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小金茂峰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我的超级魔法师

刘继荣

①母亲病故不久,我就被医生告知,如果继续抑郁下去,六年前的旧疾将会复发,有可能终生卧床。原来,厄运,从来都不喜欢单独挑衅,它们酷爱群起攻之。

②儿子自信地说:“我不会再让你发病,我要把快乐的你重新找回来,我是超级魔法师。”

③“魔法师,张天师也没用!”我指着自己,“这是一具肉体凡胎的机器,已经运转三十多年。一场大病瘫痪了十来个月,至今小腿麻木手指僵硬。”我喋喋不休地发着牢骚,忽然,由穿衣镜里瞥见自己的面容,不禁吓了一跳:那是我吗?头发干枯凌乱,神情惶惑,嘴角愁苦地挂下来。

④儿子上学去了,听见两道门都被关上,我的泪,才缓缓地流下来。

⑤下午放学回来,魔法师满面喜悦:“我已问过同学,他们的妈妈年龄都比你大,你最年轻了。”我沉默着,他找到了我年轻的参照物,可并没有找回我对生活的热情。我像一堆被雨淋湿的柴,不可能再燃起炽烈的火焰。魔法师兴致勃勃,打算从改造我的虚拟形象入手。在QQ商城,他用免费的东西装饰我。职业装、休闲装、运动服,一套套试穿,然后是脸庞,再就是发型、帽子、手袋,最后是宠物。他无比耐心,我却不停地打着呵欠。终于,他惊喜地叫起昏昏欲睡的我:“好了,妈妈,快来看,看现在的你!”

⑥我终于看见了,现在的“我”顶多有十七八岁的年纪,金色的头发扎成一束活泼的马尾,戴一顶俏皮的太阳帽,咧开嘴巴无所顾忌地笑。身后,紫色的樱花开成了缤纷的海,脚边,卧一只乖巧的小狗。

⑦魔法师在虚拟世界里,找回了年轻快乐的我,可是,我在现实世界里滞留的时间,更多一些。在现实世界里的我,一颗心被郁闷横捆竖绑,像个被丢在荒野旧仓库里的人质。

⑧第二天,进了办公室,我打开包,一个橙子就滚到了同事脚下。同事弯腰去捡,忽然大笑起来。圆滚滚的麻皮橙子,上面用水彩笔写着:“母后,请多吃水果,哈哈哈哈!”旁边还画着个酷酷的灌篮小子,张开双臂抱住肥胖的橙子。

⑨一整天,只要想到那个灌篮小子,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同事都问:“咦,今天用了什么化妆品,面色真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如果回答,用了个麻皮大橙子,她们肯信吗?我暗自发笑。魔法师果然不简单,仅用一只橙子,就找回了我的自信。

⑩魔法师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允诺,尽力地做着他能做的一切。每周他拉我去打乒乓球,去慢跑……大多数时候,他的魔法是失败的。不过,到底是孩子,失败了也不沮丧,反而乐呵呵地,整日给我讲笑话。有时,也觉得好笑,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敷衍地笑笑,或者保持沉默。

⑪那天,打开他卧室的窗子透气,风呼地吹进来,一下子吹开他放在桌上的日记本。我不经意地瞟过去:那一页,密密麻麻地记着压岁钱的开支。有一串账目我看不懂,陈涛:一个,微笑,两毛;王普:两个,大笑,一元;安顺佳,两个,无表情,零毛……任我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他向同学购买了什么东西。

⑫儿子回来,我首先道歉。说是西北风怂恿我看了他的日记,我保证,只看了一篇。他大笑着,原谅了我。我好奇地问他,那个账单是什么意思。他爽朗地说:“我向全班同学购买笑话,根据你笑的程度,给他们付钱。现在,有创意的新笑话,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多是网上和杂志上重复的,我已经打算自己搞原创了。”他大口大口地吃饭喝汤,一副天下无难事的样子。

一口汤呛住了我,借了这阵咳嗽,我跑到卫生间,让泪肆意而下。他请同学说笑话,然后记住,回来讲给我听,再按效果付费,这大约是他人生的第一笔投资了。原来,我的每一个笑容,都是他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的。

⑭那么,我有什么理由,如此任性地忧郁下去呢?魔法师令我清醒,并且找回了我对生活的温柔之心。从前那些拂之不去的阴霾,似乎并没有那么狰狞,有些,甚至可以当作人生的风景来看。

⑮小小的魔法师,最终,找回了我的勇敢。拥有爱的魔法,他,无所不能。

(1)、通读全文,请按照行文顺序梳理儿子作为“超级魔法师”对“我”影响或改变。

儿子的行为

“我”的反应

对“我”的影响或改变

儿子在QQ商城的虚拟世界中装扮“我”

_

郁闷

儿子在“我”的包里放了一个他亲手题字画画的橙子

不由自主地微笑

泪肆意而下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我像一堆被雨淋湿的柴,不可能再燃起炽烈的火焰。

(3)、根据第⑬段画线句“一口汤呛住了我,借了这阵咳嗽,我跑到卫生间,让泪肆意而下”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猜想从卫生间出来的“我”会对儿子说什么?请用“我”的口吻对儿子说几句话。
(4)、如果把本文作为以下课文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哪一篇合适?结合本文和所选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A.《秋天的怀念》        B.《散步》        C.《再塑生命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止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qi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美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你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你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的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能说你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 , 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的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材料一:

耳机的危害

    塞着耳机听音乐,声音没有经过空气过滤掉部分杂音,在同等分贝的情况下,比外界传入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更大。而且,它是慢性伤害,二十年后,人们的听力可能会提前二十年衰老,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美国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六至十九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其中百分之十五有听力受损症状,而这与他们长期使用耳机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佩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上限为90分钟,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这样的音量对耳神经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长时间会造成听力衰退,严重的会出现永久性耳聋和神经衰弱。

    首先出现的是高频听力下降,而我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频率并未受影响,所以早期常被忽视。只有当听力损失向低频延伸,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主观感觉听力障碍,使语言交流和社交活动受到影响。因此,使用耳机听东西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通常要多年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

    与普通耳塞相比,入耳式的耳塞危害更大。同样的音量下入耳式耳塞对耳膜产生的刺激更大,所以会损坏听力。从目前情况来看,耳塞已经被各种医疗组织、听力康复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

材料二:

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耳机面临听力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世卫组织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人群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耳机使用率为99.8%,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材料三:

爱耳日

    每年3月3日为“国际爱耳日”。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的“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国际爱耳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是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3·3象征了两只耳朵。

    2016年3月3日,是第十七个全国“爱耳日”。本次“爱耳日”将主题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材料四:

家长苦恼

    最近我对女儿美美听音乐的事儿挺苦恼的。她戴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让她休息休息,她却说还没听够。更让我担忧的是音量开得很大,喊她都听不见,看书写作业听,吃饭听,睡觉也听,坐公交车上学还听,真担心她哪天听成个聋子!说她几句,她就说我小题大作,现在的孩子啊,真拿她没办法。

 阅读理解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③“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④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⑤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⑥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⑦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A)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⑧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⑨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⑩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⑫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⑬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

⑭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⑮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五)

⑯大概在1974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84岁高龄了,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心酸。

⑰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⑱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⑲(B)“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他说得又率直,又诚恳。

⑳那时出版的书刊,要体现批儒评法的精神,文中又要大引毛主席语录,是全书的纲,不要改。”

㉑“唔。”他好像点了点头,停顿一下,他又说,“至于修辞格还可以增些,如影射就可列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