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蔚蓝的王国》同步训练

阅读理解           

蔚蓝的王国

       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时起时伏。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碧玉宝石光艳夺目。——仙岛隆起的岸上飘来醉人的芳香;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另一些岛上忽然飞起一群五彩缤纷的长翼的鸟儿。

       鸟儿在我们头顶上回翔,铃兰花和玫瑰花同沿着平滑的船舷翻滚的珍珠似的浪花融合在一起,分辨不清了。

       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其中仿佛有女人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不消片刻,她的眼睛就会闪出亮光,她的脸上就会现出笑容……她的手就会拉着你的手——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

(1)、怎样理解“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里”这句话的含义?

(2)、反复朗读课文,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叫李爱杰,温柔又贤惠。他们去土豆地时总是并肩走,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捉蚂蚱,一会儿又用柳条去戏弄老实的牛。
         秦山一家子爱吃土豆。初秋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的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秦山咳嗽累了迷迷糊糊睡着了。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发现秦山枕头上有一摊血,一种不祥的想法使她哆嗦了一下。早饭后她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
        李爱杰将家里的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照顾粉萍。邻居问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秦山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
        秦山住院后脸色便开始发灰,他觉得人生埋伏着的巨大陷阱被他踩中了。一次,趁没人在旁边,秦山忽然拉住妻子说:“爱杰,要是确诊是癌,咱可不 在这遭这份洋罪,我宁愿死在咱家的土豆地里。”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晚期肺癌,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只觉得一下子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为掩饰内心慌乱,她回去时特意从住院处门前的花坛上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
         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
         “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
        “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
         “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
         “自己种的地自己收才有意思。”
         一天,秦山忽然说:“钱都让你把着,你就不能给我几百让我花花?”
         “我才没那么抠门呢。”李爱杰抿嘴一乐,从腰包数出三百块钱给了秦山。
         第二天下午,李爱杰一进病房就傻了眼。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不见了,床下的拖鞋也不见了。秦山会不会去死呢?这些天她哭了几场,尽管回病房前洗了好几遍脸,又站在院子中平静了一番,可她红肿的眼睛也许让他抓到蛛丝马迹了。他没有告别就走了,看来是不想活了。她去江边、铁路交叉口以及公园幽深的树林,一切可以自杀的场所几乎都跑遍了。天黑的时候,仍不见秦山的影子。
         极度焦虑的李爱杰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一个要自杀的人怎么会带走饭盒、拖鞋等东西呢?她又想起秦山那天要钱的事,就更加坚定地认为秦山回家了。
        李爱杰赶回礼镇时,远远就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用一只土篮捡土豆。正是秋天的午后时光,没有一丝云,凉爽的风在东游西逛。秦山穿着蓝布衣,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他在明亮的阳光中闪闪发光。李爱杰从心底深深地呼唤了一声:“秦山——”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烫着了
        收完土豆后,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料理后事。出殡那天,天寒地冻,墓穴挖不深,要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再培新土。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她拎着几条麻袋走向菜窖,吩咐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往麻袋里装土豆吧。”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想着远在天上的秦山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响动。原来坟顶上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选自《迟子建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①人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时代怎样,青年就怎样;青年怎样,时代发展和未来就怎样。

    ②中华民族复兴史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民族有所呼,青年必有所应;青年行,民族复兴必定行。

    ③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突出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革故鼎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伟大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总是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响应在第一时刻、冲锋在第一阵列、奋战在第一梯队,书写了可歌可泣、光耀史册的青春篇章。

    ④支撑起大厦,要靠柱和梁。中华民族复兴事业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厦,中国青年则是这座大厦最重要的支柱和横梁。

    ⑤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代青年要担当的是在高处“爬坡过坎、更上层级”的民族复兴使命。这种担当是在内外复杂环境考验下的担当,是在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风急浪高甚至惊涛骇浪冲击下的担当,若想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自然而然达到奋斗目标、过渡到美好社会,是绝无可能的。

    ⑥冲锋号已吹响,青年要奋发。那些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的心态;那些“在快活三里歇歇脚”的心态;那些习惯于过太平日子幸福生活、永远长不大的“巨婴”心态,都是意志消沉、不敢担当的表现,都是与青春的特质、与当代青年的使命相违背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漫漫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坚持“敢”字当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扛起新一代民族儿女如山的青春责任。

    ⑦____世界上从来没有轻轻松松就能取得的成就,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成功。只有“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青年义勇军、少年铁血队,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志愿者……一面面青年运动旗帜,都凝结和展示着各个时期中国青年不畏艰险、不怕苦难的吃苦精神。

    ⑨今天的青年,沐浴着新时代阳光雨露,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与前辈们相比,当代青年成长在物质更加丰裕的年代,过去那种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很大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当代青年吃苦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毫无疑问,吃苦精神的本质没有变,吃苦精神绝不能丢。

    吃苦,能够让人锻炼意志、强壮筋骨。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到“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典故中,我们都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逆境考验人、锤炼人,一个人只有经受了苦难才能成长,经历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吃苦,能够让人历练能力、提高本领。因为勇于挑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才得以“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因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才“最终取得了真经”。毛泽东同志说,经过了长征,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了,力量却比以前更强,因为“留下来的同志是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考验的。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当万。”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新时代青年,请牢牢铭记李大钊的这段青春寄语,唱响新征程上“跃进、雄飞”“创造环境、征服历史”的新青春壮歌!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