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教育不能缺位

李建凤

    任何生命的逝去都会让人痛惜,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尤其让人扼腕不已。

     9月7日上午,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在校内学生宿舍楼内上吊自杀。据了解,这名男生只有15岁,今年刚刚考入城固一中高一年级。该生还留有一封遗书,大致意思说:由于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在考进城固一中后,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学校的环境无法适应,所以选择了离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屡见不鲜:

     2014年8月30日,西南林业大学一名大二学生代同学补考时被监考老师发现,在写下检讨书后,跳滇池自尽。

     2015年6月17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庄园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放学后在家中上吊自杀。

     2014年12月17日,深圳市光明新区长圳社区一出租屋内,一名13岁的六年级小学生在家中用校牌绳上吊自杀。

    ……

    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辛辛苦苦养这么大,一夕之间失去,痛苦可想而知。但在悲痛之后,不禁沉思: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为什么对自己的生命这么不珍惜?

    尽管每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透过事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生命教育的缺失。若有到位的生命教育,他们又怎么可能如此决绝地将最可宝贵的东西轻易抛弃?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家长大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在教育上不惜重金,给孩子报这样的补习班,报那样的特长班,目的是想让孩子多学知识,多掌握些本领,以期将来孩子能出人头地。但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了最为根本的教育——生命教育。如果生命都没了,何谈成龙成凤?

    生命教育,当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最重要、生命第一”的教育。人为万物的尺度,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故而生命高于一切,一切必须为生命让路。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己的生命最宝贵,他人的生命最应敬畏。生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这样一个生命意识深入骨髓。

    先有生命意识的觉醒,然后才有生命智慧的摸索与习得。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磕磕绊绊,甚至会遭逢命运的大起大落。生命意识觉醒的人自然懂得,不是任何东西都值得以生命相搏。要教育孩子在遭遇挫折时,直面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作为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亲人负责。

    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摘自2010年9月10日《东营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9月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

(选自2017年9月17日新华网)

材料二:

    就在刚才(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大锅,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新的脉冲星!而且不止一个!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是立刻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一个人——FAST望远镜之父,9月15日刚刚驾鹤西归的南仁东老师。

(选自刘博洋《这颗星星,献给他:“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材料三: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2006年,南仁东,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在国际射电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2007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姜鹏来天文台面试的时候,并不知道南仁东是谁,“只是感觉到他强大的气场,一看就是‘头儿’,甚至有点像‘土匪头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筹划FAST项目时,南仁东就一直留着一撮小胡子,过了20多年,头发和小胡子都已变得花白。在工地上他随意地穿着大汗衫,鼻梁上架着近视镜和老花镜,回北京又变回了时髦老人,有时候回到校园给研究生上课,他会穿花衬衫和牛仔裤,有一次还穿了条很潮的皮裤。“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很注重形象,要带一箱子衣服去。”FAST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海燕说。

    南仁东是1963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文革”之后,在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他是一个爱好艺术和哲学的科学家,尤其喜欢画画,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访学期间,创作了一幅油画《富士山》,至今仍挂在该校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反射面周围的六座百米支撑塔要等间距排布,打乱排不是能减少很多工作量吗?结果他就一句话,‘那样不好看’。别看他忙,但做PPT特别讲究,有一次开完会其他单位的人问我,你们是请专人帮忙设计PPT吗,怎么版式那么好看?其实都是南老自己做的。”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向本刊回忆道。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 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促进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结合。实现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的转变,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科技含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二是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继续集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四是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

(节选自《自然资源部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2019年4月9日,有副改)

材料二:

    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是如何对它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2014年,加拿大BC省的一处铜金矿,尾矿堆填区发生垮坝事故,大量水和矿渣的混合物流入附近的河域,成为这几十年加拿大最大的环境灾难性事件。具体的灾难后处理流程:第一步,数据模型复盘。尾矿堆填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垮坝这样的事故,所有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对堆填区的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并制作模型,以确保,至少在理论程度上,堆填区的结构安全。第二步,灾害后地质信息处理。在灾害现场基本处理完毕以后,要研究矿业公司提供的具体的地形和钻孔信息,并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和筛选,正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步,数字模型分析。对这样的大型模型来说,二维模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刨面模型做的再多,误差还是很大,只有三维模型才能相对可靠。单一的边坡稳定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垮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渗流,化学物质,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都要考虑在内。第四步,形成最终报告。如果有人敏锐地发现了那个导致所有问题的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其他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狡辩而已。发现的常人能不能发现的疑点,就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了。

(节选自知乎,有删改)

材料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环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若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新的社区管理形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摘编自高奇琦《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2 日)

    材料二

    智慧社区的基本构成图

      

    (摘编自乔俞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研究》)

    材料三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2009 年 9 月,迪比克市和 IBM 启动了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社 区项目,运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居民实时监测并调整其用水量、用电量。继 IBM 之后,思科、微软等科技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2015 年 9 月,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 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布了《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智慧 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

    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欧盟拟定相关倡议时,注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建议。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德国慕尼黑则成立智慧社区实验室让公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不仅如此,每个项目选取二到三个城市或街区、社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欧盟国家其他城市、社区推广。

    (摘编自李德智《典型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及启示》,《建筑经济》2017 年第 11 期)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智慧社区的建设普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智慧社区难以推广、普及和融合。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的统一强制性标准。一些网络服务商以及智能安防厂商,又纷纷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智慧社区。行业局限性和企业角度的不同,导致这些智慧社区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腾讯的智慧社区侧重云服务端,奇虎 360 侧重安全智能家居,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智慧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还没有深入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来,特别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部分人员的素质不符合智慧社区建设要求,致使智慧社区落地应用不够好。

(摘编自梁丽《北京市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6 年第 8 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