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以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大众网”2023.3.5)

【材料二】

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上至皇室,下至百姓,无不爱茶,品茶论茶也成为一时风尚。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多不用泡,而是煎煮。饮茶时,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起锅煮水并时刻留意水沸的程度,一沸时“调之以盐味”,二沸盛出一碗水将茶末投放到锅中煎煮,再沸时将之前盛出的水倒回锅内“育其华”。

宋元时期延续了用唐代以茶末制茶的传统,茶臼等形象在宋元诗歌、壁画中屡见不鲜。待明清煮茶之法兴起后,茶叶不再需要研磨饮用,茶臼便慢慢退场。不过,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了擂茶的传统,在擂茶的工具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茶臼的身影。

更为常见的研茶工具当属茶碾。《茶经˙四之器》中说“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近来考古还发现了不少陶瓷质茶碾,可见有唐一代茶道兴盛,以陶瓷、木石为材质的茶碾更便于使用和传播。

中国人爱茶,爱其清雅甘醇的品性、爱其余韵悠长的回味,还有理藏心底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写道:“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2023.3.3)

【材料三】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的建议围绕“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展开。

“茶叶出口,文化先行。”谈及做深茶文化,做强茶品牌,石濡菲建议,一方面,加强中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茶园建设与生态乡村、健康养生及文化和旅游建设相结合,打造茶文旅景点,形成一批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基地。石濡菲认为,提升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以在充分阐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的内涵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重点瞄准华人华侨较多的东盟区域。同时,要用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种平台,加大海外推广,推动符合国际健康趋势的茶叶品牌建设。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23.3.7)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茶经》总结了唐及唐以前茶的知识和经验,涵盖茶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等。 B、在《茶经˙一之源》中,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让茶事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 C、隋唐以后茶饮更为普及,使得皇室,百姓爱茶、品茶、论茶成为社会一时风尚。 D、明清饮茶方式多用煎煮之法,需用茶臼先将茶饼碾碎成茶末,再待“三沸”后才能饮用。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 B、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很多”,准确地体现了擂茶的传统被保存下来。 C、《茶经˙四之器》的引句,表明“茶碾”有史料依据,更具真实性。 D、引用林语堂的话,说明了中国人爱茶,爱其品性,回味、回家味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据新华社仁川10月4日电(记者沈楠、李铮)在水池中熊熊燃烧了16天的亚运圣火4日晚在韩国港口城市仁川熄灭。第十七届亚运会在“韩流”歌星打造的PARTY气氛中落幕。派出近900名运动员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51枚金牌轻松实现亚运金牌榜九连冠,奖牌总数达到342块,是除广州亚运会之外最多的一次。
        在“45亿人的梦想,同一个亚洲”的大主题之下,闭幕式演出以“我们珍视的仁川记忆”为主题,展示了东道主的传统文化、传统竞技和流行文化。当天上午抵达仁川,并与韩国官员举行了“午餐会谈”的朝鲜高层代表团出席了闭幕式。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队在游泳、田径两个基础大项的重点小项上取得突破,但备受关注的三大球一金未入,创下1974年首次参加亚运会之后的最差战绩。
        东道主韩国以79枚金牌、234块奖牌连续第五次占据金牌榜次席;日本以47金、200块奖牌稳居第三。亚洲体坛总体格局未有大的变化迹象。
        本届亚运会共进行了1900多例兴奋剂检测,为亚运史上最多的一次。赛会期间公布兴奋剂违规事件6起,其中中国女子链球名将张文秀尿检呈阳性,成为中国近20年来在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上的第一起兴奋剂阳性事件。
        由于越南河内退出,印尼雅加达作为唯一候选者获得了2018年第十八届亚运会主办权。闭幕式上,印尼奥委会主席丽达·苏博沃从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手中接过亚奥理事会会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记者吕玥通讯员 王鹏程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了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上前制止时,有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初高中生这一比例更高。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2019年世界睡眠日大型科普启动会上,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提醒全社会关注孩子们的睡眠问题。

《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万人中进行了一次线上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是6至17岁青少年儿童。调查通过对青少年的睡眠时长、睡眠障碍、醒后状态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睡眠状况评分为7.14分。

“这是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高雪梅教授称。调查显示周一至周四晚上23点仍有8.64%的学生忙于作业。6至12周岁孩子的睡眠时长应该在9至10小时,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睡眠时长应在8至9小时。而调查却显示:我国有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13至17周岁的青少年(初高中阶段)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81.2%,而6至12周岁孩子的这一比例则为32.2%。“这足以说明,青少年儿童普遍睡眠不足,睡眠时长年龄差异显著。”高雪梅说。

那么,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睡眠?

调查发现,繁重的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占67.3%;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产品,占27.1%;噪音、声光、空气等睡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占24.8%;同时,家长的睡眠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则占18%。还有种类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家庭晚餐习惯不规律、游戏、运动、疾病等,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因素。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0-2020)》显示,10余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检出率与10余年前相比保持平稳,但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然而本次研究发现,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相比2009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小学生周末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10-2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以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60分钟。本次调研发现,人际关系、生活习惯和个人心理素养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表现为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青少年抑郁水平越低,睡眠质量越高。

《报告》建议青少年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号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选自《红星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生的就寝时间、睡眠时长、学校作息时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通知要求,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时20分,初中生不晚于22时,高中生不晚于23时。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育部特别强调,作业、课外辅导、游戏都要为孩子的睡眠让路。这个堪称“史上最强”的睡眠令一出,就惹来坊间热议,拍手叫好的很多,冷眼旁观的也不少。

(整理自《网易新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小文同学是活动志愿者,请阅读以下材料帮助他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茶·源自中国

据考证,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就有“授”(jiǎ)字,称“横就是苦茶”(“茶”是古汉字,即今之“茶”。《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药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土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因此可以推论,至少在3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制作。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来源: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茶·征服世界

17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就已超瓷器和丝绸,约占出口货物的90%。那时欧洲人以茶为极品,尤其英国人,饮茶都已自成一套茶文化。据说,茶叶是有史以来最先在伦敦做广告的商品,不仅贵族趋之若鹜,中产阶级也跟着大饱口福,就连英国工人也以茶点为饮食。在《傲慢与偏见》里,主人餐后必有茶席,饮的就是中国茶。

而今,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所以,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来源:《凤凰新闻》

材料三:茶·饮之有道

红茶性温,有暖胃、去油腻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

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白茶富含二氨扬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起保肝护肝的作用,还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

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来源:《生命时报》

任务一:制作“茶”海报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班级开展“创新科技”主题学习活动,小珠收集了一些材料。

开启人工智能新纪元

 ①ChatGPT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前后的聊天内容轻松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交流。

②该模型一现身,仅用了5天时间就达到了100万名用户,推出2个月后用户已经过亿。为什么ChatGPT一经发布就火爆?

③它拥有超过人类的翻译、语言理解和表达、推理,甚至是编程和创意生成能力,并且有超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随着用户使用的更深入和模型的进一步扩大,未来这些能力很可能会更强。

④众所周知,人类有举一反三的特质,但是过去的机器是没有的。过去为了完成一个特定任务,需要将大量样本“喂”给机器进行训练才可以实现。但现在ChatGPT可以用很少的样本甚至仅仅表达出我们的任务意图,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并做得非常好。这种类比能力是以往的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不仅如此,情境学习的能力也使它脱颖而出。比如我们可以让模型去类比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风格,再放上几个相关例子,它们可能就会造出带有这些诗人风格的全新诗句。

⑤极为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为它添彩增色。举例说,如果提问ChatGPT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出答案,而且逻辑和推理非常清晰,看上去很有道理。甚至对于一些奥数题目,它可以给出精准的答案和详细的推理过程。ChatGPT拥有超强的“往前翻屏”去寻找、归纳和总结信息的能力。

⑥它还拥有类似智库的高级技能。ChatGPT上市后,最有危机感的是主打搜索引擎的公司,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一堆各种各样的答案片段,需要查询者自己去整理。但是ChatGPT能给出一份特别详细的调查报告,最让人吃惊的是其只用了一个模型,没有借助外部的其他系统。⑦虽然能力超群,但是ChatGPT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并不是无坚不摧。

⑧它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幻觉,会脑补出一些东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说,会把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故事有鼻子有眼地安放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而且,它依然不能避免传统人工智能的缺陷,受制于数据的时效性,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因为ChatGPT受训的数据截止于2021年9月。同时,因为受制于大数据的质量和模型归纳偏见,会产生一些伦理偏差,特别是宗教、肤色、年龄、性别等的偏见,还会无底线地讨好对话者,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容易产生动摇。

(选自《上海科技报》,有删改)

链接一

近年来,AI换脸、换声视频在网络上流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实施新型网络诈骗。AI诈骗能够极为真实地模仿真人的模样和声音,以假乱真。

AI合成的素材从何而来?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社交平台的图文、各种网站搜集的照片、App强制开启后台权限等,将目标人物的生物信息嫁接到特定的音频、视频中。要想远离AI诈骗陷阱,首先个人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隐私。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应跟进到位,严惩AI诈骗者。

(摘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链接二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以广州市玉岩中学高愉同学为原型的数字火炬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观感和体验。这次“数字火炬手”活动采取了线上报名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总参与人次约1.04亿,通过访问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手官方网站或者小程序,就可以注册成为数字火炬手。方法与步骤如图:

(摘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链接三

华为Mate60Pro是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它直连的是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简称“天通卫星”)。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满足移动通信网络无法覆盖区域的通信需求。

目前,借助相应的通信终端,天通卫星已在应急抢险、海渔运输、水利林业、野外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强台风来袭,天通卫星在支持各地防汛抗洪应急通信保障过程中,发挥了保底通信的作用。

(摘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小文对隐身技术很感兴趣,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①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

②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

③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④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篷,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⑤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⑥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⑦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⑧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⑨科学家试着研究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你的呼吸或喷嚏没人听得见。

⑩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⑪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

⑫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摘编自《青年文摘》)

材料二:

不再是超能力,隐身术“坠入凡尘”

①从古至今,隐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隐身术混进瑶池宫阙大闹蟠桃宴;而在动画片《葫芦兄弟》里,六娃的绝活就是隐身。

②试图让自身变得不可见的幻想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借鉴章鱼、变色龙等自然界中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科学界找到了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即尽可能降低自身对比度,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眼无法甄别。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伪装术,并不是真正的隐身。

③而要真正让物体“凭空消失”,在科学上还需向前迈出一大步。物体散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使人能够看见物体,因此要实现物体的隐形就需要这个物体既不反射和散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

④在一些实验中,人们通过设计垂直排列的透镜阵列,有选择地反射光线,从而达到隐身效果,但一旦观察角度有所偏移,物体又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迄今为止,要像《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那样,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光线偏折,穿上就能实现全空间完美隐身效果,这对科学家而言仍是巨大挑战。

⑤为了追求完美隐身,多年来,科学家对物质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隐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由此构造了不同类型的隐身衣。随着技术迭代,隐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通信等领域。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三:

①章鱼是如何实现适应性“隐身术”的呢?原来章鱼表皮有成千上万的小色素块,其软体组织可以瞬间张开或者缩小这些小色素块,呈现出不同颜色和形态,使人无法分辨章鱼及其生存环境。

②在实际作战中,军人也会通过与环境散射相同光的迷彩服来躲避敌人的侦察。这种“隐身术”一旦换了环境便会失效,但变色龙、章鱼等生物却例外,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七十二变”的本领。它们可以根据背景环境调节自身对光的散射,从而实现多方位的隐身。局限于当前的技术手段,这种动态适应的“隐身术”尚未实现。

(摘编自陈鲲《隐身术的真面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