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语三上第七单元 23.父亲、树林和鸟

课内外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父亲、树林和鸟(节选)

牛汉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二)家乡的鸟儿

吴喜华

①我爱鸟。家乡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

②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当田野里的大麦开始变黄,快要收割的时候,黄鹂天不亮就提醒人们:“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天,布谷鸟不停地叫着

“布谷——布谷——”,仿佛在催农民伯伯赶快播种呢。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乌云密布时,常常会听到它们在鸣叫“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林中,到处都有它们自由的身影,人们从不伤害它们。

③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语言大师。鸟儿的叫声其实不多,可一旦叫起来,却是婉转曲折,变幻多姿。听,一只斑鸠在林间“咕咕”地叫,是在招呼朋友一起玩吗?那群站在草堆上“叽叽喳喳”的麻雀,是在分享快乐呢。还有那两只落在草地上的小云雀,它们“叽叽”地叫着,声音轻轻的、柔柔的,是在说悄悄话吗?

④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尖尖的小嘴,长长的尾巴,一身鲜艳光洁的羽毛,还有那姿态,是那么优雅、迷人。你那几只白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梳理羽毛,它们和碧绿的稻田远处起伏的群山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选自《倾听鸟语》,有删改)

(1)、下列对短文一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庆幸。 B、父亲了解鸟而不害鸟,体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 C、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但因为爱鸟,现在不做猎人了。 D、从侧面说明“我”也喜欢鸟,很爱护鸟。
(2)、[思维导图]短文二从哪三方面写家乡的鸟儿?照样子,填一填。

《家乡的鸟儿》

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

关键词:使者

关键词:

关键词:

(3)、[阅读要素]下列对短文二中第④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低头觅食、梳理羽毛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白鹭优雅的姿态。 B、把白鹭、稻田、群山组成的美景比作一幅水墨画,非常形象、生动。 C、把白鹭、稻田、群山当作人来写,非常形象、生动。 D、这样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4)、从短文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鸟儿的情感是(    )
A、喜爱 B、讨厌 C、好奇 D、陌生
(5)、留心周围的事物要看,要听,要想。读短文二第③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鸟叫声的。照样子,填一填。

看到什么鸟

听到什么叫声

由鸟叫声想到什么

斑鸠

咕咕

招呼朋友一起玩

鸟是人类的朋友,短文一中,“我”通过了解鸟,短文二中,“我”通过了解鸟。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二)

材料一:

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红色旅游的热度也迎来了显著提升。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红色研学游是 红色旅游的亮点,除了参观各类红色主题纪念馆,体验类的研学产品也是青少年的热门选择。比如 “江西井冈山红色体验之旅”就是颇受青少年喜爱的线路,通过“重走红军路”,模拟红军在井冈山胜利 会师的场景,令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红色历史,感悟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暑期,一些青少年走进南京 某军事农业研学实践基地,参加军事夏令营,一周时间体验“小小特种兵”的军旅生活,学习军事知识、 野外生存等课程,寓教于乐,颇受欢迎。

材料二:

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青少年深入了解了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等红色旅游活动最近成为热潮,丰富的体验形式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探索和了解红色文化及历史。

结合现代科技,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近年来,更多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旅游多元化、融合化、高质量发展。例如,井冈山将VR、AR等科技元素与井冈山红色主题、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全面融合,通过线下空间打造和线上平台运营,让游客能更深入地感受红色文化。

材料三:

准确把握红色资源丰富内涵。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既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党的精神谱系、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等精神 形态。

科学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我国地域广阔,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数量达到300家,涵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场所。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旅游研学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铸牢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根”与“魂”。

红色旅游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开展红色旅游,要明确育人目标在青少年学生内心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创新红色旅游教育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提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让青少年主动去感受深厚的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材料四:

[情境争习]四年级(1)班召开了“牢记历史,铭记伟人”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余心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国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二)为救国而读书(节选)

水仙

 苏步青小时候对数学并不感兴趣,但是,学校里来了一位新数学老师,他给大家讲了“学好数学,发展科技,挽救国家危亡”的道理。苏步青从此发奋学习数学。后来苏步青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任教。那时,苏步青一度生活得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苏步青还是抓紧一切时间写作、整理研究成果,把自己的学术成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苏步青曾说过:“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选自《阅读》,有删改)

对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练习。

(一)桂花雨(节选)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①“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又是桂花飘香时(节选)

 那时的我,还是个稚嫩的孩子,整天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在田野里、小路上穿梭,而后山那一片桂花林,便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每年秋天刚至,桂花们便会把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儿绽开,里面的小黄花散发出浓浓的香味,香气袭人。我们在林子里闻着桂花香捉迷藏,过家家,好不快活。一阵秋风吹过,桂花树沙沙作响,许多小小的桂花便被抖落到了地上,如同一个个可爱的精灵,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接住几朵美丽的桂花,仔细地观察着它,它是那样娇小可爱,令我着迷。

 每逢桂花飘香时,我总能品尝到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糕,淡淡的鹅黄色,浓郁的香气,甜美的味道,令我回味无穷。②我也曾品尝过杭州的特色桂花糕,虽说比外婆做得更细致,但我总觉得味道还是比不上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糕。如今外婆也已经年近古稀,再没有精力为我亲手做桂花糕了,但我对桂花的特殊情感,却早已扎下了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