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024年2月17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将于27日闭幕.据统计,“十四冬”在内蒙古的四个赛区—呼伦贝尔、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赤峰在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314.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01.17亿元.

    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对冰雪相关赛事活动的提前谋划和主动作为。2023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20项“跟着赛事去旅行”2023-2024全国冰雪赛事目录,组织开展了“全国冰雪消费季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开展冰雪消费活动,丰富冰雪消费场景.

(摘编自王春燕《国家体育总局:主动作为助力冰雪经济发展》,新华网2024年2月24日)

【材料二】

    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的“火爆”,也让相关配套产品持续热销。这个冬天,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城四区“佳艺帽业”店铺负责人陈光富一直没闲着.“节前接到一个北方客户的补单电话,需要采购2000顶帽子围巾一体的加绒帽.”据陈光富介绍,在冰雪旅游的带动下,这款兼具帽子和围巾功能的加绒帽“走红”,入冬以来已经卖出十几万顶。

    北京冬奥会加速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冰雪装备需求随之增长,带动国内企业在产品制造、创意设计、品牌塑造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冰雪装备品牌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前不久,在哈尔滨市举行的202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上,力达克丝张家口冰雪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入围“2024年冰雪装备十佳品牌”.

(摘编自柴雅欣、李云舒《“冷冰雪”点燃“热经济”》,新华网2024年2月19日)

【材料三】

 2024年的第一个“网红”城市非哈尔滨莫属.据统计,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个数字双双达到历史峰值,人造月亮、飞马踏冰、逃学企鹅,这些精心策划的新场景、新玩法,把东北地区优质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游客制造了一波又一波惊喜,也带动了冰雪经济提质增效.

    哈尔滨不仅将冰雪玩出了新花样,还拿出满满的诚意,把游客“宠”出了新高度.在机场玩快闪花式迎客,在广场建“温暖驿站”方便游客落脚,,地铁、冰雪大世界到太阳岛区间摆渡免票……东北人民的待客之道不光体现在这些暖心细节里,还体现在不断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的硬核举措上,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爆发式增长,冰雪消费厚积薄发,最冷省会城市成为最热打卡地,带动餐饮、住宿和零售等行业销售不断走高,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了较强的活力.

(摘编自《冰城哈尔滨为何热起来》,新华网2024年1月5日;王忠岩《春节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黑龙江网搜狐新闻,2024年2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举行,带动了赛区旅游,提高了赛区收入。 B、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20项全国冰雪赛事目录,鼓励各地开展冰雪消费活动。 C、冰雪旅游的“火爆”,让相关配套产品持续热销,配套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 D、冰雪装备需求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冰雪装备品牌走进消费者的视野。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尔滨精心策划新场景,展现优质冰雪资源的魅力,为游客制造惊喜。 B、哈尔滨在细节上温暖游客,以满满的诚意把游客“宠”出了新高度。 C、哈尔滨的待客之道,还体现在不断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的硬核举措上。 D、最冷省会城市哈尔滨成为最热打卡地,给当地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压力。
(3)、依托冰雪资源发展经济,上面三则材料能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

材料一

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最为基础和传统的服务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图书馆逐渐受到了诸多挑战,比如出版商以及书店能够提供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一些传统图书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阅读环境等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且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多数读者在寻找自己所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不是直接借助传统的百科全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还实现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

(节选自《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有改动)

材料二

经过两年闭馆改造,于上月开放的徐州图书馆,在二楼开设了最美阅读区,并将这一视野开阔、环境优雅的位置提供给读者阅览自修,每天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十点。

在此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有着九十年历史的市图书馆新增了一组浮雕壁画,画面分别讲述了代表徐州文脉的八个与读书有关的典故。图书馆二楼自修室外,便是最佳观赏位置。

走进“读者自修室”大门,视线豁然开朗,可容纳数百人的整齐座位间,有人在平板电脑前鼠标轻点,有人在半桌资料前埋头刷题。走廊的沙发座上,一位年轻妈妈正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在这里做作业。走廊拐角,四位着装时尚的年轻人围桌静读。

夜晚的灯光中,近观历史画面,对比当下场景,读书的种子在徐州大地绵延深扎。

(节选自《徐州日报》2023年4月13日,有改动)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持续提升,但书香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去图书馆借书、读书还存在一些烦恼。比如,图书馆离家太远、开放时间不合适……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居民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还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图书馆在哪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较低。(详细数据见下表)

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知晓率统计表

阅读服务设施

公共图书馆

报刊栏

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

知晓率

30.7%

25.8%

27.1%

我国每年推出40万余种新书,但质量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在逐年上升,面对数字化阅读潮流,图书馆也需要变革。

(节选自《民生周刊》2023年5月1日,有改动)

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成为“学霸”。

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会存在心理煎熬,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

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时,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结起来。

[材料三]

学霸小语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起床

7:00-7:10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早餐

7: 30-7:50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上课

12:10-12:20学习英语语法

12: 20-12:40午餐

12:40-12: 50 背诵一首古诗

12:50-14:00午休

14:00-14:20阅读名著片段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雨中的军礼

新华社武汉 10 月 26 日电(记者 冯国栋)①26日黄昏,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武汉汉 阳沙滩排球场结束了军运会期间的最后一场比赛。但是,现场观众几乎没有人离去。人们静静地守在雨中,默默地等待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 

②当天下午的女子沙滩排球决赛,由中国选手王凡/夏欣怡迎战巴西队利马/塔莉塔组合。 

③对手是一对配合默契、经验丰富的组合。此前,在22日的预赛中,这对巴西组合就以 2∶0 的比分击败了中国队的赵慧敏/蒋莉。 

④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没有期待中的晴空万里,但现场是火热的,观众的心情是澎湃的。 

⑤上半场,两位中国女将登场后,现场气氛立刻被点燃,所有的观众现场起立为她们鼓掌。每当中国队打出漂亮进攻,或阻挡对方一次惊险的进攻,观众总是报以最大声的欢呼和喝彩。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小朋友声嘶力竭,喊得嗓子都哑了。 

⑥这是一场一波三折的比赛——三个回合,两胜一负。 

⑦第一回合的比赛中,双方在局点胶着对抗,中国队最终两分险胜。第二回合较量中,巴西队逐渐摸清了中国队的进攻方式,在默契配合下扳回一局。最终中国队在决胜局以 15∶9 胜出,摘得女子沙滩排球桂冠。 

⑧这也是一场充满友谊、有“温度”的比赛——观众为中国队的精彩发挥而鼓掌,为对手的不妥协而鼓掌。 

⑨比赛中,巴西队员救球出现意外,倒在地上抱住脚踝,表情痛苦。现场的救护人员立即上前治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观众席中开始有人为巴西队员加油。接着人们大喊:“Brazil,Go Go Go!(巴西队,冲冲冲!)”看到受伤的对手从场地上顽强地站了起来,观众毫不吝啬地报以掌声。 

⑩比赛结束后,现场媒体将两名中国队员团团围住。采访结束后,现场又被激动的志愿者围得水泄不通。志愿者们纷纷摘下帽子,希望得到冠军队员签名。 

⑪此时,天色已黑,返程晚高峰即将来临。雨越下越大,但观众没有离去,静静地站在雨中,等待颁奖的那一刻。 

⑫下午 5 点半左右,颁奖仪式开始。中国队等获得前三名的代表队走进颁奖现场,观众席顿时红旗摇动。银牌归属巴西队,铜牌被俄罗斯队获得。 

⑬当王凡/夏欣怡登上冠军领奖台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久久未平。 

⑭下午 5 点 45 分左右,雄壮嘹亮的国歌在长江之畔响起。王凡/夏欣怡站在雨中,用军礼向国旗致敬,脸上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⑮“对手很强大,但我们不怕。在决胜局,我们说好了,不管对手怎么打,我们都会顽强努力地争取每一分。”王凡激动地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等。

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食物的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节选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节选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节选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