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课内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①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

    ②约莫11点钟的时候,突然一发烟幕弹飞来,在附近爆炸了,一排一排的炮弹跟着打过来。显然,狡猾的敌人对他们阵地前沿的安全极不放心,又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到这一带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③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④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幸而面前有一堆不长草的乱石头挡着,火才没烧到我身上。

    ⑤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火苗乱窜,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⑥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严重的是准备了好久的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⑦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⑧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 , 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⑨黄昏时,我们勇猛地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在391高地上沸腾着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⑩我当时的感觉,仿佛邱少云同志并没有牺牲,他和我们一起向敌人冲锋!

    ⑪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选文有删节)

(1)、第⑥段□处最适合填入的一组关联词是(    )
A、无论……无论……还 B、不仅……不仅……也 C、不仅……不仅……更 D、不仅……而且……更
(2)、阅读第⑤—⑧段内容,依据提示完成下表的填写。

邱少云的处境

当时可做的选择

可能带来的结果

邱少云的抉择

部队潜伏时,邱少云的棉衣被火烧着,他被烈火包围住

他能脱困,但潜伏部队暴露,作战计划落空,影响整个战役

伏在那儿纹丝不动,忍受烈火烧身,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附近的战友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救出自己的战友

他能脱困,但潜伏部队暴露,作战计划落空,影响整个战役

(3)、分析第⑧段中画线的两个称呼的作用:
(4)、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富强,革命志士们前赴后继、无私无畏,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开展小组活动,把第二单元课文题目按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填在时间轴上,填写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开国大典》       ②《狼牙山五壮士》    ③《七律•长征》 B、①《狼牙山五壮士》    ②《七律•长征》    ③《开国大典》 C、①《七律•长征》    ②《开国大典》    ③《狼牙山五壮士》 D、①《七律•长征》    ②《狼牙山五壮士》    ③《开国大典》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爱书如命的人》,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③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④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踩蹦”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⑤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课外阅读。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幅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逸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

    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

    “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是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父亲仍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

    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露出温和的笑。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

    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由于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然后就是几本剪贴薄,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就在那一刻,突然地,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课外阅读。

站在自己座位旁的小伙子

ㅤㅤ    ①回家过年,归心似箭。
ㅤㅤ    ②出了检票口,我登上列车来到硬座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号,倚着窗子坐了下来。刚坐定不久,一个头戴老头帽、满脸皱纹的乡下老汉提着一个蛇皮袋,一屁股在我身边的空座上坐了下来。老汉弯腰把蛇皮袋推进卡座底下,然后冲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老汉也许很累,一坐下便把头歪靠在椅背上眯上了眼睛,不一会便响起了鼾声。
ㅤㅤ    ③这时,一个20多岁、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提着一个拉杆箱,站在了老汉的座位旁。他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闭眼睡觉的老汉,嘴唇翕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然后,他举胳膊把拉杆箱塞进行李架,手扶着椅背,站在老汉座位的旁边。火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车厢里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空气闷得要死。
ㅤㅤ    ④火车开动了。我把头转向窗外,看窗外流动的风景。老汉依然闭着眼睛在呼呼大睡。小伙子站在过道里,身体被挤来挤去的旅客撞得歪歪斜斜。一开始,小伙子身体还能站得笔挺,过了一个多时辰,小伙子的腰便自然地佝偻下来,胳膊肘支撑着椅背,分担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ㅤㅤ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老汉终于睡醒了。他揉了揉眼,看了一下四周,对小伙子说:“站累了吧,快坐下歇会吧。”小伙子推辞着:“我不累,大爷,还是您老坐吧。”老汉笑着说:“我马上就要下车了!其实这个座位也不是我的。我今天有点感冒,脑子昏昏沉沉的,所以一上车我想找个空座先歇一歇,等人来了再还给他,谁知我一坐下就睡着了,这个座位的主人也没来。”小伙子开玩笑地说:“大爷,看来这座位是上天特意给您老准备的!”老汉哈哈笑着,和小伙子快乐地交谈起来。原来老汉为了给念大学的儿子挣学费,跑出来打工。小伙子是个大学生,放假后也没有立即返乡,而是在城里找了份事做。
ㅤㅤ    ⑥没多久,老汉提着蛇皮袋下了火车。小伙子坐在了老汉的座位上,用手捶着腰部和双腿。我说:“你真幸运,站在了老大爷旁边,要不然一路站着可够你受的。”小伙子却笑着说:“其实这个座位本来就是我的。”说着,从兜里取出一张票,正是老大爷坐的那个座位号。我惊诧道:“那你怎么不跟老大爷说呢?”小伙子眼眶湿润:“看到老大爷,我想起了我父亲,和老大爷一样,为了供我读大学,他出去打工了。现在也许正在某一列火车上往家赶,只是不知道他现在是站着还是坐着……”我沉默了,为小伙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温暖着。
ㅤㅤ    ⑦火车一路行驶着,车厢里越来越冷,而我的心却越来越温暖。

课外阅读。

有太阳味的童年

①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与我那带着太阳味的童年有关。

②小时候,我非常淘气,常常和弟弟爬窗户进出家门。我们并不是好好地爬进爬出,而是将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和“陷阱”靠在窗前,再从里面爬出来。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再三教育我们要注意安全,要相互友爱,对我们的贪玩却包容了。

③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看。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红岩》,当时这两个字我还认不全,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却微笑着鼓励:“我女儿真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

④刚进小学时,我不喜欢上学,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养蚂蚁”。我把蜂蜜洒在地上,等聚集起成百上千只蚂蚁后,把它们全部圈养起来。爸爸知道后,劝我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会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⑤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左摇右摆。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是个爱说谎的孩子。于是,我又不愿意去学校了。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爸爸给我准备了“堵嘴的糖”。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庆幸,有个太阳味的童年。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如走在路上正好太阳照过来,就如坐在台阶上晒晒太阳,有爱你的人轻轻拍拍你的肩膀。我很幸运,有一个爱我的父亲,一直用这样温和的方式爱着我。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删改)

阅读理解

抗日英雄杨靖宇(节选)

郭红婴

1940年2月23日凌晨,乌云密布,狂风肆虐,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盐粒似的细碎的雪,打得人脸上生疼。借着微弱的亮光,杨靖宇边打边走,来到了濛江县的保安屯附近。但不幸被敌人发现,一大股敌人将杨靖宇团团围住。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敌人吓得不敢上前,缩在远处猛叫着:“杨靖宇,你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你过来就让你当东边道司令。”杨靖宇回答敌人的是一梭子仇恨的子弹。

听到敌人的吼叫,杨靖宇会想些什么?

日本军官气得发疯,机枪、步枪一齐向杨靖宇射击。突然,杨靖宇右手一沉,他挂彩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顿时鲜血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号叫着蜂拥而上。这时杨靖宇枪里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了自己。为了人民的解放,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一个抗联战士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日本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