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语三上第七单元 23.父亲、树林和鸟
(一)父亲、树林和鸟(节选)
牛汉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二)家乡的鸟儿
吴喜华
①我爱鸟。家乡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
②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当田野里的大麦开始变黄,快要收割的时候,黄鹂天不亮就提醒人们:“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天,布谷鸟不停地叫着
“布谷——布谷——”,仿佛在催农民伯伯赶快播种呢。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乌云密布时,常常会听到它们在鸣叫“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林中,到处都有它们自由的身影,人们从不伤害它们。
③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语言大师。鸟儿的叫声其实不多,可一旦叫起来,却是婉转曲折,变幻多姿。听,一只斑鸠在林间“咕咕”地叫,是在招呼朋友一起玩吗?那群站在草堆上“叽叽喳喳”的麻雀,是在分享快乐呢。还有那两只落在草地上的小云雀,它们“叽叽”地叫着,声音轻轻的、柔柔的,是在说悄悄话吗?
④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尖尖的小嘴,长长的尾巴,一身鲜艳光洁的羽毛,还有那姿态,是那么优雅、迷人。你看 , 那几只白鹭 , 时而低头觅食 , 时而梳理羽毛,它们和碧绿的稻田 , 远处起伏的群山 , 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选自《倾听鸟语》,有删改)
《家乡的鸟儿》 | 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 | 关键词:使者 |
关键词: | ||
关键词: |
看到什么鸟 | 听到什么叫声 | 由鸟叫声想到什么 |
斑鸠 | 咕咕 | 招呼朋友一起玩 |
鸟是人类的朋友,短文一中,“我”通过了解鸟,短文二中,“我”通过了解鸟。
阅读任务卡 | 1. 分析材料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探究可擦笔的原理。 3. 畅谈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
材料一:
出门旅游时,很多人会打开手机导航,以便于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了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而手机的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材料二:
“明前茶,贵如金。”温度适宜时,茶叶每2至3天便会冒出新的芽叶,人工采摘劳动量大。如果采茶机器人“眼疾手快”,就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工。采茶机器人不仅有“高智商”,还有“好视力”。
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采茶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就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记住芽叶的形状和纹理等,自己归纳出照片中芽叶的特征,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的知识库就越丰富,对芽叶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法宝————机械臂。机械臂采茶要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材料三:
当我们使用可擦笔时,用笔杆上带的“橡皮”就能擦掉写错的字。仔细观察可擦笔留下来的字迹可以发现,字迹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变得透明了。可擦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作为油墨基料。这种特殊的油墨主要由染料、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构成。
可擦笔的油墨会随着温度变化而转换颜色,在整个变换过程中,温度是其“钥匙”,能将有色的字迹变成无色。在常温时,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字迹显示有颜色。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变色温度调整剂开始发挥作用,阻碍染料与显色剂的结合————这时,字迹的颜色消失。
当我们用笔杆上的“橡皮”擦拭的时候,就是在利用摩擦生热,使温度升高,让变色温度调整剂发挥作用,使字迹“消失”。
材料一:新闻一则____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二:我的地月之旅
大家好,我是嫦娥五号,在探月Family中我排行老五,有人说我是“月表最强挖矿工”,有人说我是“地月最佳快递员”。对我来说,我的地月之旅,就像一场“接力跑”。
虽说我是“五妹”,可是我身材魁梧,总重量超过8吨,比两头成年大象还要重。我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zhuó)陆器、上升器。
旅行开始啦!首先,由我国目前力气最大的火箭——“胖五”一举将我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途中,轨道器要通过三次“打方向盘”来修正航行路线,到达月球附近后,我会刹车减速,稳稳踏上月球轨道。之后我会逐步改变线路靠近月球,待时机成熟之时“一分为二”,将身体分成“轨返组合体”与“着上组合体”。此时,轨返组合体接到命令——继续环月等待,着陆器则“扛着”上升器着陆月球。
接下来,我就马不停蹄地挖土了,我不但要在月球表面采样,还要用我的“钻土神器”钻取月表以下的样本。挖到“土特产”之后,我马上让上升器带着月球样本起飞,开始接力“第一棒”。在接力过程中,上升器先与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会合,再将“土特产”交给它,这算完成了第一棒的交接。接过“第二棒”的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环绕7天后,就来到了返回地球的路口。我一收到地面传来的“返程票”,就背起行囊开始返乡啦。
经过约4天的疾驰,轨返组合体回到地球附近,开跑“最后一棒”。返回器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最有意思,通过“打水漂”的方式进行减速,以降低大气摩擦造成的高温和高载。科研人员经过精准计算,早已为我量身定制了一条完美的“弹跳轨迹”,经过一次优雅的“跳跃”,我就安全到家了。
材料三: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部分)
时间 | 成就 |
1970年4月24日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并运行 |
1999年11月20日 |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上天,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 |
2003年10月15日 |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
2009年3月1日 | 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 |
2010年10月1日 |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获取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
2013年12月2日 |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