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誓死不降宁投江

    ㅤㅤ①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的一支百余人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ㅤㅤ    ②抗日联军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第二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便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ㅤㅤ③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袭击开始,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后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ㅤㅤ④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边打边叫:“快点投降吧!”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但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ㅤㅤ    ⑤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冷云带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她们高唱《国际歌》,一步一步向河的深处走去。敌人见没能活捉这些抗联女战士,便气急败坏地向她们射击,并架起了迫击炮向河面上轰击。八位战友继续向前。河越来越深,水流越来越急,女战士们几乎站不住了,但是她们没有回头,面向着河对岸,不肯停下脚步。

    ㅤㅤ⑥当女战士走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敌人的一排炮弹落在了她们的身旁。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乌斯浑河面上掀起了几支高高的水柱。爆炸过后,乌斯浑河恢复了平静,但水面上,八位女战士的身影却消失了。

ㅤㅤ    ⑦抗日联军的八位女英雄,在乌斯浑河的急流中壮烈牺牲,她们中最大的二十五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岁。她们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她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们的光辉事迹,万古长存。

(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英雄人物故事》)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部队半夜被困→→女战士壮烈牺牲

(2)、情境题。

①位于牡丹江市江畔的“八女投江群雕”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雕像需要配上一段说明文字,请你写一段“八女投江”故事简介。

②假如你到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参观你会在留言册上写什么呢?

(3)、在第⑤⑥自然段中有一些关于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每个自然段至少各一处)
(4)、第⑤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一反三
[人性光辉]革命英雄的故事永远闪耀。请你阅读下面这篇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回答问题。

一件旧大衣

王 筠

①我和几个同志一起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杨兰贵。

②时近正午,杨兰贵老人和老伴在院子里晒太阳,面前摊放着东西。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旧大衣。

③杨兰贵的老伴闻听我们要送新的军大衣来,用响亮的沂蒙口音对我们说:“不是缺新的,是他这个旧的舍不得扔。藏金藏银似的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穿,舍不得盖。你看看,都给虫子咬毁了……”

④杨兰贵1947年参军。那一年5月底,孟良崮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道为队伍抬担架。伤员中有一个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班长,大腿上中了一枪,还不肯下战场,是杨兰贵硬给抬下来的。

⑤班长和杨兰贵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所属部队紧急开赴中朝边境鸭绿江,十几万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的目标,是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

⑦当年的班长这时候已经是杨兰贵的连长了,虽然腿上的旧枪伤让他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但是指挥打仗麻利得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⑧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缺乏御寒的服装和果腹的食物,部队减员非常严重,每天都有因为冻伤而无法行军的官兵掉队。每晚宿营的时候,连长都会拿出一件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杨兰贵和几个战友盖着连长的皮大衣,紧紧靠在一起取暖。

⑨部队夜行晓宿数个昼夜,终于赶到了长津湖战役集结地,一举将敌军分割包围在长津湖水库东、西、南三岸,发起了一波又一波顽强、惨烈而又悲壮的攻击。

⑩让杨兰贵刻骨铭心的那一战,他和战友们潜伏在积雪覆盖的阵地上,又冷又饿。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划着他们的手脚和脸庞,开始还有痛感,后来渐渐变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当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爬不起来。连长听到他痛苦的声音,把那件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了山下的敌人。

⑪这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的团旗踩在了脚下。

⑫杨兰贵记得他的老连长姓黄,是胶东人。但是老连长没能看到缴获“北极熊团”团旗的时刻,也没能再见到他从沂蒙山区带出来的兵。腹部中弹加上失血和严寒,使他倒在了迎击新兴里敌军的道路上,牺牲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畔。而他的电话兵杨兰贵却因为这件大衣保住了性命。他冻掉了三个脚指头,最终随着志愿军凯旋。

⑬后来,杨兰贵复员回到了沂蒙山,这件大衣也被他带回了家乡。

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兰贵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一直保存着那件大衣,哪怕它已经被虫子咬得破败不堪。

(选文有删改)

请你阅读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的故事,并回答各题。

怀素种蕉练字

①唐朝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代,当时有许多僧人,不仅精通佛学,而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湖南零陵人怀素就是这样一位和尚,他以书法著称于世。他的草书造诣很深,运笔连绵奇逸,结构富于姿采,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然而法度严谨,布局一气呵成。他留传至今的《自叙帖》等一直被历代书法家奉为草书中的瑰宝。

②怀素家境贫寒,年少时就出家到永州镇绿天庵做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不起大量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涂上白漆书写。写满后,抹去墨迹再行重写。但是漆很光滑,不易着墨。怎么办呢? 怀素想了个办法,他在寺院附近开辟了一块荒地,种植了1万多株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每日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他写好一张后,就钉挂在墙上,与书帖仔细加以对照,分析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从中找出不像的原因。这样一张张练下去,直到熟练掌握了,才取下堆放在空室里。天长日久,他练过字的芭蕉叶竟堆了满满一间经堂。

③由于怀素日夜不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不能摘,摘光了树要死。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树前,在悬空的鲜叶上书写。盛夏,太阳就像一个火盆,晒得他汗流浃背;严冬,刺骨的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冻得他双手皲裂,十指麻木,但怀素还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练字,写完一丛叶子,再写一丛。悬空的叶子,必须悬腕悬肘提笔才能写上,对笔力要求极高。他的字一天比一天飘逸苍劲。

 (选文有删改)

一个特别的孩子
桑桑

    ①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

    ②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进行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

    ③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揍。

    ④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没有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⑤晚上,母亲并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节选自《草房子》,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