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四上 第八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①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每一次都如愿完成了任务。
②“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张骞的精神。
校园消防安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火警电话是“119”,那你知道全国消防日吗?每年的11月9 日,是全国消防日,为顺利开展“119全国消防日”活动,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XX小学组织学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以下是同学们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材料一] 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逃生
1.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 2.火灾刚发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水浇湿身上的衣物,匍匐前进。 3.快速撤离,披上浸湿的衣物,跑向安全出口。
4.大火袭来,固守待援。 5.火已烧身,切勿惊跑。 6.发出信号,寻求救援。 |
逃生时要注意火势大小: 1.火势不大时,往下面楼层跑;若通道被堵,则背向烟火方向逃生,跑到天台、阳台处。 2.火势变大时,如房门已发烫,可关紧门窗,用湿毛巾堵住门窗缝隙,防止烟火渗入,等待救援。 3.身上着火时,应迅速脱下衣服,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
[材料二]
____
灭火器名称 | 适用场景 |
泡沫灭火器 | 适用于如油制品、油脂等引起的无法用水来施救的火灾。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引起的火灾。 |
干粉灭火器 | 扑灭一般的火灾,还可扑灭油、气等引起的失火。 |
二氧化碳灭火器 | 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及油类引起的火灾。 |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大国重器
【材料一】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这个名字取自战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古人对天地离分、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发问和探索,不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不断探索的精神吗?“天问”寓意着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材料二】水陆两栖飞机“鲲龙” AG600
基本信息 | 最大起飞重量53.5吨 最大航程4500千米 最大巡航速度500千米/时 最大巡航高度7600米 | 关于“鲲龙”,你了解多少? 鲲鹏、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幻想。从这两种动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鲲龙”,寓意着“鲲鹏展翅,蛟龙入海”。 | |
应用场景 | 海上救援 1. 可快速响应,快速到达。 2. 可在 2 米高海浪的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水面救援行动。 3. 一次最多可救护50名遇险人员。 | 森林灭火 1. 能在20秒内一次性汲水 12吨。 2. 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平方米。 | 其他 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海上执法与维权等。 |
(根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一:①千万经典,孝义为先。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材料二:某地部分小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情况:
项目 | 知道父母生日 | 知道家庭收入 | 外出跟父母打招呼 | 主动做家务 | 不跟父母顶嘴 | 与父母谈心 |
是 | 25% | 8% | 60% | 10% | 22% | 15% |
否 | 75% | 92% | 40% | 90% | 78% | 85%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