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宜兴市新街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溪边浣纱、亭中赏雪,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2)、读诗即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的人品。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口袋里的父爱

       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 , 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摘自《读者》2017年第4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六只柿子

    ①家里的晚秋蚕养完了,父亲计划着进城来玩玩。“给你妈买双皮鞋,我自己也买件衣服”,父亲说。卖了蚕茧,父亲的语气里透着奢侈的喜悦

    ②父亲进城,肩上扛的米袋子,手里拎的是方便袋,里面有青青的黄豆荚,嫩绿的韮菜,还有六只又大又红的杮子。

    ③父亲电话里问,杮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的水果一茬接一茬,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桔子已大量上市了。还有北方的大枣,被山东汉子用小推车推着,满街叫卖,说是甜如蜜糖,脆如雪梨。尝一颗,果真是。这些水果,都比杮子好吃。

    ④但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给我挑了六只杮子,然后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上路了。米袋子里,是新脱粒的新米,家中田里自个儿长的。他说要送来给我尝尝鲜。

    ⑤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达我家。父亲就那样扛着米袋子,上上下下。又扛着米袋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在穿流的人群里,左冲右突。有汗珠子滚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六只红红的杮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置在桌上。

    ⑥父亲坐在沙发上,极享受地看着电视。看到我回家,父亲说,累了吧?瞧,你爱吃的杮子。他指指桌上,而后带着万分歉意地说,人老了,没力气了,再多,就拎不动了,只能挑了六只带来。我的眼光,落到父亲的头上。那里,有稀疏的发,已几乎看不见黑的了。记忆里相貌堂堂的父亲,如今,真的成了一个银发苍苍的老人了。

    ⑦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伤,他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也很快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归家,把些小猫衔得藏东藏西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起来,是满心欢喜,又充满幸福。

    ⑧下午,你有空吗?叨叨一阵后,父亲忽然问我。

    ⑨我想了想,点点头。父亲很高兴,说,下午你陪我到街上去帮你妈买双皮鞋,她苦了一辈子,都没穿过好鞋子,这次蚕茧卖了好价钱,我要好好奖励一下她。

    ⑩我跟他逗趣,你真的有钱?父亲立即忙不迭掏口袋,说,真有钱。我看过去,也不过几百块钱的样子,父亲却像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似的。

    ⑪心里不知怎的有些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杮子,装着万分喜欢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挑的是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什么东西撞破了,就把它们放在韮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我一直袋子不离手的。你看,它们的皮,一点也没破吧?

    ⑫的确是,它们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幼孩的皮肤,轻弹即破,却硬是连一点皱褶也没有。

    ⑬想大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群里,父亲佝偻着腰,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一边却要护着手里的方便袋。没有谁知道,他手里小心护着的,不过是六只杮子,带给他女儿吃的。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墙根儿

陈晔

    ①冬天蹲墙根儿晒太阳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历史悠久,成为一幅北方山地的民俗图画。“到墙根儿晒阳婆去喽——”有人在唤。乡土人称好的墙根儿为“暖和仡佬儿”,是指背风、向太阳的墙角,一般在北屋,称太阳为“阳婆”或者“老阳”。“墙根儿,墙根儿,老人的命根儿。”冬天的老人是向日葵,太阳在哪里,老人们就在哪里,暖暖的太阳温暖着墙根儿,也温暖着整个孤寂的冬天。

    ②冬日的太阳也像暮年的老人,没有了夏天的狂热炽烈,变得平和又善解人意。墙根儿有人时,老人们就说说话聊聊天,没人时就蜷缩着迷糊“睡”一会儿,想一想一辈子,或者什么也不想,就是纯粹地“享受”。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些穿黑棉袄和翻毛羊皮袄的老人在墙根儿蹲着坐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嗞溜嗞溜地吸,抽完了,把旱烟锅在鞋头或石头上磕几下,再装上一锅新的。老人们聚在墙根儿说着庄稼收成、聊聊闲天,冬天不觉得漫长。

    ③乡下的墙根儿传承着民间传统和民风民俗,常有老人在墙根儿下讲古,讲秦皇汉武,说上下五千年,孩子们最早接受传统文化启蒙的地方,就是从墙根儿开始的。少年时,我总爱带一个小本,蹲在墙根儿,记下老人们讲的那些传奇的乡土故事,这些故事渐渐地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④过去缺煤少柴,屋子里不暖和,孩子们就在自家温暖的墙根儿里支个凳子、方桌,对着太阳写作业、练毛笔字,既取了暖,又学习了文化。墙根儿成了很多孩子梦想出发的地方。

    ⑤也有一些勤劳的人,是带着活儿来的,在老房老屋的黄泥墙前摆开阵势,铺摊开荆条、高粱秸秆、笤帚苗和芨芨草,编编筐篓子,绑绑笤帚,扎扎高粱秆的“盖盖”“排排”。柳条匠编筐子篓子篮子,毛毛匠做皮衣皮袄,都是在墙根儿下完成的,墙根儿使这些劳动不再单调枯燥。如果去村里找人,若家门锁着,那一准儿在墙根儿待着呢。

    ⑥墙根儿也是天然的排练场和舞台。村里的山地大鼓就是在墙根儿排练的,两面牛皮大鼓、两套镲、两套铙敲出八面威风,庆祝打了胜仗,声震群山。练好了,还可以去参加组织的武会。那些年红红火火的村戏,都是在墙根儿排练完成的。有的青年男女在墙根儿相恋,而后成了一家人,生儿育女,老了,还在门前蹲墙根儿晒太阳,回忆着一生的爱恋。

    ⑦直到太阳落山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各自散去,循着炊烟回家。

    ⑧而今,乡村的墙根儿早已失去往日的热闹,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待着,有钱都去城里买房,无钱贷款也要“挤进”城里,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减少了许多,很多村庄房屋闲置、大门紧锁,变得空旷寂寥。蹲墙根儿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再温暖的太阳也留不住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的心,再好的拴马桩也拴不住奔腾的脚步。好太阳浪费了,墙根儿荒凉了,年迈的老人在失落中回忆着以前墙根儿的热闹和村庄的繁华,长满荒草的院落渐渐生长回忆。

    ⑨我很喜欢那首歌《我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故乡不美,可还是那么依依难舍,老了还要落叶归根,究竟热恋它什么呢?也许,这就是无法割舍的乡愁吧。

    ⑩待来年开春时,墙根儿又会最早生出报春的二月兰和葱葱的青草,墙根儿有着故土的眷恋、成长的印记、亲情的温暖。墙根儿是乡情包裹的磁石,时时召唤着游子的回归。

(选自《 人民周刊 》2019年第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心之清明

       吴昌勇

    ①清明是个时间驿站,走到这儿,走到这一天,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在眼里在心里纷纷飘落。这一天,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多忙,耳畔都萦绕着声声呼唤,这声音比春天的雨滴更能复苏我们的情感记忆。似乎有一种蜇疼感,沿着我们的神经窜跑,只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种感觉才倏然消失。上了年岁的人都说,(A)清明,天就是一面镜子嘛,天上的人在擦,地上的人也在擦,用泪水和着春风擦,擦亮堂了,这一天彼此才能看得见。

    ②清明是一定要回去的。沿着时间或者亲情的方向,去接近春光里的春天,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那是嵌进灵魂和肉体的光阴颗粒。

    ③清明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我拨打了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说是老同学,其实相处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年。在我心里,之所以称他老同学,是觉得我们的某些境遇极其相似。中专入校初次见他我就知道,他心里一定苦,一定经历过什么。人以群分,在之后的日子,我们彼此照应,互相鼓励。他家里比我更穷,却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直到毕业。

    ④毕业后的一个冬天,我从山东出差回安康,路过他所在的郑州,下了火车,按照他的指引我坐上了一辆面包车。车到他的住处附近,在中原呼呼的寒风里,我脸贴着车窗往外看,发现(B)他站在暗淡的路灯下,缩头窝在棉衣竖起的领子里,双手合拢捂着嘴巴哈热气,边四处张望边不停地跺脚。车停稳之后,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和我打招呼,一个劲儿责怪自己没有去火车站接我。瑟瑟寒风中,我知道眼前这个叫做老同学的小伙子是可以当作兄弟的。那笑容持续了一路,让人暖和。

    ⑤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去了广州行医,我依然选择留在安康,隔三差五电话保持联系。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想回安康发展,尽管广州有了房子,他依然难以战胜情感上的水土不服。

    ⑥这次,我拨通电话,问他,在哪里在干啥?喧嚣中,他操着浓郁安康口音的广东味普通话说,在银行办事啦,小孩上学消费挺大的啦,让人实在难以招架的啦。我问,可不可以不说普通话的啦。他马上一口纯正的安康话答道,你娃子清明节咋安排,要不过来看看我嘛?“你娃子”,这兴许是身为哥们的我们二十多年来最亲热的称呼。短短几句话,我能感受到他的血脉里依然有家乡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碧水。

    ⑦于节气之清明,我们的情感亦清明。到了不惑之年,开始吝啬感情,不会像年轻时稀里哗啦地时常感动,更愿意将一些人和事藏在心里,且行且珍惜。时常周末固定的三五个同学相聚,酒水是否有档次饭菜是否可口都不重要。这种场合其实是脱去伪装的压力释放和内心调理,无需遮掩也无需设防。小酌几杯之后,酒劲将心里的忧愁心里的苦乐逼出来,伴着额头细密的汗珠一起滑落,尽管内心细雨蒙蒙却也晴空艳阳,一派清明。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还似兄弟一般坐在一起,如老牛反刍那些青涩过往,还能嘘寒问暖相互照应,还能指着鼻梁对骂,于夜色中勾肩搭背兴尽晚归。岂是聚会,分明过瘾。这瘾只配兄弟才能解馋。一年之中,一生之中,我们总是期望得到如此纯净的情感滋养,堪比母乳,血浓于水,此谓心之清明,亦岁月之清明。

    ⑧岁月从我们身上碾过,从青春年少到老成稳重,渐渐懂得如何过好每一天。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是四月的风景,就日日清明。我们需要心之清明,需要散发成长的热气,让滚烫的灵魂被纷纷细雨一截截打湿,于节气里规整情绪舒展内心。

    ⑨清明是要祭祀的,也是要回忆的。回忆是最走心也最有质量的祭祀。在已经故去的亲人坟前,我们尝试触近坟头,和旧时光依偎在一起。在地平线之下,应该另有一个天空吧,那里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也正春天,也正清明。隔着一层土,大把大把的光阴如种子播撒在另一个世界,亦如繁花盛开,花瓣上跳跃着亲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又融化在春风里,融化在我们的眼睛里。清明也是用来怀念的,怀念曾经逝去的美好或者不美好,回首过往,只要内心暖和,日日清明处处风景。怀念的味道苦甘自知,但于怀念本身却幸福无比。

   ⑩时光里,我们似乎又活到了过去,回到每一个场景,触碰每一件事,亲近每一人,往昔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也是节气,是响应岁月的召唤,成长在昨天、今天和未来,当手中仅有的节气轮替结束之后,如云朵飘散到地平线之下的天空。至此每逢清明,尽可能地把我们的音容笑貌跳跃在清明的花瓣之上,让海拔之上的花鸟、春风和亲人感知到,我们的清明是用来为亲人捎信的。于是一切安好,一切清明。

阅读

父亲的肖像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②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印象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家人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是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如罩一般凶猛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⑦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沈姐的语文课堂。记得曾听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也还在,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三十二年了。

(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