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 “作文老师”叶圣陶
刘守华
①秋日,细雨绵绵,我们撑着伞,在苏州角(lù)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找寻戴望舒《雨巷》里描述的情景。 突然看见一家挂着“作文茶楼”匾额的店铺,门旁还有一个“作文博物馆”的牌子。我们很好奇,便走进去一探究竟。
②一进门,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就扑面而来。各个时期的中小学生作文、毕业证、奖状以及《小说月报》《散文》《语文学习》等旧杂志一一映入眼帘。 一本《跟叶圣陶学习批改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叶圣陶批改作文的二十个案例,黑、红两色套印,黑字为原文,红字为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样印刷。圈圈点点的修改标记,细致、清晰、规范;文末的评语准确、简明、恰当。看着如此漂亮的批校稿,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不禁有点儿激动。翻开由叶圣陶孙辈叶小沫和叶永和撰写的前言,方知此书出版的原委。
③196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选》,两位编辑登门拜访叶老,请他作序。叶老欣然应允,且对每篇作文进行了批改,还撰写评语。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得知此事后,用黑、红两色蜡纸将批改稿刻印后分送给北京各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作为批改作文的范本。
④1989 年,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纸刻印本找到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说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但叶老如此认真批改学生作文的实例,对今天的语文老师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提议重新出版。于是,开明书店以“中小学学生作文评改举例”为名再版。
⑤书中的作文是从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征文中选出来的,有记人的《我总想念着一位叔叔》《我的爷爷》,有记事的《学打水》《古巴大使馆门前》,等等;都很有时代特色。叶老的批改,既有对词句前后顺序的调整,也有对标点符号的订正;既有对用词不当的修改,也有让文字简洁明了的删减。每篇作文的文末还附有二三十字至百八十字不等的评语。
⑥其中一篇作文是《壁虎捉虫》,描写夏日里小作者在院子里乘凉,观察墙上壁虎捉虫的过程。叶老在评语中写道:“仔细观察某种东西,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好办法。仔细观察成为习惯,对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好处,不仅在作文方面。作文方面的好处是显然的,至少可以切合实际,少说空话。”
⑦还有一篇是《一张画像》,讲述小作者在上几何课时画画,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在课下与他交流,鼓励他画画的故事。叶老将标题改为“一幅画像”,并在评语中对此文大加赞赏:“这一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老师的敬爱。小同学如果没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⑧叶永和还记得小时候爷爷锻炼孙辈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往事。叶老用过期的台历做识字卡片教他们识字,并在电话机旁边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孩子们接电话时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如有“佳作”,就在饭桌上表扬。孩子们分散各地的那段时间,一家人互通消息全靠写信,每次回信,叶老都会先挑出错别字,如果发现用法不当的词句,还要仔细分析一番,之后再进入正题。
⑨从古街出来,我们到了叶圣陶纪念馆,这是叶老执教过的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1917 年至 1922年,叶老就在这里任教,推动教育改革,编写教科书,并且开始写作。1923年,叶老奔赴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经他编辑后发表的。1931年,叶老来到开明书店工作,为全国小学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老调到北京,他仍旧是一头扎进教材里,主张并且推动规范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等。而他自己,哪怕是读一封来信,写一张便条,在文字上也绝不马虎。
(选自 2018年 11月10日《北京晚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