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和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席德强,选用时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③段,借助表格,梳理关键信息。

时间

袁隆平的表现

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

1953年大学毕业后

发誓要研究出高产水稻,并不断进行尝试

已经90岁

(2)、阅读第④段,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享你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 ,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3)、文中第⑤、⑥段中反复提到袁隆平的“两个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下乘凉梦”是希望稻子长得比人还要高,这样结出的稻谷就更多了。 B、“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表现了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国挣得更大的荣誉。 C、反复出现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强烈表现袁隆平一生对理想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4)、下面对题目“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B、这颗种子指的是袁隆平的梦想,像种子一样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C、比喻袁隆平是“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赞誉他十分伟大。
(5)、《人民日报》点评: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短文分点表述你的理由。(理由不少于两点)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一)。

我和战友黄继光

有令峻

①敌人调来了一个营的兵力集中冲锋,在上午11点多的时候占领了597.9高地,然后,敌人就抓紧在交通沟的沟口上修起了一个碉堡。

②敌人的碉堡位于我方阵地的东南方向。碉堡的前边一直到我方阵地,是一条100多米的开阔地。碉堡的右边是一道高高的山崖,左边是一道深深的山沟。从左右两边都过不去,无法从侧面把这个火力点打掉。当时营里也没有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一类打碉堡的武器,没法远距离地摧毁它,只好在机枪的掩护下,由战士们冲上去炸毁它。但我们的机枪对敌人的机枪形成不了压制和威胁。敌堡的射击孔位置比较低,也比较小,我们的机枪子弹打不进射击孔里去。

③就在这时,黄继光站了出来,对营长秦长贵说:“营长,我去!”接着,六连连长万福来的通讯员吴三羊也说:“我去!”教导员申维恒的通讯员肖登良说:“我也去!”

④营长秦长贵大喊了一声,说:“好!你们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由黄继光任组长,马上出发!”又命令机枪手,“机枪掩护!”

⑤黄继光背上背了一支带刺锥的步枪,背个黄挎包,腰间扎了一条皮带。他们三个人出发后,左手拿手雷,右手和小臂撑在地上匍匐前进,开始行进得还比较顺利。但又行进了三四十米,也就是离敌堡还有四五十米时,敌人的机枪一个劲儿扫射,吴三羊、肖登良就中弹倒下了。黄继光往前又冲了十几米,在离碉堡还有20多米时,也中弹倒下了。营长秦长贵把拳头往前边的土坡上狠狠地一砸,大叫了一声,哎呀!我就想,该我上了。刚才我就在琢磨从哪里往上冲,既能隐蔽自己不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又能尽快地接近敌人的碉堡。也就过了十几秒钟,只见黄继光趴在那里,双手在身子前边动了一下,原来是他把手雷把上的盖子拧开了,又把手雷的弦一拉,右手用力在地上一撑,身子随即站了起来,在敌人机枪扫射的子弹中往前猛扑了过去。扑到敌堡前,左手把手雷从射击孔塞了进去,并用胸膛堵住了两挺冒着火舌的机枪。

⑥手雷比手榴弹引爆的时间短,也就两秒钟。手榴弹拉了弦之后要过四秒才爆炸。黄继光显然是算好了手雷的引爆时间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冲到敌堡射击孔前的距离,才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⑦手雷“轰”的一声爆炸了,敌堡顶上升起了一团烟雾。营长秦长贵一看,大喊了一声:“司号员,吹冲锋号!”冲锋号响了,战士们一跃而上,冲出了工事。几股队伍一起冲杀,快速来到敌人占领的交通沟上,冲沟中的敌人一顿扫射,打死打伤了许多敌人,重新占领了阵地。

⑧敌人这个碉堡,从垒起来到被黄继光炸了,一共也就六七个小时。

【注】本文是作者采访抗美援朝战士李继德而创作的一篇纪实文章,通过李继德老人的视角,享实、生动地再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不朽的托起

佚名

罗雨成,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1947年,他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与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手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少年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儿,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儿,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少年托出连人带冰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面又塌了,少年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消耗殆尽,但是他又一次潜入水中,过了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少年,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的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他们久久地哀悼着这位英雄。

(选自英雄网,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孩子的诗

    ①惊蛰刚过,三月的风还停留在春寒的梦里,春天已经在悄悄数它的花朵了。周六,我带着女儿去公园里捡拾叶子做植物画。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____(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看到一堵墙边,白的、粉的玉兰花纷纷探出头来,我本能地举起手机,但犹豫了一下又放弃了,想,现在拍照的光线不好。

    ②“这些玉兰花多漂亮呀,它们就像一道光!”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____(惊讶 惊慌)了。再细看那些玉兰花,似成百上千只蝴蝶聚集于树梢,开得触目惊心 , 确实像一道光划过春天

    ③孩子的诗,就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里。____。

    ④我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同学,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和发布孩子生活中一些闪光的话语。比如在放学路上,孩子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坑,就对妈妈说:“我在地上发现一对鼻孔。”再早些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啃完一根玉米,拿起剩下的光棒子说,“这是玉米的骨头。”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在挹江门的城墙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孩子边数车子边说,这辆车子坐着人,这辆车子装蔬菜,这辆车子运家具,这辆车子后面拖着别的车……当一辆空车驶过,妈妈问他“这辆车子拖的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它拖的是风。”这些,不都是诗吗?

    ⑤“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李柏霖带着她的学生们和歌手毛不易一起表演《如果要写年》,孩子们写的诗出现在背景上,温暖和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像野草一样生长的留守孩子,遇到了一位善于发现的老师,将他们的诗心激发出来。李柏霖老师带孩子们去看黄昏的云朵,有孩子写出了“在黄昏下,我伸了伸懒腰,趴在奶奶背上,黄昏学着我的样子,也伸了伸懒腰,趴在了山上”的诗句;去看秋天的枫叶,有孩子在巴掌大小的叶子上写下“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的诗句。李柏霖老师把孩子们的诗句一字一字地敲在电脑里,然后打印成册发给孩子们看。尽管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但有了诗歌,孩子们的视角悄悄变了。____。

    ⑥我喜欢那位女同学和李柏霖老师的方式方法。每年的寒暑假,也会打印几本家庭小刊,上面记载着两个孩子随口说出的小诗。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翻起这本小刊,或许会记起自己曾有过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无拦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愿他们的诗句,能够滋养成年后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②挹江门:南京明城墙。

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试题。

打猫的小男孩

①那日我晨练回来,准备去吃早饭,见到自家的楼下有一个小男孩,在摆弄着一手六七颗栗子一样大的石块。他口袋里也鼓鼓囊囊的,想必也全是那样的“弹药”。

②我自然知道这些石块是干什么用的,邻家的玻璃,沿途的车窗,都是这些石块潜在的牺牲品。我便担心起自己的车来,心中希望他的管教者快点出现。

③男孩拖着半拉鼻涕,一路走在我前面,却有一个古怪的举动,每经过一辆车,都会低头去看车底。我初时不解,忽地见他在一辆车边停下,拿出他在玩弄的石块,就往车下丢去。突然间,车下疾跑出一只猫儿来,窜入草丛,我这才恍然大悟,不由更是厌恶——顽劣地对待动物,可能是小孩天生的一种“兴趣”。

④我看他低头嚼着拌面,便教诲他道:“小鬼,你为什么要打猫咪呢?要知道猫咪也是会疼的。”

⑤小男孩抬头看着我,(理直气壮  小心翼翼)地说:“不打它们,车子开的时候,它们会被车子轧到的。”

⑥我愣了一下,店家在边上就笑着问那个男孩:“今天还在打猫吗?”

⑦男孩点头,眼里闪着泪光。

⑧后来,我从店家那里知道,男孩家的猫咪一周前在一辆桑塔纳下睡觉的时候,被突然启动的车轧死了。小男孩自此对于车下休息的猫咪有了恐惧,看到了非要打出来不可。

我心中为自己的臆(yì)想而惭愧。小男孩拿着石块离开的时候,我在想:我们在经过那些车子的时候,何曾担心过车下的猫呢?我们又是否会劳烦自己片刻,捡起一块石块,为了一条生命而仅仅弯一下腰?我们只是走过,然后对自己看到的东西发表一些(头头是道  自以为是)的评价而已。

⑩冬天来了,开车的朋友,开车前注意一下在车下避寒的猫咪吧。

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①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ㅤㅤ②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ㅤㅤ③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去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做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ㅤㅤ④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敌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