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向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①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划线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广场舞的背后

      ①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这群大妈条广场舞,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大部分评论者对此幸灾乐祸。

      ②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③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

      ④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

      ⑤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⑥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⑦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⑧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数字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⑨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虽然接受能力不足,但是时间精力有余,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⑩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

上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阅读《细菌发电前景广阔》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王松石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不是被“制化”的

蒋勋

    我们是否能慢下来去欣赏大自然丰富的颜色?我说的颜色不是画画的颜色,而是树叶上的颜色,它不会只是一种绿色。一片叶子上的绿色有惊人的变化,因为阳光照下来,它厚的部分、薄的部分和透光的部分,是这么丰富。

    人很奇怪,要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譬如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一种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过这种东西?残废就是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个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这并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对不对。过去的残就是废,就是没有用的人,但现在发现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强的能力可以发展出来。

    这就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便决定这个学生好或者不好。不要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这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口袋,那才实在。”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上。

    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制化”。

(2017年9月下18期《青年文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