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五上 第二单元拔尖测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接 潮(节选)

马永娟

①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岛捕黄花鱼,秋季到渤海捕对虾和小乌子。春秋时节,各地渔民都到海州湾捕杂鱼,远洋作业,要抢鱼汛。每捕到鱼就到附近鱼行或海上收鲜船销售。清明离家,直到秋后才能归来。

②远洋船出海时,村里人会自发集中在岸边,为远行的渔船送行。上百艘渔船鱼贯驶出港湾,机器轰鸣,红旗猎猎,浩浩荡荡地驶向大海,船尾拖曳出无数道白浪,形成蔚为壮观的场景。

③若是在海上大获丰收,尤其是在海上遭了风险,劫后余生又获丰收而归的,离岸好几里就在桅杆上打起得胜旗,叫作“得胜回朝(潮)”。船员逢凶化吉与家人团聚,心里高兴,左邻右舍也跟着高兴。大家自发涌上码头,敲锣打鼓欢迎船员们胜利归来。有时候,船还有半里远,岸上的小伙子就急不可待地跳下海,凫水过去迎接。对这样的接船人,船上人要请他吃糕、喝糖茶。接船人和船上的人一同上岸,算是最隆重的“接潮”了。

④当一艘艘载满鱼虾的船靠岸,守候多时的小贩们蜂拥而上,女人们放下手里的梭子,玩耍的孩子也奔过来帮忙。满天晚霞在辽阔的海面洒下片片粼光,千万条鱼儿在海面跳跃,不时有三两只滑行的海鸥,落在船头觅食。蒲扇样的鲳鱼、纺锤的墨鱼,还有金光闪闪的大黄鱼,蟹子、虾婆婆、带鱼、黄鲫鱼,一筐一筐地抬下船,就连码头边的礁石缝里也有掉落的鱼。眼皮活络的孩子钻下去,在石缝里捡拾,没有一大篮也有一小桶。岸上的鲜货或过磅卖掉,或拿回家,或送邻居亲友,人声喧哗,一片繁忙。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阅读要素】看到标题,我产生疑问:?带着这个问题读短文,我对短文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2)、我用连词成句的方法读了本文,共用了分钟。我了解到“接潮”是指(多选)

A.渔船归来,人们自发涌上码头,敲锣打鼓欢迎船员们。

B.载满鱼虾的船靠岸,人们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

C.修船修房,乡邻主动上门,忙完各自回家。

D.海水涨潮了,乡邻都去观看。

(3)、【思维导图】阅读第②—④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到了哪些画面,完成思维导图。
(4)、【情境化命题】短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乡亲们怎样的精神品质呢?请完成对话。
(5)、下列描述与短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春秋时节,各地渔民都到海州湾捕杂鱼,春分离家,直到秋后才能归来。 B、最隆重的“接潮”,是岸上的小伙子在船还有半里远就跳下海,凫水过去迎接渔船。 C、渔船归来,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去迎接。 D、渔民们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岛捕黄花鱼,秋季到渤海捕对虾和小乌子。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香甜莫过槐花饼

    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lǚ)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加鸡蛋和盐,我就绕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有删改)

请认真阅读《扶》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①外地出差,我在林荫道上散步,当我从一个拄拐杖的老太太身边路过时,只听“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倒在了我的左脚边。

②我刚想伸手扶一把,许多因扶摔倒老人而惹上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丈夫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赔了几十万元,家境就这样陷入困境。而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吧……可不扶……

③“阿姨,你是不舒服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④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身体不舒服。”

⑤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人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吃药。我一听,慌忙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喂给地。

⑥这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便总备着它。我刚喂老人吃下药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⑦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大概几分钟的样子,老人精神好多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处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她的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⑧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我的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老人,拔腿就逃。

⑨后来,老人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机。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新号。

⑩半年后,因为为钱紧,无力出书,多亏一帮文友,为我搞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人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⑪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顿时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中年男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⑫我啪嗒挂掉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心口砰砰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

⑬我的手不住地发抖,拨通电话问他:“你到底想怎样?”

⑭他依然欣喜地笑,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怎么能不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⑮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课外阅读。

英雄无名

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当晚在甲屯里附近地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运送到前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她坚定地说:“我不管,我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你不能中断我的任务。”

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猩猩咻咻地吼叫 ,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伤员从担架上咕咚滚下来。那人全身绑满了带,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病员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个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靠门边的一位伤员艰难地翻动身体滚下了火车,____,还有一位伤员在担架上呻吟,让成友抬他下火车·····

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菌,准时将物资送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来到桥头,他跳下火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菜枯枝。

“人呢!”他喊。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竟然噼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妮趔趄着走来,告诉了这个噩耗。

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大伯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我有个愿望,死后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

现代文阅读

额头与额头相贴

①小时候,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好似一粒扁杏仁。 它装在一支黑色钢笔套里,显得有几分神秘。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缝纫机的抽屉里。她平日上班极忙,很少有工夫动针线,那里就是家中最稳安的地方。

②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我跳完皮筋回家,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得像在炉膛里烧好可以夹到冷炉子里去引火的煤。我想我一定发烧了,只觉得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

③我拧开黑色笔套,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冰冷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时间终于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来,像妈妈那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我什么也没看到。对了,妈妈每次给我夹表前,都要把表狠狠甩几下,仿佛上面沾满水珠。一定是我忘了这一关键的操作步骤。

④我拿起体温表,全力甩了甩。我听见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我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无数亮白珠子,在地面轻盈地滚动……闯祸了! 此时那股冰冷的凉意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⑤妈妈非常珍爱这支体温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那时候,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会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现在,它碎了。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想法都是痴心妄想。我望着窗棂发呆,看着它们由灼亮的柏油样棕色转为暗淡的树根样棕黑……妈妈回来后,果然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

⑥不久,我病了。我浑身难受,感觉好像从骨头缝里往外散发着寒气。 “妈妈,我冷。”我说。“你可能发烧了。”妈妈说着,伸手便去拉缝纫机的小抽屉,但手臂随即悬在半空。妈妈急忙用手抚摸我的头:“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了……”妈妈拼命搓着手,不断地摸着我的额头。妈妈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

⑦“妈!”她吻了我。那一刻,我难以置信 , 心中充满了感动。 妈妈是严厉的人,自我有记忆以来,她从未主动吻过我。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可是,妈妈还是无法断定我的热度。她扶住我的头,轻轻地把她的额头与我的额头相贴,自言自语地说:“这么烫,可别抽风……”

⑧后来,我当兵做了化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战友送了我一支给动物用的体 温表。我珍爱地用手绢将它包起,耐着性子等到当兵后的第一次休假。 “妈妈,你看!”我高举着那支体温表,好像它是透明的火炬。妈妈仔细端详着体温表,说:“这上面的最高刻度是46℃,要是人的体温达到46℃,恐怕早就不行了。”我说:“只要准就行了呗!”

⑨妈妈说:“有了它总比没有好,只是现在不是很需要了,因为你们都已经长大了……”

草帽计

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敌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那时,正值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 )。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机来了。贺龙同志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察员前来报告“后面有一个团的敌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②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坡,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下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qù),感到(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也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军令如山。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③一个团的敌军从后面急急赶来。敌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坡上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 ),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敌军军官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一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④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支敌军不以为意,想着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的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儿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他们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角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着这批“草帽”敌军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个团的敌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⑤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 ),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