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狼牙山五壮士》同步练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1)、根据全文内容填一填。

面对的情形

八位女战士的抉择

发现敌人包围了抗联部队

发现首长想要营救她们

面对敌人,弹尽援绝

(2)、第3自然段中既具体描写了冷云,又整体描写了八位女战士,这样写的目的是
(3)、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八位女战士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战士们当时
(4)、文中的八位女战士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哪些共同点?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5)、短文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了八位女战士的英雄壮举。请你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点”的部分来描写场面。

今天的公园,处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喜迎佳节的到来。你看,

举一反三
[人性光辉]革命英雄的故事永远闪耀。请你阅读下面这篇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回答问题。

一件旧大衣

王 筠

①我和几个同志一起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杨兰贵。

②时近正午,杨兰贵老人和老伴在院子里晒太阳,面前摊放着东西。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旧大衣。

③杨兰贵的老伴闻听我们要送新的军大衣来,用响亮的沂蒙口音对我们说:“不是缺新的,是他这个旧的舍不得扔。藏金藏银似的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穿,舍不得盖。你看看,都给虫子咬毁了……”

④杨兰贵1947年参军。那一年5月底,孟良崮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道为队伍抬担架。伤员中有一个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班长,大腿上中了一枪,还不肯下战场,是杨兰贵硬给抬下来的。

⑤班长和杨兰贵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所属部队紧急开赴中朝边境鸭绿江,十几万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的目标,是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

⑦当年的班长这时候已经是杨兰贵的连长了,虽然腿上的旧枪伤让他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但是指挥打仗麻利得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⑧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缺乏御寒的服装和果腹的食物,部队减员非常严重,每天都有因为冻伤而无法行军的官兵掉队。每晚宿营的时候,连长都会拿出一件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杨兰贵和几个战友盖着连长的皮大衣,紧紧靠在一起取暖。

⑨部队夜行晓宿数个昼夜,终于赶到了长津湖战役集结地,一举将敌军分割包围在长津湖水库东、西、南三岸,发起了一波又一波顽强、惨烈而又悲壮的攻击。

⑩让杨兰贵刻骨铭心的那一战,他和战友们潜伏在积雪覆盖的阵地上,又冷又饿。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划着他们的手脚和脸庞,开始还有痛感,后来渐渐变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当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爬不起来。连长听到他痛苦的声音,把那件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了山下的敌人。

⑪这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的团旗踩在了脚下。

⑫杨兰贵记得他的老连长姓黄,是胶东人。但是老连长没能看到缴获“北极熊团”团旗的时刻,也没能再见到他从沂蒙山区带出来的兵。腹部中弹加上失血和严寒,使他倒在了迎击新兴里敌军的道路上,牺牲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畔。而他的电话兵杨兰贵却因为这件大衣保住了性命。他冻掉了三个脚指头,最终随着志愿军凯旋。

⑬后来,杨兰贵复员回到了沂蒙山,这件大衣也被他带回了家乡。

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兰贵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一直保存着那件大衣,哪怕它已经被虫子咬得破败不堪。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孩子的诗

    ①惊蛰刚过,三月的风还停留在春寒的梦里,春天已经在悄悄数它的花朵了。周六,我带着女儿去公园里捡拾叶子做植物画。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____(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看到一堵墙边,白的、粉的玉兰花纷纷探出头来,我本能地举起手机,但犹豫了一下又放弃了,想,现在拍照的光线不好。

    ②“这些玉兰花多漂亮呀,它们就像一道光!”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____(惊讶 惊慌)了。再细看那些玉兰花,似成百上千只蝴蝶聚集于树梢,开得触目惊心 , 确实像一道光划过春天

    ③孩子的诗,就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里。____。

    ④我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同学,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和发布孩子生活中一些闪光的话语。比如在放学路上,孩子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坑,就对妈妈说:“我在地上发现一对鼻孔。”再早些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啃完一根玉米,拿起剩下的光棒子说,“这是玉米的骨头。”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在挹江门的城墙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孩子边数车子边说,这辆车子坐着人,这辆车子装蔬菜,这辆车子运家具,这辆车子后面拖着别的车……当一辆空车驶过,妈妈问他“这辆车子拖的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它拖的是风。”这些,不都是诗吗?

    ⑤“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李柏霖带着她的学生们和歌手毛不易一起表演《如果要写年》,孩子们写的诗出现在背景上,温暖和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像野草一样生长的留守孩子,遇到了一位善于发现的老师,将他们的诗心激发出来。李柏霖老师带孩子们去看黄昏的云朵,有孩子写出了“在黄昏下,我伸了伸懒腰,趴在奶奶背上,黄昏学着我的样子,也伸了伸懒腰,趴在了山上”的诗句;去看秋天的枫叶,有孩子在巴掌大小的叶子上写下“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的诗句。李柏霖老师把孩子们的诗句一字一字地敲在电脑里,然后打印成册发给孩子们看。尽管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但有了诗歌,孩子们的视角悄悄变了。____。

    ⑥我喜欢那位女同学和李柏霖老师的方式方法。每年的寒暑假,也会打印几本家庭小刊,上面记载着两个孩子随口说出的小诗。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翻起这本小刊,或许会记起自己曾有过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无拦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愿他们的诗句,能够滋养成年后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②挹江门:南京明城墙。

最后一个猎人

①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老伴临走那天,嘟囔着要他一起撤,说山里的猎物好比五六月下大雪,稀罕着呢,政府也有了政策……他脸一黑,打断老伴的话,说,我是猎人,不打猎干啥?德富的脾气倔,跟头倔驴似的。哼,你不走,狼非吃了你不可!老伴丢下这句话,便跟着儿子媳妇进城了。

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的人也不例外,家家户户打猎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爷爷辈。山上的动物并非取之不尽,寻不到猎物,村里人为了生存,便砍伐山上的树木,做成家具或原木出售。青龙山原先的植被遮天蔽日,人钻到林子里迷路那是常有的事。等到政府有所察觉,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外套”的青龙山已经成了“裸体”。

③虽然政府收缴了猎枪,但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俗称“下束”,设关子,俗称“皮子关”等等。山里的动物除了老鹰、麻雀之类的飞禽外,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有时出去一天,连个兔子都捡不到。气得德富对着光秃秃的青龙山,对着整天阴沉着的老天哇哇大叫,满腹的气愤、委屈,还有无奈。

④这天晚上,是一个刚刚暴雨过后的夜晚,天气闷热闷热的。您容䎼转发倒之后刚要进入梦乡,忽然听到“嗷呜”的狼叫声,悲怆,凄厉!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什么也没有。他有点儿慌神,不敢去开门。从窗户看出去,趁着隐隐的月色,他认出是那只独眼狼!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⑤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訇在地,“呜呜”得更伤心了,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

⑥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啊。这一刻,德富心里好后悔,若是当初结果了这头母狼,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场面。怎么办?自己手里没有枪,德富有点慌神了,对着窗户大吼了两声:“走!走!”母狼不为所动,还在呜呜地叫着,瘆人,凄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德富转身找到一块砖头,从窗口甩出去,母狼跳跃着躲避了一下,转身又对着德富的房子呜呜地叫着,铁了心要跟德富一决雌雄,你不出来,我就不走。这时候德富反倒不害怕了,因为母狼刚才躲闪的动作,暴露出它的弱点,灵敏性不如年轻的同类,一条腿也瘸了。假如这头母狼不走,再引来其他的同类,糟糕的就是自己。不如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想到这里,他拿起门后的一根棍子,把门打开了。

⑦母狼看到德富出来,转身跑了。德富本打算把它撵走就算了,谁知道,母狼跳跃着跑了几步,又折回身来挑衅似的呜呜叫着。德富的倔脾气又来了,道路有些泥泞,他还是挥舞着棍子撵了过去。母狼见状,扭头就跑,跑了几步又转过头来,好像看看德富跟上来没有。若是没跟上来,便停下来;若是跟了上来,它就继续在前面跑……就这样,直到把德富引到另外一座山头。这时候,天已经渐渐放亮。“难道母狼要把我引入‘圈套’,进而攻击?”想到这里,德富不再追了,转身返回。到了村口那儿,面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青龙山跟毁了容似的,坍塌了半边,把整个村子淹没了,包括他家的房子。

⑧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

(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的初中老师——汪曾祺

张希至

①1947年,我就读于上海一间私立初级中学。暑假后,来了一位新的国文老师。他不到三十岁年纪,穿一件半旧的藏青色衣衫,很斯文的样子。教导主任介绍说,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的,名叫汪曾祺。

②上海那时候,称老师为先生。汪先生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事实上是一间地下室,阴暗又潮湿。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国文,汪先生没有准时来。班长便去宿舍看看,回来后对同学们说,汪先生还在睡着,感冒了,身上只盖了一床没有被里被面的棉絮。同学们听了心情黯然。可见那时候的中学老师生活多么清苦。

③汪先生讲课很特别。他很少按课本的内容讲。而是给我们讲闻一多、朱自清、李广田、沈从文、何其芳、巴金、鲁迅等许许多多作家的作品。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眼里含着泪的情景。假如有谁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他也从不加责备,只是用他特有的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同学们,教室里顿时便会鸦雀无声。但因为汪先生讲课非常引人入胜,所以很少有不安静的情况发生。

④汪先生给我们上作文课的时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因为汪先生总是会出一些能激发同学们想象力的题目。例如,那时候,上海天天不断有警戒车呼啸鸣笛而过。大家称“抓强盗的车”。新中国成立后才懂得,事实上是搜捕地下党员的。有一天上作文课,汪先生举着粉笔正要命题。突然马路上来警戒车的笛声,汪先生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假如这辆警戒车是来抓我的”。

⑤作文课总是连着两堂课。同学们埋头写作的时候,汪先生便坐在讲台后面,用红笔在粉笔上画画儿。真不知道他怎么能在那又长又圆又掉渣的粉笔上画出各种花、鸟、房子等等非常好看的画。一下课,同学们便一窝蜂地去抢这些画了画儿的粉笔,可惜这些粉笔没有人能把它们保存下来

⑥每当同学们的作文,有了较好的句子,他就会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有一个男同学,父亲是清道夫,本人学习又不好,很受同学歧视。有一次汪先生特别表扬他写的“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柏油路也一天天变软了”(那时的柏油路经太阳一晒,便会变软)。还有一位女同学,形容夜空中的繁星,像天空上开满了一朵朵小白花……汪先生叮嘱大家要像这样细致地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⑦汪先生教我们的时间不长,一年后便去了北京,他离开我们时,同学们都依依不舍……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