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六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环保减塑,低碳生活

[材料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向高消耗、高排放,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应该积极践行。

第一,穿衣方面的低碳行动。可将不需要的衣服送人,或通过旧物回收软件捐赠。适量购衣,尽量选择棉、麻等环保面料。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减少碳排放约6千克。

第二,饮食方面的低碳行动。减少选购过度包装的食物,减少生活垃圾;日常践行光盘行动,每节约1千克粮食,可减少碳排放0.94千克。

第三,居家方面的低碳行动。室内种植绿植,净化空气。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照明和供暖。采购节能家电,使用节能灯。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使用塑料袋,改用菜篮子或环保布袋。每少用100个塑料袋,可减少碳排放0.01千克。

第四,出行方面的低碳行动。短距离(10千米内)出行:采用骑行、步行、公共交通等方式,实现近零碳排放。中距离(10至50千米)出行:搭乘地铁、公交车或新能源车。长距离(50千米以上)出行:乘坐城际列车、轻轨、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不断推进。今天你减碳了吗?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那就请从自己做起吧!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塑料污染不可忽视

塑料污染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调查研究,每年有超过1400万吨的塑料进入并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预计到2040年,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数量将增加近两倍,达到每年2300~3700万吨。

同时,塑料污染会危害人类健康。例如,在饮用水中发现的微塑料颗粒造成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长远影响。科学家对8个国家进行过抽样调查,在人类粪便里发现了9种微塑料颗粒,主要是PP(聚丙烯)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塑料。因肠道无法分解,这些微塑料颗粒越聚越多,在肠道内堆积,严重的会引发肠梗阻,需要做手术才能取出来,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塑料还有一个危害——放毒。塑料含有一定的有毒成分,在人体内会不断释放一些毒素,威胁人体健康。人体本身有强大的排毒、解毒功能,可是塑料的毒素一旦超量,将对肝脏造成负担,长此以往有可能让肝功能受损,减弱对毒素的处理,严重的会引发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塑料污染还会影响经济。一是渔业损失,塑料污染物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导致渔业资源减少和质量下降;二是旅游损失,塑料污染物影响了海岸线和海水的美观、清洁,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和投诉增加;三是增加清理成本,塑料污染物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导致政府和社会承担巨大的经费和人力成本……根据以上情况估计,全球每年因为海洋塑料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亿美元。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三]树木是城市景观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资源,在改善和维护生态方面作用尤为巨大。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而榆树、银杏、刺槐等树种恰好能吸附二氧化硫、二氧化氯等有害气体。此外,松树、樟树等树木的叶子可分泌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害虫及病原菌。植物的树干和枝叶还是天然的降噪利器,声波由空气介质透射到树叶上,造成树叶的微颤,使声音减弱变小。同时,树木的枝叶表面有许多气孔和粗糙的绒毛,可以吸收大量的声波。有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林带能使噪声减弱30%。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1)、森森打算制作一个环保宣传手册,手册中需要设计一条宣传语。请结合材料一,将你设计的宣传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做到主题鲜明、语言简练且富有感染力。
(2)、[思维导图]阅读材料二,完成结构图,我们对塑料污染会有清晰的了解。

(3)、请你协助小美分析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好处。

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4)、结合材料,参考“圆梦1十1”活动徽标的设计构想,把本次活动徽标的设计构想写下来。

设计构想

徽标构成要素:

两个人手挽手、一个心形

“圆梦1+1”徽标设计意图(结合主题、要素说明):

两个人手挽手组成一个心形,体现心手相连,关爱弱势群体的思想。通过一对一的帮扶,使弱势群体圆梦。“圆梦1+1”用汉字和数字组合,点明了爱心公益活动的主题

设计构想

徽标构成要素(至少两个):

徽标设计意图(结合主题、要素说明):

举一反三
 [科技之光]班级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科技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多彩。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依据阅读任务卡的任务去探索科技的奥秘吧!

阅读任务卡

1. 分析材料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探究可擦笔的原理。

3. 畅谈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材料一:

出门旅游时,很多人会打开手机导航,以便于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了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而手机的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材料二:

“明前茶,贵如金。”温度适宜时,茶叶每2至3天便会冒出新的芽叶,人工采摘劳动量大。如果采茶机器人“眼疾手快”,就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工。采茶机器人不仅有“高智商”,还有“好视力”。

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采茶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就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记住芽叶的形状和纹理等,自己归纳出照片中芽叶的特征,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的知识库就越丰富,对芽叶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法宝————机械臂。机械臂采茶要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材料三:

当我们使用可擦笔时,用笔杆上带的“橡皮”就能擦掉写错的字。仔细观察可擦笔留下来的字迹可以发现,字迹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变得透明了。可擦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作为油墨基料。这种特殊的油墨主要由染料、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构成。

可擦笔的油墨会随着温度变化而转换颜色,在整个变换过程中,温度是其“钥匙”,能将有色的字迹变成无色。在常温时,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字迹显示有颜色。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变色温度调整剂开始发挥作用,阻碍染料与显色剂的结合————这时,字迹的颜色消失。

当我们用笔杆上的“橡皮”擦拭的时候,就是在利用摩擦生热,使温度升高,让变色温度调整剂发挥作用,使字迹“消失”。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延安精神对我们仍至关重要。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革命文化:延安精神]

材料一:“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延安城东南的宝塔山,古称嘉岭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山不高,海拔只有1100余米,却为周围群山之冠。 宝塔山上的延安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9层,高44米,楼阁式砖塔。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这座古塔也就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延安的红色革命遗址,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1961年,延安革命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西侧的凤凰山下。中共中央机关于1937年1月迁驻延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是住在这里,领导中国的革命和抗日战争。如今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中共中央机要处旧址等。

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8年11月,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一直到1947年3月,这里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等20多个中央机关全都设在这里。现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旧居。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又名“延园”,地处延安城西北,是一处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课内外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父亲、树林和鸟(节选)

牛汉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二)家乡的鸟儿

吴喜华

①我爱鸟。家乡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

②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当田野里的大麦开始变黄,快要收割的时候,黄鹂天不亮就提醒人们:“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天,布谷鸟不停地叫着

“布谷——布谷——”,仿佛在催农民伯伯赶快播种呢。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乌云密布时,常常会听到它们在鸣叫“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林中,到处都有它们自由的身影,人们从不伤害它们。

③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语言大师。鸟儿的叫声其实不多,可一旦叫起来,却是婉转曲折,变幻多姿。听,一只斑鸠在林间“咕咕”地叫,是在招呼朋友一起玩吗?那群站在草堆上“叽叽喳喳”的麻雀,是在分享快乐呢。还有那两只落在草地上的小云雀,它们“叽叽”地叫着,声音轻轻的、柔柔的,是在说悄悄话吗?

④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尖尖的小嘴,长长的尾巴,一身鲜艳光洁的羽毛,还有那姿态,是那么优雅、迷人。你那几只白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梳理羽毛,它们和碧绿的稻田远处起伏的群山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选自《倾听鸟语》,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