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白鸥-情境题】语文六上 “多彩生活”交流会 第三单元自测卷

 [科技之光]班级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科技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多彩。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依据阅读任务卡的任务去探索科技的奥秘吧!

阅读任务卡

1. 分析材料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探究可擦笔的原理。

3. 畅谈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材料一:

出门旅游时,很多人会打开手机导航,以便于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了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而手机的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材料二:

“明前茶,贵如金。”温度适宜时,茶叶每2至3天便会冒出新的芽叶,人工采摘劳动量大。如果采茶机器人“眼疾手快”,就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工。采茶机器人不仅有“高智商”,还有“好视力”。

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采茶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就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记住芽叶的形状和纹理等,自己归纳出照片中芽叶的特征,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的知识库就越丰富,对芽叶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法宝————机械臂。机械臂采茶要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材料三:

当我们使用可擦笔时,用笔杆上带的“橡皮”就能擦掉写错的字。仔细观察可擦笔留下来的字迹可以发现,字迹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变得透明了。可擦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作为油墨基料。这种特殊的油墨主要由染料、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构成。

可擦笔的油墨会随着温度变化而转换颜色,在整个变换过程中,温度是其“钥匙”,能将有色的字迹变成无色。在常温时,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字迹显示有颜色。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变色温度调整剂开始发挥作用,阻碍染料与显色剂的结合————这时,字迹的颜色消失。

当我们用笔杆上的“橡皮”擦拭的时候,就是在利用摩擦生热,使温度升高,让变色温度调整剂发挥作用,使字迹“消失”。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简要概括混合定位技术的概念。
(2)、请你通过材料一中的加点字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3)、阅读材料二中的画线句,说说其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4)、新考法 链接材料 妙妙与奇奇对可擦笔与铅笔的原理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链接材料】铅笔构成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这种材料很容易通过摩擦(写字)吸附在纸上,但并没有深入到纸的内部。而橡皮主要是由橡胶制成的,可以通过在纸上摩擦来吸附石墨,使石墨从纸上脱落,从而擦除铅笔字迹。

妙妙:可擦笔的“橡皮”能擦掉写错的字,平时我们用橡皮也可以擦掉铅笔写的字,它们的原理有何不同之处?

奇奇:①

妙妙: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可擦笔写的字和用铅笔写的字被擦除后都会在纸上留下一定的印迹,这是为什么呢?

奇奇:②

(5)、新考法 读写结合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还有哪些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把它写下来。(15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材料一:

一、开闭馆时间: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年票:100元/人/年

三、优惠门票

⑴对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以及学生证,实行半价优惠.

⑵持身份证或本市老年优待证的6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直接刷证入馆,未携带身份证原件者,请前往售票窗口换票免赀参观。

⑶对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儿童凭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换票免费参观。

材料二: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均是在此期间所做。这些作品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及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关怀的表达,与草堂的环境、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茅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草堂内部布局简洁明快,空间感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与实用性。草堂内设有照壁、正门、大廨(xie)、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它们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草堂四周环绕着苍翠的竹林和清幽的山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环境。

材料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