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和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席德强,选用时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③段,借助表格,梳理关键信息。

时间

袁隆平的表现

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

1953年大学毕业后

发誓要研究出高产水稻,并不断进行尝试

已经90岁

(2)、阅读第④段,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享你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不育株,汗水在他背上结成盐霜 , 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 , 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3)、文中第⑤、⑥段中反复提到袁隆平的“两个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下乘凉梦”是希望稻子长得比人还要高,这样结出的稻谷就更多了。 B、“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表现了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国挣得更大的荣誉。 C、反复出现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强烈表现袁隆平一生对理想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4)、下面对题目“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B、这颗种子指的是袁隆平的梦想,像种子一样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C、比喻袁隆平是“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赞誉他十分伟大。
(5)、《人民日报》点评: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短文分点表述你的理由。(理由不少于两点)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阅读短文《爱书如命的人》,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③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④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踩蹦”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⑤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誓死不降宁投江

    ㅤㅤ①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的一支百余人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ㅤㅤ    ②抗日联军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第二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便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ㅤㅤ③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袭击开始,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后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ㅤㅤ④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边打边叫:“快点投降吧!”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但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ㅤㅤ    ⑤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冷云带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她们高唱《国际歌》,一步一步向河的深处走去。敌人见没能活捉这些抗联女战士,便气急败坏地向她们射击,并架起了迫击炮向河面上轰击。八位战友继续向前。河越来越深,水流越来越急,女战士们几乎站不住了,但是她们没有回头,面向着河对岸,不肯停下脚步。

    ㅤㅤ⑥当女战士走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敌人的一排炮弹落在了她们的身旁。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乌斯浑河面上掀起了几支高高的水柱。爆炸过后,乌斯浑河恢复了平静,但水面上,八位女战士的身影却消失了。

ㅤㅤ    ⑦抗日联军的八位女英雄,在乌斯浑河的急流中壮烈牺牲,她们中最大的二十五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岁。她们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她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们的光辉事迹,万古长存。

(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英雄人物故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船夫

在一(    )小山城边,有一(    )清澈的大河,河宽四十五米,深不见底。河上没有桥,只有一(    )方头渡船。这船一次连人带马,可以载二十(    )客人过河。船是大家出钱买的,交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管理,每月由大家凑三斗米、七百钱给他。

这一天黄昏,夕阳在西边的山头上摇摇摆摆,总不愿躲进山里去。这时候,渡船又从河对岸摆渡过来。

船快靠岸了,老船夫却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持着。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的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老船夫就俨然生气似的,握住那人的右手往外推,一定要那人把钱收回。那人见老人这样固执,微微地笑了笑,把钱捏在手里,走到船的最前头。等船刚一靠岸,那人趁着老船夫没注意,背上皮纸纵身一跳,跳上了码头。脚刚一落地,他回转身,将手里那满把的铜钱向船舱一撒,笑眯眯地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一手拉着船,好让其他的人上岸;一手搀扶着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无法去追赶那个卖皮纸的人,就喊小山头边的孙女“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人,不许他走!”

翠翠听到爷爷的喊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对身旁的黄狗叫道:“大黄,去!去!拦住他!拦住他!不许走!不许走!”

那条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跑到那人前头汪汪地叫着。

请认真阅读选文,然后完成下面的题。

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ㅤㅤ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ㅤㅤ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徒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ㅤㅤ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不顾头上的伤,依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翻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并把它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
    ㅤㅤ④在解放战争后,张富清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多米,村民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ㅤㅤ⑤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拾,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块石头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体强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弯着身子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
    ㅤㅤ⑥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阅读《撒尿小英雄于连》,完成相应练习。

撒尿小英雄于连

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全城的人都跑出来唱歌跳舞,欢庆自已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钟声、礼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织成雄壮的乐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荡。

就在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残敌派出一个坏家伙溜进市政府的地下室去搞破坏。这个地下室里放着好多好多火药,( )一颗火星溅到火药上,( )会引起巨大的爆炸。那么多的火药能把整个市政厅和附近的房屋都炸坍,欢庆胜利的人们也都会被炸死。

再说这坏家伙堆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一点火,他就慌忙溜走了。这着了火的导火线,还“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进去,人们谁也没发现这危险的火花。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偏巧有个叫于连的男孩来到小院子里玩耍,他在墙角边发现了那闪着火花的导火线,正在一寸一寸地变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药,并且在战争中懂得了导火线在火光中变短是怎么一回事。他想去用水扑灭可这里没有水,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已经来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来,恐怕也不行了。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跑到墙角边,朝导火线上撒了一泡尿。哇!真灵,这泡尿竟把火浇灭啦!

(选自《聪明少年故事•外国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