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探索航母奥秘,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2月17日下午,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摘自“人民网”,2019年12月18日)

    (材料二)这艘航母于2013年11月19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2017年4月26日出坞下水,2018年5月13日首次展开海上航行试验,到2019年12月17日正式服役,用时6年多时间。英国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于2009年7月7日动工,2014年7月4日下水,2017年12月7日入列服役,耗时约7年半。美国核动力航母“福特号”由于是核动力、吨位大、应用了太多新技术,故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2005年开工进行前期建造,2009年年末铺设龙骨,2017年正式服役)才交付使用。意大利在制造“加富尔”号航母(满排3万吨)用了8年多时间(2001年动工,2004年下水,2008年服役)。可见,我国自主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已达到成熟工业国家的水平。

(摘自网络)

    (材料三)舰载机是航母的核心作战力量,但与累累战果如影相随的是各种安全事故。影响舰载机飞行安全的因素分为质量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

环境因素。相对陆地机场,航母的飞行甲板面积很小,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只有100米左右。航母虽然采取了斜角飞行甲板,舰面布局经过优化设计,但还是有干扰飞行的建筑物,停靠了很多保障车辆及其他飞机,供舰载机起降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航母还处于运动之中,对舰载机的起降安全构成了很大挑战。此外,海上环境比较复杂,甲板风、海雾等因素都会威胁舰载机的飞行安全。

(摘自“中国航母网”,2016年8月8日)

    (材料四)目前世界上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蒸汽弹射起飞和滑跃起飞两种,只有美国和英国掌握了这种技术。虽然技术难度较高,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但是却能够保障舰载机满弹满油满负荷起飞,从而发挥舰载机最大的作战效能。

    滑跃起飞是舰载机利用甲板仰角,借助甲板风产生的升力起飞,没有额外的设备,不需要占据航母的宝贵空间,也不需要消耗淡水或电力,单位时间里舰载机的出动频率也更快,但是需要舰载机开足马力。这种起飞方式会消耗舰载机的燃料,而且对舰载机的重量也有一定限制,所以通常情况下舰载机都无法满负荷起飞,使得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山东舰”仍沿用了滑跃起飞的方式。军事专家岳刚认为,目前中国最熟悉的是滑跃起飞,如果使用蒸汽弹射起飞就意味着海军人员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这将耗费一段不短的时间。因此,沿用滑跃起飞方式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航母能尽快投入使用。

(摘改自“中国航母网”,2017年4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给标题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交付海军”的新闻写导语。
(2)、读(材料二),写出两种主要的说明方法,说说这些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
(3)、为了提高舰载机飞行的安全性,根据(材料三)中的①~④,说说“山东舰”与“辽宁舰”相比,在设计上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进(只填序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山东舰”的舰载机起飞系统采用滑跃起飞方式的原因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 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其中北京长城不仅是整个长城的缩影,更是整个长城的精华部分。它好像一个横着的英文字母“C”,呈半环状环绕在北京北部、东北和西北三面。从东到西包括6个区段: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全长629公里。
        ②提到长城,人们往往首先把它和秦始皇联系起来,似乎他建造的长城是最早的,实际上北京地区长城建得更早,公元前283年,燕昭王29年,为抵御匈奴,燕国修筑了燕北长城。先秦燕国、秦汉、北魏和明代,这四个时代北京长城都在持续建设中,特别是在后来明代修建的长城中,经过徐达、戚继光两代名将的重点建设,北京长城建设得最完备。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军主持重修了居庸关、司马台关、古北口关、慕田峪、黄花镇等长城关塞。1569年开始,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15年,护卫京师,他改建长城,呕心沥血,使北京段长城成为万里长城中建筑最坚固的黄金地段。
        ③北京长城主要分布在京北燕山山脉带和京西太行山脉一带,这些地方高山深谷,断崖险关,这就使得北京长城地势险要,构造复杂,变化多端。位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墙体两面都树起高大垛口,可以两面御敌。密云境内的司马台长城分东西两线伸展蔓延,东线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7公里间,从海拔295米骤然升至986米,东线长城犹如一条巨龙从湖水中腾空飞起,直指云端。更为难得的是在千米山峰之巅竟密布15座敌楼。
        ④明清两代皇城、皇宫、皇陵,都距北京长城不过几十公里,所以北京长城是护卫京城等要地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位于延庆县军都山关沟的八达岭,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曾修筑长城。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使其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⑤北京长城的自然景观还特别丰富多彩。慕田峪长城,春天群芳争艳,夏天满目苍翠,秋天五彩缤纷,冬天雪挂枝头。
        ⑥今天,北京的多处长城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景区,中外游客登上长城,可以尽情欣赏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象。

阅读相关选段,完成小题。
                                                                                          看云识天气(节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层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向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雨;虹在西方,就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再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①碧蓝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它的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还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而“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简介]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等播出。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将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有关数据显示, 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本电视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的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

[信息]

       播出频道:CCTV-1、CCTV-10(联合播出)

首播时间:每周五20:00(CCTV-10);每周五20:06(CCTV-1)

重播时间:每周六9:00(CCTV-10);下周五14:30(CCTV-10)

       节目时长:120分钟

       播出期数:共13期

       播出仅两期后,CCTV-1打破惯例,于2013年8月12日晚播出了“听写大会”第一期,此后CCTV-1每星期五晚跟进播出。同时,CCTV-10每星期五首播时间也提前至黄金时段20时。

[考题]

       央视听写大会节目组导演曾透露考题“出炉”的过程。原来共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汉字听写”的“找词”工作,还有两名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担任“外援”。出题组几乎把《辞典》、《字典》、《词库》等大部头图书都快翻烂了。援引著作包括《水经注》、《红楼梦》等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生化名词、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等。

[反响]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周末落幕,“汉字热”悄然兴起,杭州外国语学校最先表态,这样的活动要在全校范围内铺开。而记者这几天也频频收到来自学校的消息,有动作快的已经和央视同步选出了该校的“识字王”,更多的正摩拳擦掌筹备自己的“校园汉字听写大会”。

       央视该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也表态,第二届也要启动,对象依旧是学生,“我们将让全国适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在各个学校广泛开展竞赛,可以想象到时候的竞赛将有多精彩”。

[微言]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卢敦基:竞赛最坏的,就是很快把一件事情做到极端,按目前的态势,中学生可以搞这个竞赛,小学生难道就不可以搞?这批字没考倒学生决出胜负,《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不就在书店里、电脑上随时可以拿出题?我们可爱的孩子又将在一批好意但非理性的魔掌中辗转受难。

       浙大中文系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教授池昌海:普通人掌握4000个左右常用字,足以应付日常的阅读与写作。至于多识难字、生僻字,就和学奥数一样,有天赋和兴趣固然是好,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效的。尤其是一些家长,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别让他们模仿,去背那些很难用得上的词。

某老师:我想到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有个学生的名字叫马騳骉(mǎ dú biāo),开学点名了,班主任点名的时候就问马叉叉到了没;语文老师有点文学素养,点名道:“万马奔腾到了没?”;体育老师直接问“一群马到了没?”;历史老师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于是点名道:“马家的五马分尸来了没有?”;数学老师最直接:“马6来了没?”……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反省一下,就最简单的来说,自己任课的班上,是不是每位学生的姓名都能读对写对?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勇气打包票说:我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宇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可“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街·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息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薄”“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薄”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豆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