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 小语二上 第六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抗日小英雄王璞

佚 名

王璞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璞出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璞的心中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抓起来,王璞也在其中,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璞:“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璞吧?”王璞理都不理这个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粮食、弹药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汉奸!”王璞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指挥刀,指着王璞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说,不说就杀了你!”

王璞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下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他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

就这样,王璞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思维导图】阅读短文,梳理王璞的经历,将下图补充完整。

(2)、“王璞面不改色地回答”中的“面不改色”的意思是(填序号)(     )
A、神情紧张 B、害怕恐慌 C、欣喜若狂 D、从容镇静,神态自若
(3)、【语文要素】文中的王璞具有的品质是(填序号)( )
A、爱国、勇敢 B、热心、善良 C、天真、可爱 D、大方、自信
(4)、【链接教材】对比本文和《刘胡兰》的异同,完成下表。

篇 目

不同点

相同点

《抗日小英雄王璞》

《刘胡兰》

(5)、【创意表达】如果你来到王璞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对王璞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举一反三
聪聪给大家分享了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他身上的美好品质吧!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佚 名

①钱学森先生为祖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②1935年,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有一次,他和两个同学去影院看电影,身边的美国白人让服务员说:“先生,对不起,那位客人不愿意和你们坐在一起,你们可以换到另一个座位上去吗?”钱学森听了____,但他克制住了自己,只是起身离开了电影院。从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立志要发愤读书,振兴中华。他曾说:“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③1949年钱学森历时五年,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每月工资只有350元,但他想到国家面临的种种困难,总是____,他曾获得“何梁何利优秀奖”,奖金高达100万港元。这笔巨款支票汇到后,他____把钱捐献给促进沙漠产业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

④1960年,中国的导弹事业刚刚起步,钱学森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一个个难关。有一次,一位普通战士,因一件“小事”受到了钱学森的表扬。这位战士在进行弹体内外观察时,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大约5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他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用一根猪鬃(zōng)才把它挑出来。钱学森对此____,他慎重地把这根小白毛包好,作为典型案例教育全体航天科技人员。

⑤1966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让全世界为之瞩目。钱学森却说:“我只是一名科技人员,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念鲁迅 阅读作家萧红的短文,怀念鲁迅。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儿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鲁迅先生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④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⑤“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忙……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⑥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⑦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资料】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的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般的关怀和爱护,更是得到了导师般的鼓励与引导。1936年9月,鲁迅的病已经很严重了,55岁的他在等一个女孩的来信,然而那个女孩却奋无音讯。10月,病榻上的鲁迅给好友茅盾写信:“萧红一直没写信来,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阅读回答。

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电脑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

“对,为了思考。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老盖茨是既吃惊又高兴。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比尔•盖茨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看这些书。禁不住好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多读书,(    )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课外阅读。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  因此)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 要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奋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慢慢 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书;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其他国家的学生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惊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