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Ⅱ我的南山
普溪钓叟
①陶渊明的南山是庐山,王维的南山是终南山……我的南山是干山。
②乡下房子朝南,山在吾乡之南,照理是时时处处可以望见南山的,正所谓“开门见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是静默的存在,人的心灵若不能与之相契相应,便不能觉着它的有无。
③祖母六十六那年,姑姑捎来一块肉。好大一块肉,它雍容端方地坐在大罗碗里,还高出一截来。肉皮上面的肉皮和肥肉被精心地切成方块状,整整六十六块。这肉名义上是给祖母吃的,但很大程度上饱了她孙子孙女的口福。到最后只剩汤了,我拿筷子往汤底探寻,终于攥到极小的一块。放进嘴里一咬,才知只是块骨头,但绝不是普通的骨头,它圆融融,滑塌塌,坚硬如铁。吐到桌面上,却是一块石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风俗里也包括肉碗里放块小石头,以石头代山,取“寿比南山”之意,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经了这事,我看南山时,心底里每每会生出一份温情,当然还有一份亲近南山的期盼。
④后来在梦里无端地出现这样的情形:港面开阔,河水清澈,菱蔓挨挨挤挤,密密的枝叶间有白色菱花绽放,星星点点。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
⑤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得见南山的情形。夏夜,闷热难耐,便起身走出门去,仰面躺在篱笆边的水泥洗衣板上数星星,不觉恍然入眠。醒来天已大亮,世界清凉可爱。站起身来,不意间就望见那南山,心中便涌起难以言表的大欢喜。
⑥从此,南山便融入我的世界,眼中有山,心中亦有山。每至雷雨过后,碧空如洗,便会欣然南望。南山静默如太初,但颜色分外凝重清晰,面目可亲。南山是三座玲珑小山的组合:东山长,西山高,中间矮又小。在我的想象里,那是两个大人护着小孩玩咧。从祖母的口里,我知道了那三座山在德清界里,东面的叫龙山,西面的叫凤山,中间的叫干山。
⑦小学时的春游干山,终于让我得偿所愿。春游队伍开出学校大门,前面红旗引路,浩浩荡荡,蜿蜒前行。山越来越近,两个多小时后,那一抹黛色终于变成具体可辨的乌青山石和青葱草木。然而一条大河横在了面前,让我们不能进前。于是只得就地休息,隔岸观山。
⑧终于眼见得载了一年级同学的水泥船就在干山溪对面了。小同学登上南岸后,船便回来渡我们过去。过了干山溪,旋即登山。大多数人选择登龙山或凤山,我不加思索上干山。干山海拔只有六七十米,比凤山低了一半。从没登过山的我,虽也很快登顶了,却已是腿酸脚软、气喘吁吁了。我坐在山石上歇力,发现山下的世界一下微缩了。河道纵横交织,村坊星罗棋布。干山溪贴山而流,蜿蜒西去。水面的船小似蚌壳,溪畔的塔细若笔杆。我极目北望,努力寻找韩家湾的所在,但终究徒劳无果。我想此刻祖母也许正抬头远望,但也定然看不见她坐在山巅的孙子。我大失所望,两只清明粽子落肚后,便歪在石头上恹恹欲睡了。不一会,哨声响起,便下山集结,渡河北归了。
⑨以后,亲近干山的机会就很多了。暑假跟着大人们到德清斫草,每次往南进入干山溪,然后往西、过东或上南。德清所多的是圩田,上得岸去,遍地是草,圩埂、田埂、水渠,蹲下来一路斫去,身后便留下一堆堆的草。不多时便一担一担地装进船里。
⑩然而,我不见南山久矣。外出读书,继而工作,终年为俗务所绊,不复有闲散从容之心。即便回家,也多半没有了悠然望南山的情致。年过半百之后,却时时忆起往事来,嘘唏不已。去年赴德清开会,回浔时特意取道干山,竟发现已然面目全非。龙山、凤山均已挖去大半,大片黄色土石裸露,令我触目惊心。应该不会再挖下去了吧,因为道旁已赫然树起广告宣传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⑪唉,不知何时我能重归旧居,闲望南山?
⑫恍惚中,又是“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的水面,我们的小船在水面滑行。祖母把舵,我扳桨,我们一路往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