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文学性文本阅读]阅读长篇小说《红岩》节选部分,完成练习。

最后的时刻

    ①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②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③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和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④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换下了囚服,又在蓝色的旗袍外面套了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⑤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⑥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⑦“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⑧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⑨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⑩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⑪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⑫“同志们,永别了!”

    ⑬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通过阅读选文,我们可以知道标题“最后的时刻”指的是( )
A、一天中的最后几分钟。 B、一年之中最后的日子。 C、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 D、江姐被转移到别处的最后时刻。
(2)、江姐在接到“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的通知后,做了哪些事情?( )(多选)
A、处理文件 B、整理着装 C、参加典礼 D、深情告别
(3)、选文的第④段主要是对江姐的描写,这段话突出表现了江姐生活严谨、 、的品质。
(4)、品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填一填,选一选。

①这是江姐对说的话,也是对说的话。

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姐的革命精神。(多选)

A.镇定自若 B.临危不惧 C.视死如归 D.严肃认真

举一反三
母亲——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____我们被热情的人群簇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我们走上桥,顺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一切都变了。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窗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仿佛突然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课外阅读。

虎跑泉的传说

    ①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
    ㅤㅤ②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名叫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
    ㅤㅤ③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时去过的南岳衡山“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他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刚到衡山脚下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大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原来他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求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的老虎,小仙人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这夜,寺院里的老和尚和村民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ㅤㅤ④第二天,天空霞光万丈,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用前爪刨地,不一会儿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村民们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移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
    ㅤㅤ⑤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在现今的虎跑茶室里,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有魔力的字

【苏联】奥谢耶娃

①在小花园里的长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离我一点!”小男孩气冲冲地说。老人看着他,笑眯眯地问:“怎么了?是跟谁吵嘴了吧?”

②“是!”小男孩喋(dié)喋不休地跟老人抱怨(yuàn)道,“我姐姐有那么多颜料,可一点都不肯给我!我奶奶为了一根胡萝卜,竟把我从厨房赶了出来。还有我哥哥,他要去划船,可是怎么也不愿意带我去。谁都不喜欢我,都讨厌我……”

③老人又笑了,他轻声说:“我告诉你一个有魔力的字,事情可能完全相反。”“什么字?”小男孩问。老人又轻声说了一句话。小男孩半信半疑地说:“我去试试。”

④小男孩回到家里,姐姐还在画画。她看到弟弟过来,急忙用手把颜料遮盖起来。小男孩走到姐姐身边,轻声说:“姐姐,请你给我一点颜料吧,好吗?”顿时,姐姐睁大了眼睛,心甘情愿地让他挑选了一瓶绿色的颜料。

⑤小男孩在房间里待了一会儿,接着就把颜料还给了姐姐。他现在并不需要颜料,而是心想着那个有魔力的字。他又去厨房找奶奶,奶奶正在做包子。小男孩走过去,轻声说:“奶奶,请给我一个小包子。”奶奶脸上的皱纹展开了:“乖孩子,快吃吧!”她挑了一个香喷喷的包子笑着递给小男孩,小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不久,哥哥又说起要去划船的事。小男孩把手放在哥哥肩上,请求道:“哥哥,请你带我一起去吧。”哥哥笑着说:“好,我们准备出发吧!”

⑥小男孩开心地说:“真是个有魔力的字啊!我太喜欢它了!”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接 潮(节选)

马永娟

①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岛捕黄花鱼,秋季到渤海捕对虾和小乌子。春秋时节,各地渔民都到海州湾捕杂鱼,远洋作业,要抢鱼汛。每捕到鱼就到附近鱼行或海上收鲜船销售。清明离家,直到秋后才能归来。

②远洋船出海时,村里人会自发集中在岸边,为远行的渔船送行。上百艘渔船鱼贯驶出港湾,机器轰鸣,红旗猎猎,浩浩荡荡地驶向大海,船尾拖曳出无数道白浪,形成蔚为壮观的场景。

③若是在海上大获丰收,尤其是在海上遭了风险,劫后余生又获丰收而归的,离岸好几里就在桅杆上打起得胜旗,叫作“得胜回朝(潮)”。船员逢凶化吉与家人团聚,心里高兴,左邻右舍也跟着高兴。大家自发涌上码头,敲锣打鼓欢迎船员们胜利归来。有时候,船还有半里远,岸上的小伙子就急不可待地跳下海,凫水过去迎接。对这样的接船人,船上人要请他吃糕、喝糖茶。接船人和船上的人一同上岸,算是最隆重的“接潮”了。

④当一艘艘载满鱼虾的船靠岸,守候多时的小贩们蜂拥而上,女人们放下手里的梭子,玩耍的孩子也奔过来帮忙。满天晚霞在辽阔的海面洒下片片粼光,千万条鱼儿在海面跳跃,不时有三两只滑行的海鸥,落在船头觅食。蒲扇样的鲳鱼、纺锤的墨鱼,还有金光闪闪的大黄鱼,蟹子、虾婆婆、带鱼、黄鲫鱼,一筐一筐地抬下船,就连码头边的礁石缝里也有掉落的鱼。眼皮活络的孩子钻下去,在石缝里捡拾,没有一大篮也有一小桶。岸上的鲜货或过磅卖掉,或拿回家,或送邻居亲友,人声喧哗,一片繁忙。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课外阅读。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①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②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③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飞扬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岔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④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斟着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⑤我不禁停下脚步。

⑥老人吃饭不急不躁,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⑦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儿。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⑧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⑨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⑩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⑪在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⑫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30元。”老人回答。

⑬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儿钱。”说完,还做出转身欲走的姿势。

⑭“35。”老人重新给了价。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⑮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⑯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⑰“你,怎么砸啦?”我问。“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⑲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