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孙犁的《老家》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⑩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⑪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⑫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⑬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⑭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1)、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画线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①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②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3)、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说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老家”在文章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故乡的景与人,二是旧屋,三是与家人相关的生活。这些在孙犁的眼中和心中都没有什么变化。 B、“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孙犁的乡愁带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甚至散发着生活的苦味。初中教材中余光中的乡愁也有一样的味道,他和孙犁一样并没有把对家乡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只是写现实的生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问题
                                                                                              圆 满
                                                                                             吴念真
      ①父亲在乡下当了一辈子的医生,一直到七十五岁才退休。
      ②退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医保之后,村里的人不管大小病都宁愿跑去邻近的大医院挤,加上人口外移以及老病人逐渐凋零。
      ③母亲说,父亲现在的病人只剩下他自己,病症是自闭,不出门、不讲话,唯一的活动是自己跟自己下围棋。
      ④从小父亲就期待孩子中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当医生,但三个小孩都让他失望:弟弟从小学钢琴,不过后来也没变成演奏家,现在是录音室老板,每天听别人演奏。妹妹念传播,当过一阵子电视台记者,和企业家第二代结婚,然后离婚,用赡养费经营了一家双语幼儿园。父亲曾经抱怨说,都是我这个长子的坏榜样。高中分科的时候,不管父亲怎么威逼利诱,我还是坚持念文科,之后进报社,职位起起落落,直到现在看着报业飘飘摇摇。
      ⑤母亲曾经跟我们说,其实父亲最常抱怨的理由是:这三个小孩所做的事都“对咱们没帮助”。
      ⑥不过几十年过去,那样的抱怨倒是慢慢地少了,更意外的是,当我的儿子竟然选择医科并且高分考上时,父亲不但没有惊喜,反而淡淡地说:“傻孩子,这个时代才选这条艰苦的路。”
      ⑦除夕那天,母亲口中“三个台北分公司”的三家人陆续在黄昏之前回到老家。妹妹、两个儿媳妇加上几个孙女,几乎把厨房挤爆,她们一边在那儿帮忙,一边听母亲讲之前和父亲搭邮轮去阿拉斯加旅行的见闻。弟弟则在客厅给那台老钢琴调音,“叮叮咚咚”的,那是他每年回家过年固定的仪式。其他几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则歪在老沙发和祖父的看诊椅上看漫画、玩电动。
      ⑧父亲仿佛跟家人完全搭不上边儿似的,在二楼阳台侍弄他的兰花。我隔着纱门看着父亲已然苍老的身影:父亲的背都驼了,连步子也迈不开了。
      ⑨当我把威士忌递给父亲要他休息一下时,父亲只是笑眯眯地接过杯子。我跟父亲说大儿子得值班,初一晚上才会回来给他拜年,父亲也只是说:“住院医师……若苦役哩,大大小小的事情做不完……”隔了好久才又问:“回来时……高速公路有没有塞车?”
      ⑩“没呢。”我说。
      ⑪然后两个人就都沉默地望向过去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而今却四处耸立起别墅型农舍的田野。
      ⑫暮色逐渐深沉,我不经意地转头看向父亲时,没想到父亲也正好转过头来,静静地啜了一口酒之后,仿佛很努力地在找话题,最后终于问道:“回来时……高速公路有没有塞车?”
      ⑬“没呢。”我依然这么回答他。
      ⑭团圆饭后发红包,孙子们发现阿公留给医生哥哥的红包是他们的两倍厚大家起哄说阿公偏心。已经五六杯威士忌下肚,整个脸红彤彤的父亲笑着说:“哥哥当医生最辛苦啊,他是在顾别人呢,你们都只需要顾好自己就好。”
      ⑮父亲习惯睡前泡澡,那时候所有人都挤在二楼的和室①陪母亲聊天、打牌,泡完澡的父亲忽然笑眯眯地拉开纸门说:“你们累了就先去睡,等贺岁的时间到了,我叫你们。”
      ⑯“所有人忽然安静下来,因为父亲的表情好像还有话要讲,等了好久之后他才有点腼腆地说:“看大家这么快乐,阿公也好快乐。”
      ⑰我说:“那是父亲这辈子最感性,却也是最后的一句话。”
      ⑱当我们听到贺岁的鞭炮声已经远远近近响成一片,而父亲竟然还没有上楼叫我们时,才发现父亲舒服地斜躺在沙发上永远地睡着了。
      ⑲他的表情好像带着微笑,电视没关,交响乐演奏的正是父亲往昔结束看诊之后,习惯配着一小杯威士忌眯着眼睛听的乐曲,维瓦尔第的《四季》。
      注:①和室:是传统日本房屋所特有的房间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伤感。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时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开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珠母沙洲遇险

儒勒·凡尔纳

       珠母沙洲,一片澄净。

       我们像真正闲逛的人那样彼此离得很远地走着,谁愿意停谁就停下来。我呢,也已经不再担心,危险被我的想象力可笑地夸大了。

       十分钟后,他突然停下。我以为他是停下来往回走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打个手势,命令我们藏在他身旁一个很大的洼坑里。他手指着水里的一个点,我注意地看了看。

       那是一个人,一个大活人,可能是个印度人,也许是个黑人,总之是个不幸的采珠人,不到季节就来采珠了。他跪在地上,摸着珠母就往袋子里装,然后浮上去,再下来。那采珠人没看见我们,岩石的阴影把我们遮住了。

       就在这时,突然之间,在那印度人跪在地上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个受到惊吓的动作,站起来就往水面上蹿。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出现在那个不幸的采珠人上方。这是一条大个儿鲨鱼,斜着就扑过来了,眼睛里冒着火,嘴巴大张着!

       我吓得说不出话,动弹不得。

       凶猛的鲨鱼晃动一下有力的尾鳍,径直向那印度人扑去;那印度人往旁边一闪,没让鲨鱼咬着,但没能躲过鲨鱼尾巴;他被鲨鱼尾巴当胸扫了个正着,倒在地上。

       这个场面也就持续了几秒钟,鲨鱼游回来,翻了个身,准备把那印度人咬成两段。说时迟那时快,我觉得蹲在我身边的他噌地站起来,拿着匕首径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

       大鲨鱼正要咬不幸的采珠人时,发现这个新对手,于是又翻身过去,迅速朝对手扑去。他俯下身去,以令人赞叹的沉着和冷静,等着那可怕的鲨鱼;鲨鱼扑过来,船长灵巧地一闪,躲过冲击,却把匕首插进鲨鱼肚子。鲨鱼吼了起来!血从它的伤口突突往外冒,海水颜色渐渐变红。他紧紧抓住鲨鱼的一个鳍,接着一刀一刀往它肚子上戳,但一直没能给它致命一击。鲨鱼挣扎着,怒气冲冲地搅动着海水,搅起来的漩涡差点儿把我冲到。

       我真想过去助他一臂之力,可是我像被恐惧钉在了那里一样,一步也迈不动。

       斗争形式发生了变化,船长倒在了地上,他是被压在身上的大鲨鱼打翻在地的。接着,鲨鱼张开像一台剪切机似的血盆大口,向他咬去,要不是手持______的尼德·兰像闪电似得冲向鲨鱼,刺中鲨鱼的要害,他就完了。

       鲨鱼心脏被击中,奄奄一息。他与印度人都得救了。

(选自《海底两万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不需要太多条件

       ①世间,那些生存、成长条件好的人往往让人羡慕。

       ②有人羡慕那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仍是国民中的“贵族”;有人羡慕那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人生起点他们就赢了草根一族。他们优越的生存条件,是很多人尽毕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比如他们从小就能得到的一流教育,比如他们拥有无尽的财富。

       ③其实,这些身不由己的条件,不应被列为普遍人生的条件。因为它的偶然性就如我们坐胎成天生丽质还是歪瓜裂枣,都与我们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我们能创造和利用的条件。

       ④伦敦开始时也是村庄,就像贵族中也有草莽出身。把村庄作为起点,把创造条件作为开始,才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条件。有条件可能会有好命运,没条件就是个好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创造。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没顶之灾后,他们漂泊在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而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没有国土,他们有智慧;没有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按人口比例计算,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出现如此多的教授、专家、学者。就像自然资源极度缺乏,并没有制约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一样。

       ⑤《鸟类世界》一书中记载,有一种海鸟能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节树枝。飞行时,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它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食;困了,它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试想一下,如果它带上鸟巢和足够的食物,它还能飞得动、飞得远吗?同样,成功也不能一味苛求条件,如果一味苛求条件,再好的条件也可能成为捆绑在翅膀上的黄金,反而会拖累你前进的步伐。

       ⑥如今,许多人创业时过于依赖条件,失败后便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是,条件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

       ⑦世界足球先生梅西,9年前还是个“侏儒症患者”。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他的治疗费用,因此全家移民西班牙寻求解决之道。可这样的身体条件没有阻挡梅西热爱足球,9年之后,他成了世界足坛巨人。如果他当初“理智”地对待自身条件,世界足坛就没有了“梅西的神话”。

       ⑧抓住机遇,时刻记住不足,就完美了自己。成就每一项事业,更多的时候不是看已经具备的条件,而是要看我们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

(选自《读书文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怀念麦子

彭家河

ㅤㅤ①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

ㅤㅤ②农历十月,水稻已装进了仓,踏实的农民们便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荡,送小麦出门。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帖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

ㅤㅤ③小麦深入土地,度起了蜜月。蜜月过后,她慢慢探出了头,那望穿秋水的村庄便远远地成了她的娘家。在新的土地上,小麦越长越滋润,腰身越来越苗条。微风过处,麦子们在自己的家里不断地忙碌,有时也会在田野里载歌载舞,以细细的绿色绸带舞起秧歌。娘家的亲人会不时地过来走走,拔一拔麦子的院子里生的几棵荒草;看到麦子生活幸福,也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

ㅤㅤ④麦子守护着自己家园,默默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农夫的儿子打工去了,媳妇也打工去了,麦子的亲人们基本上都到远方追逐梦想去了。有的带回来成扎的钞票,有的带回了时髦的衫裤,还有的把尸骨抛在了异乡。然而,麦子们仍生活在朴实的村庄,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ㅤㅤ⑤所有麦子肤色的男女,都是小麦健康的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继承着小麦遗传的色彩,这或许是小麦最大的安慰。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染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但总掩饰不住小麦的烙印。小麦惦念着四处散落的儿女,便以馒头、饼干、方便面的形式进城探望自己的儿女。那些工地上的苦力、流水线上的女工还亲腻着乡下的麦子,深深地想念着老家并仍然与馒头为伴,有的却早已恋上了生猛海鲜、麦当劳或雀巢咖啡,他们更愿意撕开面包,涂上牛油,过与霓虹灯相伴的更加洋派的日子。

ㅤㅤ⑥进城的面粉有的时常出入烤箱,与各种香精、防腐剂甚至苏丹红一起,敷着厚厚的各型粉脂粉墨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占据或者洁白的或者印着各色花纹的碟子。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ㅤㅤ⑦没有人听到麦子的叹息。深山里的麦子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当城市在污染中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时候,才想起乡下的麦子。于是绿地、绿色食品、绿色水果、绿色软件、绿色建材等新词如雨后的麦苗拔地而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记不起乡下的麦子,只是记得乡下的绿色。

ㅤㅤ⑧村子里的男女一个一个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都市新贵或者都市盲流等。村庄也随之半个或整个地搬进城,镶嵌在城市与郊区的夹缝里。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了,麦子也被抛弃在一旁。

ㅤㅤ⑨山里山外的土地上全长出了野蒿,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

ㅤㅤ⑩野蒿疯长,让人忘记了麦子的家。然而,我却时刻惦念着乡下的麦子。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