成90度 , 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 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溪边浣纱、亭中赏雪,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时候,爷爷的房间是个神秘的地方,有点像动画里阴云环绕的古老城堡,幽暗但是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

    爷爷非常小资,没事就骑着自己那辆大大的二九自行车,筐子里放着布袋,然后戴上自己的帽子,赶场买小吃。

    爷爷的打扮只分冬夏。夏天就是白色衬衫外面加一个紧一点的马甲,很多口袋的那种。冬天是秋衣外面配一件高领灰色毛衣,然后外面一件皮夹克,非常帅气。

    市场上的人会说:“黄老师!又来买东西呀!”爷爷会回答说:“是呀!天气不错的呀!”

    有一次我半夜摸摸自己咕噜噜叫的肚子,偷偷往爷爷的房间溜。那神秘幽暗恐怖的城堡,在我推开门的一瞬间,被打回原形。

    只听见爷爷巨大的呼噜声,房间里混杂着话梅糖和草药的味道,书桌上摆着各种大小的本子,各种大小的钢笔。还有个大衣柜。

    我走近爷爷,推了推他:“爷爷。”爷爷一下醒了,惊讶地问我:“你要做什么的呀?”“爷爷,我饿。”爷爷皱了一下眉头,指着离炉子更远的地方,“你站在那里等一会儿。”

    过了会儿,爷爷在秋衣外套好外套,回头对我说:“我给你讲,今天我给你的东西你不许给你奶奶说的。”我点头。然后爷爷很调皮地一笑,随后转身拿着晾衣竿,用晾衣竿往衣柜最上面够,上面出现了一个铁盒子。天哪!一盒子的饼干!

    我手里抱着个大饼干盒,吃得咯吱咯吱。爷爷说:“这个事情不许说的呀,侬千万记住的呀。”

    我记住了。我记住了神秘铁盒,里面全是饼干。之后的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我都去找爷爷。我不知道饼干盒怎么说,就指着饼干盒说:“芽、芽!”后来因为饼干盒的秘密,我和爷爷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利的合作关系。

    后来就变成,每天爷爷骑着自己的二九自行车赶场。市场上的人都会说:“黄老师!又来买东西呀!”爷爷回答说:“是呀!我孙女是要吃的呀!”

    每天半夜,爷爷都会被一声声“芽、芽”吵醒,但不厌其烦。

    过了几年,我学会掌控自己的饥饿,也不会再半夜跑到那个神秘城堡要饼干。

    但是爷爷还是会骑着二九自行车,去赶场。市场上的人都会说:“黄老师!又来买东西呀!”爷爷会回答说:“是呀!我孙女回来了!”

    有一天白天,我进了爷爷房间,忽然闻见话梅糖的味道,我随口一问:“爷爷,你还记得‘芽’吗。”爷爷回头看我,有些惊讶,而后一下子从凳子上坐起来,用晾衣竿用力够着,够下来一个铁盒,打开,里面都是饼干。爷爷说:“你不许说的。”我尝了一口,关上盖子:“好的呀,就是有点受潮了,不好吃了。”爷爷没说什么。转身随便把饼干盒放在了桌子上。后来我再也没见到过那个饼干盒。

    爷爷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时,我忽然问我爸:“爷爷有个饼干盒你们知道吗?”

    我爸疑惑:“没看到啊!”

    我冲向爷爷的房间,找了根木棍,用力地往那个大衣柜上够。吱啦一声!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下来。奇怪的是盒子很轻,像个空盒。摇一摇,能听见里面悉索的声音。

    我打开盒子,看见一个饼干袋,包装完整,在空荡荡的盒子里碰撞,我看了下日期。是我嫌弃饼干受潮的那个暑假。

    那天我一个人,把自己锁在爷爷的房间里,坐在床上,安安静静地吃完了一整包过期三年、包装完好的饼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