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
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⑪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A正侧结合 B详略得当 C细节描写 D以小见大
【示例】点面结合。选文既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等这样的总体评价,又选取了不少有关他的具体言行、事例,这样点面结合,使梅先生的形象既丰满又令人印象深刻。
网友A:梅贻琦校长执掌清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清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啊。
网友B: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啊。
这两位网友的留言各有侧重,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具体内容,发表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西、文理建通的学术大师。(黄延复《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小语准备以“哲人的行走”为主题撰写一份人物传记,请阅读文章,聚集亮点,帮助他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命若清茶
①茶有三重滋味;入口微涩,再品回甘,余调悠远。
②与之相似,有些人的生命也有这般三重境界:在苦难中跋涉,于热爱中幸福,终了归于淡泊。譬如,那个“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的陆羽。
③陆羽的前半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真实写照。而茶,则是照进来最亮的那束光。公元736年,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在湖滨三只大雁的羽翼下捡到一个弃儿,他就是陆羽。在禅寺的暮鼓晨钟中,慢慢长大的孩子却并不爱佛经,反而向往儒道。因为志趣不见容于禅宗,公元748年,他12岁,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个貌陋口吃的少年,只能以演丑角为生,四处漂泊游历。其后“安史之乱”爆发,战火纷飞彻底阻断了他入世的梦想。
④文章憎命达,只伤题中人。虽然经历坎坷,但陆羽更为那艰难的世道痛心。所作《四悲诗》中,“悲天失纲,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没有一字是为自己所发。
⑤760年,27岁的陆羽初辗转到吴兴,他压抑的情绪爆发了。那时节,苕溪附近多了个狂士。他常常白日踟躇独行于旷野,至天黑无路,便嚎啕大哭而归。
⑥悲天悯人中,只有在烹茶的时刻,陆羽的生活才宛然别有天地。
⑦忆往昔,陪伴在酷爱喝茶的智积禅师身边,学习煎茶辨水的岁月,是他人生最初的温馨时光。此后,教他读书的邹夫子、与他同游三年的崔辅国,这些指引他求学之路的贵人也同为爱茶之人,曾和他一道寻访各地的好水好茶。
⑧当沸水冲起茶沫,“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青萍浮云,都是漂泊无根之物,随聚随散。他于烹茶中观青萍浮云,也终于参悟无常、勘破心结。
⑨“啜苦咽甘,茶也。”草庐下,陆羽在《茶经》里如是写道。那一刻,他找到了平静。
⑩在湖州,摆脱焦虑的陆羽开始自在安于山水。这个自述“不善与人相处”的孤独患者,却广交了茶友。他“缁亲结交”四十余年的好友皎然,是吴兴杆山上妙喜寺的住持。从鉴茶到喝茶,二人常常在寺后的茶场里一起琢磨讨论。
⑪秀山丽水间,僧俗官隐,唱和雅集。皎然作为介绍人,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来了,江波钓客张志和也驾一叶扁舟而至。在那句流芳千古的“西塞山前白鹭飞”问世之时,众人的口鼻唇齿间正满溢陆羽烹茶的清香。
⑫心安处,即是故乡。在是兴,飘零的孤儿陆羽因茶结缘,终于有家了。
⑬A.古人喝茶,原与熬菜汤无异。人们把采下来的细小茶叶扔进锅里囫囵煮烂,再加入葱、姜、茱萸、薄荷、胡椒等,做成混混稠稠的“粥茶”。更有如唐德宗者,还要调以大枣、牛羊奶、酥油等膏腴厚味,但被陆羽嫌弃为“肤浅浮嚣之人的地沟水”。
⑭为了让世人尽享茶中最透彻的滋味,他用涓涓不辍的热爱与虔诚,在吴兴开始写作一本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茶经》。内容共分十节: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十图,共七千余字,却费去了好几十年。
⑮他可以不厌其烦,花五年时间设计出二十四种茶器;也可以踏破芒鞋,访遍名山大川、行尽荒山野岭,将全国之水辨析为二十品。他为茶乐呵呵地忙活着,以一种特有的仪式感,规范着茶的物质形式,也抵达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茶圣”之尊,正源于成痴成癖的匠人之魂。
⑯在陆羽迈入不惑之年时,卖茶的店家已把他的塑像当作神来供奉,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他的塑像。盛名之下,皇帝两度迎他入宫侍奉,都被他婉辞谢绝。
⑰799年,可能是因为得知皎然印将离世,在外游历的陆羽回到吴兴。此时,他已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他蜕下了尘世庸碌的蛹衣,如同轻盈舞于江湖的一翼蝶,耕耘着精神世界里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天地。804年,陆羽在吴兴去世。
⑱在今天看来,陆羽的贡献不可磨灭:在他之前,皓首穷经方为士大夫之道,茶事不过是难入正统的末流杂学;在他之后,茶道不仅飞入王谢堂前,更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世人都能通过茶文化产生精神共鸣。
⑲将生命烹煮成一盏徐徐升腾着氤氲热气的清茶,这就是陆羽的浪漫主义。
(选自浙江宣传,有删减)
【聚焦亮点】
亮点我推荐 | 大家来互动 |
亮点一:典型事件刻画形象 | 【再补充】 小语:文中其他一些事件也能体现传主形象,我们一起来补充归纳吧! 典型事件: ①____ ②____ |
亮点二:一言一行展现品格 (A)所作《四悲诗》中,“悲天失纲,悲地失常,悲民失所.悲五湖山失色”,没有一字是为自己所发。 (B)“啜苦咽甘,茶也。”草庐下,陆羽在《茶经》里如是写道。那一刻,他找到了平静。 (C)他可以不厌其烦,花五年时间设计出二十四种茶器:也可以踏破芒鞋,访遍名山上川、行尽荒山野岭,将全国之水辨析为二十品。 (D)盛名之下,皇帝两度迎他入宫侍奉,都被他婉辞谢绝。 | 【悟品行】 陆羽将自己的生命升腾成一盏氮氢热气的清茶,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嗅到品格的香气。 A:____ B:有智慧、心境平和C:____ D:____ |
亮点三:典雅文字传递情感 (A)古人喝茶,原与熬菜汤无异。人们把采下来的细小茶叶扔进锅里囫囵煮烂,再加入葱、姜、茱萸、薄荷、胡椒等,做成混混稠稠的“粥茶”。更有如唐德宗者,还要调以大枣、牛羊奶、酥油等膏腴厚味,但被陆羽嫌弃为“肤浅浮器之人的地沟水”。 (B)他蜕下了尘世庸碌的蛹衣,如同轻盈舞于江湖的一翼蝶,耕耘着精神界里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天地。 | 【共赏析】 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使文章如清茶般回味幽长。 请从以上划横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 我选:____句,____ |
亮点四:写法分析引发思考 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对人物传记的写法有了更真观的认识。 | 【说理解】 请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并结合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又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在记述事件时,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精神风能。在为人物作传的过程中,也要传达出对传主的情感。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