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语三上第七单元 23.父亲、树林和鸟

课内外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一)父亲、树林和鸟(节选)

牛汉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二)家乡的鸟儿

吴喜华

①我爱鸟。家乡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

②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当田野里的大麦开始变黄,快要收割的时候,黄鹂天不亮就提醒人们:“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天,布谷鸟不停地叫着

“布谷——布谷——”,仿佛在催农民伯伯赶快播种呢。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乌云密布时,常常会听到它们在鸣叫“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林中,到处都有它们自由的身影,人们从不伤害它们。

③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语言大师。鸟儿的叫声其实不多,可一旦叫起来,却是婉转曲折,变幻多姿。听,一只斑鸠在林间“咕咕”地叫,是在招呼朋友一起玩吗?那群站在草堆上“叽叽喳喳”的麻雀,是在分享快乐呢。还有那两只落在草地上的小云雀,它们“叽叽”地叫着,声音轻轻的、柔柔的,是在说悄悄话吗?

④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尖尖的小嘴,长长的尾巴,一身鲜艳光洁的羽毛,还有那姿态,是那么优雅、迷人。你那几只白鹭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梳理羽毛,它们和碧绿的稻田远处起伏的群山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水墨画。

(选自《倾听鸟语》,有删改)

(1)、下列对短文一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庆幸。 B、父亲了解鸟而不害鸟,体现了父亲对鸟的喜爱。 C、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但因为爱鸟,现在不做猎人了。 D、从侧面说明“我”也喜欢鸟,很爱护鸟。
(2)、[思维导图]短文二从哪三方面写家乡的鸟儿?照样子,填一填。

《家乡的鸟儿》

家乡的鸟儿,是大自然的使者

关键词:使者

关键词:

关键词:

(3)、[阅读要素]下列对短文二中第④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低头觅食、梳理羽毛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白鹭优雅的姿态。 B、把白鹭、稻田、群山组成的美景比作一幅水墨画,非常形象、生动。 C、把白鹭、稻田、群山当作人来写,非常形象、生动。 D、这样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4)、从短文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鸟儿的情感是(    )
A、喜爱 B、讨厌 C、好奇 D、陌生
(5)、留心周围的事物要看,要听,要想。读短文二第③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鸟叫声的。照样子,填一填。

看到什么鸟

听到什么叫声

由鸟叫声想到什么

斑鸠

咕咕

招呼朋友一起玩

鸟是人类的朋友,短文一中,“我”通过了解鸟,短文二中,“我”通过了解鸟。

举一反三
 [科技之光]班级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科技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多彩。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依据阅读任务卡的任务去探索科技的奥秘吧!

阅读任务卡

1. 分析材料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探究可擦笔的原理。

3. 畅谈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材料一:

出门旅游时,很多人会打开手机导航,以便于更加快捷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其实是运用了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而手机的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材料二:

“明前茶,贵如金。”温度适宜时,茶叶每2至3天便会冒出新的芽叶,人工采摘劳动量大。如果采茶机器人“眼疾手快”,就可以解放出大量人工。采茶机器人不仅有“高智商”,还有“好视力”。

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采茶机器人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就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记住芽叶的形状和纹理等,自己归纳出照片中芽叶的特征,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的知识库就越丰富,对芽叶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智能采摘机器人所使用的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法宝————机械臂。机械臂采茶要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材料三:

当我们使用可擦笔时,用笔杆上带的“橡皮”就能擦掉写错的字。仔细观察可擦笔留下来的字迹可以发现,字迹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变得透明了。可擦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作为油墨基料。这种特殊的油墨主要由染料、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构成。

可擦笔的油墨会随着温度变化而转换颜色,在整个变换过程中,温度是其“钥匙”,能将有色的字迹变成无色。在常温时,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字迹显示有颜色。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变色温度调整剂开始发挥作用,阻碍染料与显色剂的结合————这时,字迹的颜色消失。

当我们用笔杆上的“橡皮”擦拭的时候,就是在利用摩擦生热,使温度升高,让变色温度调整剂发挥作用,使字迹“消失”。

璀璨匠心,世代传承

【材料一】

大连贝雕

讲述人:贝雕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

一枚贝壳,遗落在海里是那么平淡无奇,可一旦遇到懂它的人,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华。

贝雕,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奇思妙想臻美结合之作。

中国出土的第一条“龙”——仰韶文化的蚌龙,就是用贝壳堆起来的。大连贝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先民就已在贝壳上凝结扮靓生活的审美智慧。

贝雕制作,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集设计、选料、雕刻、打磨、镶嵌、塑形等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多艺术门类之所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理想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贝壳软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运用这项技术,把含有胶质的贝壳软化成型,可以创作大型立体贝雕。贝雕天坛,直径3.2米、高3米;贝雕九龙壁长6米、高1.78米,它们均由贝壳精贴细嵌,坚如磐石。

做贝雕,外祖母和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儿子又跟我干了一辈子,孙子也在做贝雕文创产品开发。我这样的“贝雕世家”,见证并参与了大连贝雕入选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楷木雕刻

讲述人:山东省“非遗”曲阜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孔繁彪

楷木雕刻,是源于曲阜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最早的楷雕技艺,相传是子贡为报师恩,取楷木为孔子夫妇雕刻坐像。

老话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经代代相传,楷雕逐渐成为孔府向朝廷进贡的佳品。至清末年间,走入民间,以楷雕“如意”最为常见,寓意吉祥美好。

楷雕如意,讲究顺“意”造型。取楷树芯材,若遇疤瘤、虫洞等,则因难见巧、化瑕为瑜,顺势设计成花鸟鱼虫图案,让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

雕刻如意时,最考验手上功夫。执刀时,须心静手稳方能线条流畅。至若雕法,分为多种:圈雕法,从前、后、左、右、上、下依次雕琢,呈现立体效果,多用于八仙造型;浮雕法,由外至内雕镂半立体图案,表现龙、凤、鹿、鹤等瑞兽;沉雕法,使图案低于平面,更显素淡典雅,常镌刻吉祥文字。

细雕之后,最关键的是修形环节。譬如在创作作品《楷雕如意》时,施以独特的“锉枝梗”技法:于如意手柄处,以刻刀手钻打眼,细若小米粒,再通体镂空雕刻,后用小锉刀整形。在沙沙的打磨声中,如意便舒展开来,呈天然枝干形态,似向阳生长,极具天然之趣。

我体悟到,传统手艺融入大众生活,方能“活态”传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鸡血石雕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

我国有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昌化石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古时,该地隶属昌化县,因此,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开采和雕刻始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以“鲜红如鸡血,晶莹如美玉”的鸡血石最为人称道,昌化鸡血石雕艺术也被视为国粹。

18岁那年,我被公社选送到温州学艺。那时,打坯用肩抵,镂空放洞靠手工,一干数小时。如果不是真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后来有了吊式雕刻机、台式雕刻机、气动凿等新式工具和设备,雕刻精细度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学成后,我受邀回乡创业,带徒授艺,至今已逾百人。

拿到一块鸡血原石,先要观其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再取势造型,因材施艺。如果把一块鸡血石比作一个人,上面的纹路就是他的血脉。我依据石料上的“血”色分布、“血”脉走向设计形制,确定雕刻方案。雕刻过程中,灵活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就着底色和“血”色,依色取巧,因石配工,最大限度保留“血”色。当雕刻图案与石料浑然天成,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石雕作品。

石能养性,更能传情。古时,文人骚客,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为雕刻《科技三钱》,我选择浅刻微雕,采用同一块血形分布似祥云的石料。 头像以外,还配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寓意三位科学家精神高洁,丰功伟绩流芳百世。

算下来,我雕刻的作品少说也有上千件。以狮子为印纽、玉琮为基座设计制作的各国政要肖像印章,2016年被选为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国礼,赠予与会各国嘉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金色的草地(节选)

[苏联]普里什文/著 茹香雪/译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二)大地的舞者

彭忠富

①春天到了,山坡上、草地上、沟渠里、路边到处都可以看到蒲公英的影子。它的叶子呈锯齿状,花茎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蛛丝状毛。开花了,黄色的花朵充满朝气,形状像灯笼,因而乡亲们又称其为“灯笼花”。

②到夏秋交替之际,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我见到蒲公英,常常蹑(niè)手蹑脚地走过去,慢慢欣赏。欣赏够了,我才对着花冠猛地吹一口气,那些小小的“降落伞”便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③母亲也对蒲公英感兴趣,她说蒲公英是草中的“真英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因此,母亲每年都会挖蒲公英来做菜吃。首先____;然后____,加____,这就是凉拌蒲公英了。

(选自《农村·农业·农民》,有删改)

宇宙探秘一组

材料一:新闻一则____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材料二:我的地月之旅

大家好,我是嫦娥五号,在探月Family中我排行老五,有人说我是“月表最强挖矿工”,有人说我是“地月最佳快递员”。对我来说,我的地月之旅,就像一场“接力跑”。

虽说我是“五妹”,可是我身材魁梧,总重量超过8吨,比两头成年大象还要重。我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zhuó)陆器、上升器。

旅行开始啦!首先,由我国目前力气最大的火箭——“胖五”一举将我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途中,轨道器要通过三次“打方向盘”来修正航行路线,到达月球附近后,我会刹车减速,稳稳踏上月球轨道。之后我会逐步改变线路靠近月球,待时机成熟之时“一分为二”,将身体分成“轨返组合体”与“着上组合体”。此时,轨返组合体接到命令——继续环月等待,着陆器则“扛着”上升器着陆月球。

接下来,我就马不停蹄地挖土了,我不但要在月球表面采样,还要用我的“钻土神器”钻取月表以下的样本。挖到“土特产”之后,我马上让上升器带着月球样本起飞,开始接力“第一棒”。在接力过程中,上升器先与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会合,再将“土特产”交给它,这算完成了第一棒的交接。接过“第二棒”的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环绕7天后,就来到了返回地球的路口。我一收到地面传来的“返程票”,就背起行囊开始返乡啦。

经过约4天的疾驰,轨返组合体回到地球附近,开跑“最后一棒”。返回器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最有意思,通过“打水漂”的方式进行减速,以降低大气摩擦造成的高温和高载。科研人员经过精准计算,早已为我量身定制了一条完美的“弹跳轨迹”,经过一次优雅的“跳跃”,我就安全到家了。

材料三: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部分)

时间

成就

1970年4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并运行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上天,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获取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