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课外阅读。

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节选)

人们可能会目击到很多触目惊心的环境灾难,但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会在心痛之后起而呼吁。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海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已被阳光曝晒,各种塑料残渣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出来。显然,这些鸟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鲸、海豹、乌龟都死于塑料残渣。凡是海洋上漂浮塑料残渣比较集中的地方,海滩上必能见到动物成片死亡的惨状。在中途岛下风方向地带, 丽贝卡看到好几千只刚孵化出的信天翁雏鸟要么死亡,要么软弱地匍匐在地。她捡起一只活着的小鸟,它啄着她的手指,很快就死去了。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开始策划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城镇里的人们全部用上了布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英国前首相布朗在发表他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他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我相信我们能消除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 ,找到可持续使用的替代品。”没有人游说,也没有辩论,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对塑料袋开战。布朗致信莫德博里镇的行政官员,“莫德博里的人应当为他们所表现的领导作用感到骄傲”。

丽贝卡感到高兴,她热衷的仍是拍摄纪录片,并且在业余时间到海边捡垃圾,其中2/3是塑料垃圾。1974年出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 ,  2007年11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

每家每户都知道。

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2)、文中加点的“她”指的是,她是一位,在拍摄到的实况录像,开展了的活动,从而改变了英国人对的态度。
(3)、英国前首相布朗的“绿色讲话”是指关于的讲话。
(4)、你觉得丽贝卡凭借什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5)、丽贝卡的故事能给你什么启发?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鲁迅的艺术人生

少年时期

(1881.9—1898.5)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求学时期

(1898.5—1909.6)

鲁迅于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 年赴日本学医,鲁迅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文坛先声时期

(1809.6—1924.9)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 1917 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 “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民主斗士时期

(1926.8—1936.10)

在这 10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 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①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

    ②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③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④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幸而面前有一堆不长草的乱石头挡着,火才没烧到我身上。

    ⑤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⑥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严重的是准备了好久的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⑦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⑧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 , 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⑨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⑩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⑪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选文有删节)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和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席德强,选用时有删改)

阅读理解

①从幼年开始,他就喜欢观察和怀疑一切事物。

②一次,在夜晚的森林里,有一种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声音显得分外优美而柔和。在寂静的夜里,是谁在发出这种声音? 是巢里的小鸟在叫,还是小虫子们在开演唱会呢?

③“哦,我们快去看看吧,那很可能是一只狼。 狼的确是在这种时候出声的。”同行的人对这个小男孩说,“我们一起走,但不要走得太远。 声音似乎就是从那一堆黑乎乎的木头后面发出来的。”小男孩走过去,站在那里守候了多时,什么也没发现。

④后来树林中发出一个轻微的响声,仿佛是谁动了一下,接着那叮当声也消失了。 第二天,第三天,他坚持不懈地去守候,不发现真相决不罢休。

小男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终于获得了回报。嘿! 终于抓到它了,这个“音乐家”已经在他的股掌之间了。

⑥它不是一只鸟,而是一只蚱蜢。

⑦这就是小男孩守候了那么久,所得到的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但他却非常得意,不是因为蚱蜢的两条长后腿又粗又肥,可能还肉质鲜美,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经过仔细观察,知道了蚱蜢是会唱歌的———____他利用这双对于动植物特别机警的眼睛,独自观察着一切奇异的事物。尽管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在别人看来什么也不懂。

⑧后来,男孩又研究花,研究虫子……他不停地观察着,也不断地怀疑着。这不是受到了父亲遗传的影响,而是受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使,源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⑨后来,这个小男孩经过执着的努力,成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就是法布尔! 他写的《昆虫记》成了千千万万同样喜爱小虫子的孩子们的最爱。

阅读

(二)唤醒沉睡文物的人

①庄严的神像、奇异的面具、高大的神树……三星堆文物从沉睡中被唤醒。这离不开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

②1986年,青铜神树重见天日。刚出土时,只是一堆混杂着泥土的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甚至找不出一根完整的枝丫。如何让青铜神树重放光彩呢?郭汉中跟随师父杨晓邬接受了这个挑战性任务。他们反复猜测,不断论证,历时三年多,做好了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③1990年,修复工作开始了。他们先根据造型、花纹对碎片分类,再把同类的碎片拼接、对位。起初,他们并不知道青铜神树有多高,只能从下往上一点点地摸索,就像完成拼图一样。他们经常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试探每一块残件的合理位置。有时候,为了拼接、固定一块残片,他们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酷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衫;寒风阵阵,他们毫不觉察。两千多个日夜,他们在5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终日埋头于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中。七年光阴一晃而过,这株高达396厘米的青铜神树终于被“唤醒”了。它的底座好像小山相连,树上“神鸟”和“飞龙”栩栩如生。据考证,这件青铜神树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

④作为徒弟的郭汉中,在学习修复技艺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传统技艺改良创新。2019年末,三星堆新发现六座祭坑。如何完整地提取坑内的象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避免埋藏于地下千年之久的象牙在提取时发生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自制了许多小工具,解决了象牙提取过程中的难题。他还借鉴了骨科手术的固定方式,采用给象牙打“绷带”的蜡膜加固法,保证了上百根象牙安全出坑,开创了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先河,唤醒了更多沉睡的文物。

⑤郭汉中还非常重视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他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天,他指导徒弟耐心细致地给文物“做手术”:清洗、补缺、粘接、上色、做旧、打磨,一丝不苟。徒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手把手地教。郭汉中说:“三星堆的国宝那么多,我这辈子是修复不完了,但我的徒弟们可以继续干下去,这门技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唤醒沉睡文物的队伍。

⑥三尺工作台,装得下古往今来;三十载光阴,换不回青丝如缕。以郭汉中为代表的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古蜀文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