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白鸥-情境卷】语文四上14套大卷致敬历史名人第八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

请你阅读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的故事,并回答各题。

怀素种蕉练字

①唐朝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代,当时有许多僧人,不仅精通佛学,而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湖南零陵人怀素就是这样一位和尚,他以书法著称于世。他的草书造诣很深,运笔连绵奇逸,结构富于姿采,字形、大小富于变化,然而法度严谨,布局一气呵成。他留传至今的《自叙帖》等一直被历代书法家奉为草书中的瑰宝。

②怀素家境贫寒,年少时就出家到永州镇绿天庵做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不起大量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涂上白漆书写。写满后,抹去墨迹再行重写。但是漆很光滑,不易着墨。怎么办呢? 怀素想了个办法,他在寺院附近开辟了一块荒地,种植了1万多株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每日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他写好一张后,就钉挂在墙上,与书帖仔细加以对照,分析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从中找出不像的原因。这样一张张练下去,直到熟练掌握了,才取下堆放在空室里。天长日久,他练过字的芭蕉叶竟堆了满满一间经堂。

③由于怀素日夜不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不能摘,摘光了树要死。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树前,在悬空的鲜叶上书写。盛夏,太阳就像一个火盆,晒得他汗流浃背;严冬,刺骨的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冻得他双手皲裂,十指麻木,但怀素还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练字,写完一丛叶子,再写一丛。悬空的叶子,必须悬腕悬肘提笔才能写上,对笔力要求极高。他的字一天比一天飘逸苍劲。

 (选文有删改)

(1)、读完文章,请你简要概述文章中关于怀素练字的两件事。
(2)、请你根据下面提示,将怀素种蕉练字这件事的起因、经过补充完整。

(3)、读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天气状况? 
(4)、怀素种蕉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理解。

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雕刻师”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好车工一把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磨刀开始的。最初没有手感,一把看来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刀具,我也要磨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返工好几次,手上血泡都磨出来了。”何小虎说,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火箭发动机,哪怕是微米级的差错都容不得。要成为好车工,苦练是唯一出路。在车间主任史勇及老师傅的眼里,属虎的何小虎真有一股“偏向虎山行”的“虎劲儿”。

在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初期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周期。何小虎主动要求啃这块“硬骨头”。“那时候我就想,既然能设计出来,就肯定能生产出来。”何小虎信心满满。经过半个多月的资料查阅、摸索和试验,他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凭着这股“虎劲儿”,何小虎在实践中攻克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独创“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如今,何小虎培养出的多名徒弟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决心“穷尽一生,磨砺技能,以工匠之心,若行实干,实现智造梦”。

一个特别的孩子
桑桑

    ①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

    ②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进行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

    ③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揍。

    ④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没有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⑤晚上,母亲并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节选自《草房子》,有改动)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曾国藩设计巧劝弟

①曾国藩有个弟弟名叫曾国荃,是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而有"曾铁桶"之称。但曾国荃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得十分傲慢,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为此,曾国藩曾规劝过弟弟多次,他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②有一天,兄弟两人出去散步,看到有一男一女在空地上骑着马练习射箭。男的射出一支箭,女的立刻就能接住,来回多次,两人没有一次失手,围观的人都为他们喝彩。曾国荃见状,不以为然地说:"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罢了!有什么可炫耀的!"曾国藩却摇摇头说:"不要小觑别人,也许他们还有更过人的本领呢!"

③这时,只见这对男女把箭收了起来,转身取来两双竹筷和一升黄豆,隔着几丈远的距离面对面站好,男的用筷子夹豆子扔给女的,女的用竹筷把豆子接住,两人轻松地你扔我接,没有一粒黄豆掉在地上。这下,曾国荃不由得对他们刮目相看。他忍不住走上前去,问他们如何练就了这样特殊的本领。男的笑着说:"我们家几代人都是做豆腐的,经常玩扔豆子的游戏,这算不上什么本领,我们家从七十岁的老人到六岁的小孩子都会玩啊。"说完,这一男一女转身走了。曾国荃目瞪口呆,默默地在原地站了好久才离开。

④其实,这次散步时的偶遇,是曾国藩精心安排的。曾国荃没有辜负哥哥的良苦用心,待人接物谦虚了很多。后来,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还先后担任陕西、山西巡抚。这个曾经傲慢自满的人,终于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改变世界的那颗种子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成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句——“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袁隆平也曾笑着说:“我现在是‘90后’,脑瓜子还没糊,数学心算没问题,还要继续做研究,目标是实现每公顷产量20吨。”

②袁隆平离不开农田,尽管已经90岁,仍然坚持“每天要到田里看看”。这次出发来北京之前,他一大早还先到田里待了半个小时,跟心心念念的稻子短暂地道个别。而带着“共和国勋章”回去后,袁隆平说,明天第一件事,就是下地看看。

③“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他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他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他做科研一贯的原则。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期间,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阅读了许多中外农业科技杂志。他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感悟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处于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就是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经验。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掠过中华大地。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④抗风雨的优质稻株。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他在勘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终于检查到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⑤在袁隆平89岁的生日时,有人问及生日愿望,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⑥如今,他的心里也许种下了一亩田,那里不受世俗纷扰,透着恬静和安逸,他可以全力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席德强,选用时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顶碗少年

    ①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ㅤㅤ    ②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ㅤㅤ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ㅤㅤ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ㅤㅤ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ㅤㅤ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ㅤㅤ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