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班级开展以“家有佳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家风自上而行于下。国家领导人谈家风时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欲齐其家者,须先修其身。家风好者,家道兴盛;家风差者,贻害社会。
【材料二】谦恭仁善、孝亲敬老、好学上进是李应昇家族的家风;清廉俭朴、勤奋上进、忠勇报国是左宗棠家族的家风;代续书香、讲究孝悌、牺牲自我是谭嗣同家族的家风。这些家族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三】宋神宗元年七月,苏迈赴德兴上任,临行时,其父苏轼赠送一方砚台给他,并题写《迈砚铭》:用它来学习圣贤的道理,要如饥似渴;用它来学写文章,要时出新意;用它来治理财务,要想着给予他人。苏迈在家风的熏陶下,品行端正,好学上进,为官清廉。
【材料一】
中式央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
在南京市秦淮汉服文化协会理事孙强看来,“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统统可以归为“新中式”。当代审美为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着色,而细腻古朴的中式质感也为日常服装提供更为高级的穿着体验。
“新中式”的风还吹到了美妆、美食、养生和家居等多个热门赛道。
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以往被视作“父母辈审美”的新中式家居,正吸引不少“95后”“00后”群体“入坑种草”;翻开一些年轻人的手机,不仅歌单中收藏着大量古风歌曲,就连手机壁纸的主题也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材料二】
数据显示,2023小红书护肤、彩妆和身体护理领域,“新中式”相关种草笔记数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48%,月均点赞高达40万+,备受用户认可。众多品牌纷纷加码,商业笔记数增长115.44%,商业互动增长101.15%。
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新中式”服饰成为新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新中式”服装的兴起,带动着汉服企业遍地开花。
(图1) | (图2) |
【材料三】
“新中式”的流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来自辽宁的张女士就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中式”穿搭。“我是被社交媒体上的博主种草了“新中式”,上身后觉得好美,款式真的很适合中国人。”张女士说。““新中式”穿搭和传统节日的适配度太高了,我在春节就选择了汉服作为“拜年战袍'。”在北京就读研究生的周同学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新中式”穿搭包含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既贴合传统节日习俗,又非常喜气。”“相比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汉服,改良后的新中式服饰不仅宜通勤、宜家居、宜休闲,更容易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保留中华传统服饰国风雅韵的美学意境基础上,充分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时尚化、简约化的个性需求,能牢牢捕获年轻人的芳心并不意外。”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师贺京霞说。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白晓晴也认为,“新中式”风潮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润物无声地滋养大众的审美意趣,增强了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构建新时代中华礼仪服饰体系的提案。他认为,中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传统和宝贵资源,应围绕中华文化,构建承载民族文化的新时代礼仪服饰系统,通过中华服饰来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材料一: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部门倡导下,北京市各中小学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9年12 月,全市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涉及的资源单位已有120余家,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有200多门。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北京市学农基地,以“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为主线,开发了 58 门探究体验类课程,分为走进田间、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产品实验室等八大系列,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中小学校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材料二: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北京市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表1),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____。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表1 “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
学科 | 学科知识 | “学科 + 劳动”实践活动 |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
化学 | 酸和碱 |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
数学 | 不规则图形面积 | 计算种植园各区域的面积 | 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
物理 | 测量 | 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 | 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
生物学 |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 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
(续表)
语文 | 应用文写作 | 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 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 |
材料三: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规定从 2022 年9 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