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阅读真题60篇】小语四上 2、爱昆虫的男孩

阅读理解

①从幼年开始,他就喜欢观察和怀疑一切事物。

②一次,在夜晚的森林里,有一种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声音显得分外优美而柔和。在寂静的夜里,是谁在发出这种声音? 是巢里的小鸟在叫,还是小虫子们在开演唱会呢?

③“哦,我们快去看看吧,那很可能是一只狼。 狼的确是在这种时候出声的。”同行的人对这个小男孩说,“我们一起走,但不要走得太远。 声音似乎就是从那一堆黑乎乎的木头后面发出来的。”小男孩走过去,站在那里守候了多时,什么也没发现。

④后来树林中发出一个轻微的响声,仿佛是谁动了一下,接着那叮当声也消失了。 第二天,第三天,他坚持不懈地去守候,不发现真相决不罢休。

小男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终于获得了回报。嘿! 终于抓到它了,这个“音乐家”已经在他的股掌之间了。

⑥它不是一只鸟,而是一只蚱蜢。

⑦这就是小男孩守候了那么久,所得到的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但他却非常得意,不是因为蚱蜢的两条长后腿又粗又肥,可能还肉质鲜美,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经过仔细观察,知道了蚱蜢是会唱歌的———____他利用这双对于动植物特别机警的眼睛,独自观察着一切奇异的事物。尽管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在别人看来什么也不懂。

⑧后来,男孩又研究花,研究虫子……他不停地观察着,也不断地怀疑着。这不是受到了父亲遗传的影响,而是受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使,源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⑨后来,这个小男孩经过执着的努力,成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就是法布尔! 他写的《昆虫记》成了千千万万同样喜爱小虫子的孩子们的最爱。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乎其微:

家喻户晓:

(2)、通过小时候在树林里的一次观察,小男孩获得的知识是(   )。
A、听到响声要注意 B、蚱蜢是会唱歌的 C、小虫子开演唱会 D、蚱蜢的后腿很鲜美
(3)、选择一句话填入第⑦段的括号中,并说一说选择的理由。

A. 它们的叫声很好听。

B. 它们先用琴弓拉上几下,然后便寂然无声,等一会儿,再搭弓拉弦, 继续欢唱。

C. 它们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喜欢在草丛里安家。

理由: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回报”在文中指。 
(5)、法布尔的成功跟他小时候①、②的精神有关。请用横线画出能表现品质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能表现品质②的句子。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所以,他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特别同情,经常慷慨解囊来帮助穷苦人民。

有一年冬天,李大钊从报社刚领回一笔稿费,他走在路上,心里很高兴。这几天,夫人又为家里的生活费发愁了,这一点稿费可以贴补一下家用。

他走到一个街口,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倒在马路边,伸出一只骨瘦如柴的手,向过路的人们乞讨施舍。李大钊走到老人的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摸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老人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看手里这么多的钱,又看看李大钊,干瘪的脸上激动得挂满了泪珠,连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恩人。”

李大钊只是向老人点点头,说了声:“回去好好安排一下生活。”就离开了老人。

又有一次,李大钊与一位朋友一起坐轮船,他们刚刚通过检票口,有个老头,没钱买票,挤在他们后面想混过去。查票的人揪住了这个老头,厉声喝道:“快下船!快下船!”老头跪在查票的人面前,苦苦哀求,求他饶过一回。查票的人不肯,一把夺过老头手中的行李,要往大江里扔。李大钊走过来,拽住行李说:“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钱由我替他付。”于是,他为老人补了一张船票,可是自己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李大钊的一位友人对他有一句评语,说他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这个评语是毫不过分的。

阅读《撒尿小英雄于连》,完成相应练习。

撒尿小英雄于连

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上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灯火,全城的人都跑出来唱歌跳舞,欢庆自已打败了外国侵略者。钟声、礼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交织成雄壮的乐曲,在首都的上空回荡。

就在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残敌派出一个坏家伙溜进市政府的地下室去搞破坏。这个地下室里放着好多好多火药,( )一颗火星溅到火药上,( )会引起巨大的爆炸。那么多的火药能把整个市政厅和附近的房屋都炸坍,欢庆胜利的人们也都会被炸死。

再说这坏家伙堆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一点火,他就慌忙溜走了。这着了火的导火线,还“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进去,人们谁也没发现这危险的火花。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偏巧有个叫于连的男孩来到小院子里玩耍,他在墙角边发现了那闪着火花的导火线,正在一寸一寸地变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药,并且在战争中懂得了导火线在火光中变短是怎么一回事。他想去用水扑灭可这里没有水,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已经来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来,恐怕也不行了。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跑到墙角边,朝导火线上撒了一泡尿。哇!真灵,这泡尿竟把火浇灭啦!

(选自《聪明少年故事•外国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中年闰土

鲁 迅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⑥“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⑧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⑨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⑩“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⑪“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⑫“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⑬“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⑭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节选自《故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