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青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焖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①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②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成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调味艺术》)

材料三

③张骞通西域,将西城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张骞道西城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②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

(3)、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她静静地站在十米高台上,耳朵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

        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紧贴在台边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

        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自如得活像一条在水里游动的鱼,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然难度系数是3.2,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

        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已经伴随着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于水中,几乎没有落水的声音,只看到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

        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洪亮。

        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第四跳成绩让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差距锁定了这枚金牌。最终,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夺得了这枚金牌。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技“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

时文浏览与评论

新闻链接

【深度剖析】

“黑悟空”的成功,绝不只是游戏在全平台卖出了多少,也不仅是中国在游戏行业的突破。对任何希望进入全球市场的行业来说,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其他内容产业,它都有很大借鉴作用。《黑神话:悟空》背后的创作故事正在浮出水面,它教给我们一些看似简单的真理,比如尊重专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次《黑神话:悟空》的云玩家人数之庞大前所未有,大家并不亲自上手,而是靠着看主播直播、游戏过关视频等内容来共享游戏乐趣。这几天,在微博、B站和小红书上,都能看到无数的黑悟空游戏短视频,评论区里观众都看得很开心。他们就像在追剧一样,看“天命人”又遇到了哪位西游老熟人,为老牛一家的悲惨命运落泪,讨论杨戬最后到底是好是坏。

这归功于《黑神话:悟空》首款国产3A大作的热度,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能让这么多人像电影、剧集一样不打游戏也跟着追,一定来自于故事文本的成功。

这部游戏剧情简单来说就是:已成“斗战胜佛”的孙悟空决意归隐花果山,天庭派二郎神率天兵天将以屠山相要挟,对决中孙悟空遭金箍暗算,被二郎神打散成六个灵物。主角小猴“天命人”一路历险将六根寻回,要复活美猴王……放在传统的西游语境中,整个故事不少细节颇为“魔改”。好在游戏科学在整个编剧工作中足够耐心、细致,给每一个篇章的大小角色故事铺陈大量的背景和人物小传,而且巧妙结合进《西游记》原著的时间线里。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这个故事,追到最后才得知“大圣万不会复生”时,那种心头一震的痛感,会半天缓不过劲来。相比其他任何类型游戏,3A单机游戏都要更接近第九艺术这一概念,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体量来承载这样的文学性。

相比这些根基于精灵骑士世界观和欧洲神话的故事,《西游记》才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在属于自己的文化根源中,延伸出如此多的新的感动,这样的情绪价值是海外3A大作不具备的,这是“黑悟空”成功的关键之一。

从各个角度来说,《黑神话:悟空》都是一款极其奢侈的游戏,每个环节都是顶配,难以想象的投入和时间成本,然后要通过强大的统筹能力,把这满地宝贝捏合到一块。于是,我们现在看到其中各处闪光点都在陆续出圈。每一章之间的过场动画,包括最后西游故事的完整倒序短片,或细腻或震撼,质量之精美给了国动爱好者们意外之喜。

这些动画都是由国内顶尖动画艺术家和工作室完成,包括有奥斯卡背景的Fliiip Design、东京动画奖得主润物定格,国动迷熟悉的大火鸟文化(《一人之下3》)、绿怪研(《伍六七》《大理寺日志》),以及在日本动画圈打拼多年的黄成希(《博人传》)、周浩嵩(《蓝色巨星》)等。被诸多海外大佬盛赞的场景建模,这一阵许多媒体都在深扒游科到底扫描了多少地方,列表正在持续增加中,山西诸多古建迅速成了网红场景。游科曾透露,其中这些场景建筑从实地考察研究,拍摄扫描形成数字资产,再经过加工美化运用到游戏中,最短也要数月时间。

一个在游戏中不起眼的经幢,现场扫描时就要拍下8000张照片;在扫描第一版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夸张的12亿个面,背后耗费的工作量和人力物力成本可见一斑。这些背景细节有些隐藏在树叶后,或是石缝里,主角奔跑途中一闪而过。但对于游科的创作者来说,200万玩家中只要有1%会停下脚步抬头细看,那就足够。

第二章中无头僧的陕北说书贯穿全篇,火爆外网,老外主播们玩到这里无不放下手柄开始摇头晃脑;中国玩家更能看懂其中玄妙无比的唱词,找到游戏走向的秘密。

这位“无头僧”的真身熊竹英,已经唱了30年,是央视舞台的常客,也多次带着这门手艺走出国门。到了现在,以这样的方式被全世界认识,最近在西安的演出一座难求……

两年前的春节,冯骥在《黑神话》贺岁短片的幕后花絮里说:“很多看似高不可攀的技术,真正缺乏的,其实就是下地干活的耐心。”

(选自《外滩》有删减)

【数据观察】

注:环比增幅是指与历史同时期比较,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4年7月份相比称其为同比。

【网络热评】

孙悟空是我们日本的卡通人物,凭什么被中国人做成了《黑神话悟空》的游戏。

——日本网友

悟空让世界玩家渴望了解中国文化。

——科隆国际游戏展玩家

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北京日报

【任务二:展时代风采】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①有一部舞剧,在三个多月前哔哩哔哩网站跨年晚会亮相,获得2亿次观看和400多万点赞;之后在深圳启动全国巡演,走过长沙、东莞、珠海等地,并在4月登陆国家大剧院。网友们欢呼:“用舞讲武,太好看了!”

    ②这部舞剧,来自深圳,名叫《咏春》。

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咏春》能获得大家的好评不是偶然。它的背后,彰显了尚武精神和奋斗精神,体现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尚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咏春拳与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之间的功夫对决无疑是全场最点燃人心的部分,《咏春》用舞蹈的独特方式,酣畅淋漓地演绎了武术的一拳一腿、一招一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形象地感知和领会中国武术之美、尚武精神之美。

    ⑤这部出自深圳的文艺精品,根植于岭南文化,链接着内地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同袍情深,而其所选择的题材切口,也在对中国武术中所承载的大国自信、民族智慧的传达中,拥有着恰到好处的美学表达和对外传播意义。

――选自2023.3.8《中国艺术报》

材料二:

    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咏春》就是一部创新之作。在叙事结构上,它大胆采用双线叙事,叶问在追逐自己的武术梦想,拍摄组的人们也在奔赴自己的电影梦想。在展现元素上,创新融合展现咏春拳和香云纱等两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彰显中国风范,又反映岭南风韵,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彩实践。

    ②一流的城市必有非凡的文艺抱负,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篇章,不仅要创造极丰厚的物质财富,还要贡献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咏春》也好,《深Al你》也罢,无不彰显着深圳这座城市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决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相信深圳必能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奉献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以传世名作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选自2023.4.8《南方Plus》

材料三:

    ①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圳以文艺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当 ChatGPT火爆全球,人工智能引起大观。3月21日,国内首部人工智能题材原创当代舞剧《深Al你》举行首演启动仪式。这是继舞剧《咏春》火爆出圈之后,再次出品的深圳原创精品舞剧。花开两朵,一部回望过去、一部展望未来,串起不断逐梦追光的深圳人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②《深Al你》用“深圳文艺+深圳科技”展望未来,关注深圳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的蓬勃发展,用舞蹈艺术形式为科技赋予温度和人文关怀,对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全新探索。

    ③在两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打破与重构。为表现武术,《咏春》演员们首先要卸掉全部的“舞蹈范儿”,从头练习武术长达一年之久。一招一式,尽显岭南神韵,咏春精神的久久为功,正是深圳“孺子牛”精神的写照。

    ④要演出机器人的姿态,《深Al你》演员们最大的挑战是将以往的舞蹈习惯和身体记忆全部丢掉,将身体重新组合成机器人的形象去展现,体现了“深圳城市精神敢闯敢试”的精髓。⑤出自深圳,又不止于深圳。深圳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深圳舞剧,自然是着墨于中国表达,甚至国际表达。

    ⑥一直以来,“文艺深军”坚持“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担当”,不断推进科技高质量发展与文艺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和双向赋能。深圳文艺努力从高原向高峰不断攀登的过程中,通过文艺作品创作与实践,带动青年文艺人才队伍培育,深化涵养更具深圳特色、时代特点的文艺生态,创作更多文艺精品,讲好深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力量。

——选自2023.4.9《经济日报》“文艺与科技双向赋能深圳再推原创精品舞剧《深AI你》”

材料四: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素有“未来科技之城”美誉,华为、腾讯、云天励飞、鲲云科技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汇聚于此,初步构建了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20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43亿元,2021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03亿元,同比增长42.2%。

——选自2023.2.28《深圳特区报》

同学们收集了相关材料来了解居民阅读现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正式发布2022年度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宁波图书馆2022年全年图书流通为312万册次、85万人次;在各类图书中,文学类书籍仍最受读者欢迎,全年借阅量超87万册,占比57%。下图选自宁波图书馆2022年度阅读报告。

(选自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3年11月3日,国内首份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城市年度数字阅读报告——《2022年宁波数字阅读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22年宁波成年居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7.4%,数字阅读渐成新风尚。

②在第八届浙江书展的数字阅读馆,VR/AR、5G、元宇宙等科技感满满的元素扑面而来。在央广云数的瀑布流大屏前,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几秒钟之内,你就可以把心仪的“书”带走。在中国移动咪咕展厅,运用VR/AR技术,你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数字阅读呈现,让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喜马拉雅APP在宁波拥有80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超200万人。

③目前,宁波市有数字阅读点位300多个(含数字阅读墙、城市书房),其中,“阅读驿站·云听宁波”239个,喜马拉雅数字阅读阵地69个。

④阅读方式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日渐式微。2023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高,为45.5%。

(选自2023年11月5日《宁波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阅读驿站·云听宁波”有声书墙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

②左半边的上部,“品牌电视”播放着书香宁波的优质节目,下半部镌刻着。“书藏古今”四个字,边上则是对宁波数字阅读公共空间推广计划的简单介绍。

③中间部分是“读书会”板块,上面有“习声回响”“之江新语”“平‘语’近人(第二季)”等多种多样的“经典书籍”,每一本书籍的右下方都有一个二维码,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音频内容几秒后就出现在手机界面上,即可免费畅听。

④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包括了“党史学习”“好书推荐”“热播好剧”“听听正史”“乡村振兴”“相声小品”等海量书目。想要听到这些内容,操作流程也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⑤“云听宁波”不仅有海量的书目可供选择,而且操作很方便,扫码之后无需注册,也略过了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即可听。

(选自2021年4月23日“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首个贵州通史展来了!3503件套文物为您讲述“贵州故事”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当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固定节目”基本陈列展改造提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次,我们将用博物馆语言讲好贵州30万年的故事,由此告诉你,“我们”从何而来!

    2024年2月3日,贵州省博物馆以“人文山水时光峰峦”为主题的“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首次系统展示贵州30万年历史文化的通史展览。

“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是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贵州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

    2021年6月,贵州省博物馆正式启动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其间,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领域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大纲经多次修改完善,明确展览定位、展览结构和叙事方式,不断创新展览叙事,提炼文化内涵。

    据悉,“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分三个展厅,面积近6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共计3503件/套,其中80%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展览共分“洞天岁月星光闪耀一史前时期”“青铜之光华夏一脉—先秦时期”“郡国并治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兼容并包因俗而-隋唐至宋元”“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黔境定格社会开清代贵州”六个部分,讲述贵州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

    其中,重点突出汉代设置郡县、明代贵州建省、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等大事件,提炼展示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彰显贵州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核心的发展进程。在藏品文物展示上,“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饰虎铜釜、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播州杨氏金凤冠、鹭鸟纹蜡染衣裙等珍贵文物将继续与观众见面。此外,贵博馆藏清水江流域征集东周青铜器、南宋杨粲墓石刻、清咸同苗族铁甲衣、清贴贝片坎肩战甲、张守宗墓出土服饰等重要文物也将首次公开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期间,观众还能看到贵州“最贵的两辆车”—-兴义万屯8号墓出土铜车马与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铜车马原件的首次联袂展出。观众可一睹汉代贵州地域造型不同、功能各异的铜车马风采,了解汉代贵州车马交通的繁盛景象。

    在展现形式上,展览将场景还原、雕塑、沙盘、多媒体互动、图文展板、3D 打印等多种展示手段与展品实物相结合,给观众极大的历史代入感及沉浸式体验。展览系统呈现贵州最新的考古成果,包括各遗址出土文物、遗迹、考古研究等内容。如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毕节青场瓦窑遗址、遵义杨粲墓、遵义海龙囤、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等,增强了展览的生动性与可感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紧扣时代主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全景式展现30万年间的贵州通史,生动呈现30万年来在贵州土地上发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用博物馆语言讲好了“贵州是中华文化主藤结的一个瓜”的故事,全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长卷。

(选自2024年2月4日”多彩贵州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