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孩子的诗

    ①惊蛰刚过,三月的风还停留在春寒的梦里,春天已经在悄悄数它的花朵了。周六,我带着女儿去公园里捡拾叶子做植物画。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____(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看到一堵墙边,白的、粉的玉兰花纷纷探出头来,我本能地举起手机,但犹豫了一下又放弃了,想,现在拍照的光线不好。

    ②“这些玉兰花多漂亮呀,它们就像一道光!”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____(惊讶 惊慌)了。再细看那些玉兰花,似成百上千只蝴蝶聚集于树梢,开得触目惊心 , 确实像一道光划过春天

    ③孩子的诗,就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里。____。

    ④我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同学,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和发布孩子生活中一些闪光的话语。比如在放学路上,孩子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坑,就对妈妈说:“我在地上发现一对鼻孔。”再早些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啃完一根玉米,拿起剩下的光棒子说,“这是玉米的骨头。”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在挹江门的城墙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孩子边数车子边说,这辆车子坐着人,这辆车子装蔬菜,这辆车子运家具,这辆车子后面拖着别的车……当一辆空车驶过,妈妈问他“这辆车子拖的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它拖的是风。”这些,不都是诗吗?

    ⑤“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李柏霖带着她的学生们和歌手毛不易一起表演《如果要写年》,孩子们写的诗出现在背景上,温暖和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像野草一样生长的留守孩子,遇到了一位善于发现的老师,将他们的诗心激发出来。李柏霖老师带孩子们去看黄昏的云朵,有孩子写出了“在黄昏下,我伸了伸懒腰,趴在奶奶背上,黄昏学着我的样子,也伸了伸懒腰,趴在了山上”的诗句;去看秋天的枫叶,有孩子在巴掌大小的叶子上写下“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的诗句。李柏霖老师把孩子们的诗句一字一字地敲在电脑里,然后打印成册发给孩子们看。尽管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但有了诗歌,孩子们的视角悄悄变了。____。

    ⑥我喜欢那位女同学和李柏霖老师的方式方法。每年的寒暑假,也会打印几本家庭小刊,上面记载着两个孩子随口说出的小诗。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翻起这本小刊,或许会记起自己曾有过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无拦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愿他们的诗句,能够滋养成年后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②挹江门:南京明城墙。

(1)、根据选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

②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惊讶 惊慌)了。

(2)、阅读第④段内容,梳理作者那位在出版社工作女同学孩子的诗。

;②;③

(3)、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加点字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把白的、粉的玉兰花比作“成百上千只蝴蝶”,描绘玉兰花盛开繁盛、美丽的场景。 B、“成百上千只蝴蝶”运用比喻手法,以蝴蝶动态美表现玉兰花的美丽与春天的活力。 C、“触目惊心”与“一道光划过春天”相呼应,写出玉兰盛开时给人惊艳与亮丽之感。 D、“触目惊心”通常形容因事态严重而引起轰动,这里指花开太盛而引起内心的惊惧。
(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a.将下面两句话分别插入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横线上,你的选择是什么?

A.他们学会了坦荡地接受阳光,也学会了坦荡地接受阴影。

B.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以及探索世界的努力和热情,都饱含着纯美的诗意。

第③段横线上插入的文字是(填字母),第⑤段横线上插入的文字是(填字母)。

b.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加点词“照着”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即“孩子不需要任何刻意的训练都能成为诗人。 B、文章结尾处点明“我”期望孩子的诗句,能滋养成年后生活中艰难困苦时刻。 C、画线句表明“我”期待将孩童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拦的想象力保留下来。 D、画线句表明成年后的“我”已懂得父亲将“我”小时候的诗打印成册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闻鸡起舞

    ①祖逖(tì)是一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期的祖逖,意识到自己知识十分匮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入皇都学习,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但祖逖认为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继续勤勉学习。

    ②后来,祖逖与刘琨都担任司州主簿。两个人住在一起,彼此意气相投,而且都胸怀大志,因此成为一对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同时,他们两人还相互鼓励,振作精神,以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③有一天半夜,祖逖听到了公鸡的鸣叫声,便把一旁的刘琨叫醒,并对他说:“别人都说半夜听到鸡叫不吉利,我偏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来练剑如何?”刘琨听了,欣然同意。

    ④于是,每天鸡叫后,他们两人就起来练剑,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当时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后来,祖逖被封为刺史,由此开始实现他报效国家、渡江北伐的壮志。刘琨也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

    ⑤公元313年,祖逖向晋元帝司马睿请求北伐。但是晋元帝惧怕北方的强敌,也担心北伐会导致朝廷内乱,于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只给了他很少的粮食和兵马,让他自己招募士兵去北伐。祖逖毅然同意。当他北渡长江,行船至中流之时,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祖热血涌动,于是拍击着 , 豪气冲天地发誓:“我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收复失地,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⑥他的满腔豪情壮志,感染了身边的将士。大家义愤填膺,斗志高昂,誓与祖逖共进退。由于祖逖纪律严明,关心百姓疾苦,渡江后,他得到各地百姓的响应,招募到了很多士兵。经过短短几年的整顿和准备,祖逖带领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蝈蝈的歌

    ①你见过蝈帼吗?它可是昆虫世界三大歌手之一。

    ②盛夏季节,当豆棵爬蔓、瓜地开花的时候,你会发现一身绿装的蝈蝈,脚穿带有晕纹的长靴,挺着大肚子,行走于瓜田豆棵之中。乍看,好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③这时,你会发现它的两根长须开始抖动,一对翅膀也微微翕动起来。不用问,它要一展歌喉了。果然,一支悦耳动听的《蝈蝈歌》,便在山野上飘荡起来。

    ④正在做工的蜜蜂,被那一长一短的节奏迷住了,竟忘了采蜜;正在争论“谁本事大”的虫儿们,也静了下来,生怕漏听一个音符;豆棵下的蚂蚱,更激动了,屈伸着腿儿,一左一右跟着跳了起来……

    ⑤啊,这首《蝈蝈歌》,给炙热的夏天带来多少清爽!可是,你知道吗?这首美妙的《蝈蝈歌》并不是从蝈蝈嘴里唱出的,而是由它一对翅膀在互相摩擦中生出来的。只有雄蝈蝈才会唱歌,雌蝈蝈没有发音器,不会唱歌。

    ⑥那天早晨,我跟着爷爷去瓜地摘瓜,突然,又听到蝈蝈的叫声,我想把它捉回家,好让它给奶奶唱歌。谁知爷爷却说:“蝈蝈的舞台在田野,不要剥夺它的歌声。”

    ⑦我停下脚步。

    ⑧这时,我看到那只大肚子蝈蝈触角微倾,翅膀微颤,一高一低地又唱了起来。那醉人的蝈蝈声,把夏天唱得更加翠绿,更加生机勃勃!

(选自《月光下的草坪》,滕毓旭著)

    ①村子里弥漫着谷物干燥房的气息。

    ②蘑菇拼命地冒出来,冒出来。

    ③当初林中所有的树汇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巨物,而现在每棵树各行其是。这就是秋天,年年如此。秋天不是一下子把这绿色巨物的衣服全部剥光的,而是分别让每棵树再盛装一小段时间,再各自炫耀一小段时间。

    ④我初来这儿时,黑麦开始发黄。现在离开这儿回去时,人们正在吃这黑麦,而新种的黑麦又呈现出绿色。破土而出的麦芽活像一个个小兵,每个小兵的刺刀是绿色的,每把刺刀上都挂着一颗像越橘一般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的就像太阳,有的色彩缤纷,像金钢钻。

    ⑤这儿是那样的静,静得草地里虽没有蠡斯,可自己的耳朵里仿佛有螽斯在叫。这时从一棵高大的云杉挤到一边的白桦树上,缓缓地飘下一片黄叶。黄叶的飘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所有的云杉、白桦、松树,以及树丛下边的杂草都大为诧异,问道:“在这样的寂静中,这片树叶怎么可以不安分地离开原址,往下飘落?”于是我应大家的要求,前去了解。我走到它跟前,弄清了情况。不,不是黄叶擅自飘落,而是它受不住一只小蜘蛛的重量,而成为它的降落伞,降落到了地上。

    ⑥四处非常安静。只听得见黑啄木鸟、松鸦、鸫鸟的叫声。

(选自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感悟自然》)

功名难夺报国心

在近代科学史上,有3位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是:詹天佑、冯如、谭根。他们的一生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一生。

1903年,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铁路要在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通过时,外国人惊奇地说:“中国修筑关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但是詹天佑终于用成功的事实回击了他们的嘲讽。

勤杂工出身的冯如从小就胸怀大志,1910年,27岁的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了国际比赛,战胜众多强手,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证书。

与冯如同时代的谭根于21岁时就自己制造了水上飞机,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赢得了金牌。有一次他驾机飞越菲律宾的一座著名火山,被公认为“执全世界飞行家之牛耳的人”。

他们三人不畏艰险,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们用自己不凡的业绩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

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领仪式。这时,詹天佑肩负着修建川粤汉铁路的重任,便毅然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

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

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只是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才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今天有些人所缺少的正是他们的这种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他们只看到国外的高薪和待遇,从未想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有人虽然拥有某种知识和专长,却把它视为获得个人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资本。在他们看来,与其在国内艰苦奋斗一辈子,还不如趁早到国外享受生活。

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他们那种“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崇高品格,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有魔力的字

【苏联】奥谢耶娃

①在小花园里的长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离我一点!”小男孩气冲冲地说。老人看着他,笑眯眯地问:“怎么了?是跟谁吵嘴了吧?”

②“是!”小男孩喋(dié)喋不休地跟老人抱怨(yuàn)道,“我姐姐有那么多颜料,可一点都不肯给我!我奶奶为了一根胡萝卜,竟把我从厨房赶了出来。还有我哥哥,他要去划船,可是怎么也不愿意带我去。谁都不喜欢我,都讨厌我……”

③老人又笑了,他轻声说:“我告诉你一个有魔力的字,事情可能完全相反。”“什么字?”小男孩问。老人又轻声说了一句话。小男孩半信半疑地说:“我去试试。”

④小男孩回到家里,姐姐还在画画。她看到弟弟过来,急忙用手把颜料遮盖起来。小男孩走到姐姐身边,轻声说:“姐姐,请你给我一点颜料吧,好吗?”顿时,姐姐睁大了眼睛,心甘情愿地让他挑选了一瓶绿色的颜料。

⑤小男孩在房间里待了一会儿,接着就把颜料还给了姐姐。他现在并不需要颜料,而是心想着那个有魔力的字。他又去厨房找奶奶,奶奶正在做包子。小男孩走过去,轻声说:“奶奶,请给我一个小包子。”奶奶脸上的皱纹展开了:“乖孩子,快吃吧!”她挑了一个香喷喷的包子笑着递给小男孩,小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不久,哥哥又说起要去划船的事。小男孩把手放在哥哥肩上,请求道:“哥哥,请你带我一起去吧。”哥哥笑着说:“好,我们准备出发吧!”

⑥小男孩开心地说:“真是个有魔力的字啊!我太喜欢它了!”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