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微写作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同学们选取《铁圈》作为词典中“‘对比’的魅力”一节的拓展补充材料。参考小贴士,

借助“多层次对比”框架图,为《铁圈》撰写不少于300字的阅读提示。

人物前后对比,如少年闰 · 土和中年闰土……

◆人物间对比,如闰土、杨 二嫂和水生、宏儿……

◆环境对比,如眼前的故乡 和回忆中的故乡……

◆虚实对比,如生活的故乡 和结尾的畅想……

关 联 多层次对 比,深刻 理解“故 乡”象征 的时代样 态……

《铁圈》[俄]索洛杜布

[阅读提示] 

小贴士

◆回顾课内学习,理解以上框架图中关于 “多层次对比”的意义。

◆借助框架图,细读《铁圈》。若有必要,在草稿纸上梳理小说中不同层次的对比。

◆结合细节,联系生活,从“对比”的角度,有逻辑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小说。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展, 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 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浓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家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者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那时,他没有铁圈, 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 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染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语儿没有 意思。”娘妒又转而变成丁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筑边跑边笑追逐铁圆的情景紫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图,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展,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逆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图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要。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

圈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 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展,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 微 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 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展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 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 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 一面警惕地看 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流 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选自《文苑》,有删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世上最柔软的路
        参加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留我们吃饭。在饭桌上,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很文静,有些腼腆,一说话就有点脸红。对她,我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席间,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能坚守在山村,是怎样做到的。她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
  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电影中的场景惊人地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不舍得离开。她的心里,始终是暖暖的。
  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上才能打出去。没有网线,手提电脑上不了网。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不方便,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她感觉自己与山外的社会已不合拍。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每次都苦苦劝她,甚至可以说是哀求;她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还有……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村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在这里已经快三年了,够长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
  终于要走了。被众人拥着,她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现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向远望去,路的前方,男人们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们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们。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
  故事的结局,让我没想到。第三天,她又回去了,重新又拿起了教鞭。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①         (包容   兼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材料二】     新华网布加勒斯特2015年11月23日电(记者林惠芬)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自近年建立以来,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驶上了“快车道”;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又为双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互利合作注入了新动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自2012年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双边贸易额去年首次突破600亿美元。与此同时,积极②         (开展  开拓)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市场的中国企业获得了一批桥梁、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其中,首个利用中方优先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已于去年底通车,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的一期项目大修也已经完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五大亮点。

    首先是诗词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热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热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一是赛制升级。本季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中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

    三是舞美设计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入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营造紧张的竞赛氛围。

    四是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一百多颗热爱诗词的心,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将通过比赛,绽放风华。

    五是新媒体互动更加深入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终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缺“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在与主持人董卿的交流中,为全国电视观众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阅读《读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读沧海

刘再复

    ①我又来到海滨了,又亲吻着海的蔚蓝色。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②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

    ③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造化天才的杰作啊,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吸吮天空与大地的乳汁。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有人在你身上读到豪壮,有人在你身上读到寂寞,有人在你心中读到爱情,有人在你心中读到仇恨,那些蹈海的英雄,那些自沉海底的失败的改革者,那些越过怒浪向彼岸进取的冒险家,那些潜入深海发掘古化石的学者,那些耳边飘忽着丝绸带子的水兵,那些驾着风帆顽强地表现自身强大的运动健将,还有那些仰仗着你的豪强铤而走险的海盗,都在你这里集合过,把你作为人生拼搏的舞台。

    ④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潮与汐,深与浅,正与反,日出与日落,洪涛与微波,怒吼与低唱,珊瑚与礁石,巨鲸与幼鱼,明朗与朦胧,喜剧与悲剧,壮剧与闹剧,温柔与狂暴,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⑤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⑥在颤抖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污染你的蔚蓝,不知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有多少巨鲸和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海水还是那样清澈。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⑦啊!我的书籍,不被污染的伟大的篇章,不会衰老的雄奇的文采!我终于找到了书魂伟大的力量,一种比海上的风暴更伟大的力量,这是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这是自我克服与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

    ⑧我读着海,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在我的视线未能穿透的海底——伟大书籍最深的层次,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

    ⑨我知道许多智勇双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也在读着深海,他们的眼光像一团炬火正在越过黑色的深渊去照明海底的黄昏。全人类都在读海,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海底的大森林在哪里?海底火山或石油的故乡在哪里?古生代里怎样开始生物繁衍的故事?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沉浮与沧桑?海底有机界的演化又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革命的飞跃?

    ⑩我读着我不懂的深奥。于是,在花间的岩石上,我对着浪花,发出一串串的“海问”,从我起伏的热血涌流出来的“海问”。我知道人类一旦揭开了海谜,读懂这不朽的书卷,开拓这伟大的存在,人类将有更伟大的生活。

    ⑪我有我读不懂的大深奥。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型的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而今天,这荒凉的波涛世界变成了另一个繁忙的人世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驰骋的七彩风帆,读着威武的舰队,读着庞大的轮船,读着海滩上那些红白相间的帐篷,读着刚刚拥抱过海而倒卧在沙地上沐浴着阳光的人们。我相信,若干年后的海,又会是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和谐的世界。

    ⑫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在丰富,在进化,从不停歇。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新,能够有这种永不消失的气魄。而今天,我读懂了:因为你自身是强大的,是健康的,是倔强流动着的。

    ⑬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量,体验到丰富与深刻;也体验到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未知,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远路上的新疆饭

刘亮程

    ①我的朋友刘湘晨说过他最难忘的一顿饭。

②那年他在塔什库尔干拍纪录片,要下山买摄像机电池,站在村口等车,等到快中午,路上连个车影子都没有。就在这时,山坡上说说笑笑来了五个姑娘,在路边的平地上支起帐篷,用石头垒起一个炉灶,放上铁锅,便开始架火烧饭。我的朋友不知道姑娘们给谁做饭。也不便过去问,就老老实实坐在路边等。等得快睡着了,过来一个姑娘喊他,让过去吃饭。姑娘说:“在村里看见你在这里等车,今天不一定会过来车,明天后天也不一定有车过来,我们给你搭了帐篷,做了饭,你住下慢慢等。”

    ③他感激地吃完姑娘们做的清炖羊肉,正打算在帐篷里住下,远远看见一辆运货的卡车开来。他

多么不希望这辆车过来,最好明天后天也不要有车来,他就一直住在路边的帐篷里,每天看着五个姑娘在石头垒的炉灶上给他做饭,晚上躺在帐篷里,望着高原上的星星和月亮,做着美梦,等一辆永远不希望它过来的车。

    ④他可能是塔什库尔干最幸福的路人了。

    ⑤同样的幸福经历我也遇到过。

⑥那还是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们驾车去合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那是一处远离县城的高山湿地夏牧场,没有正规道路,汽车走的都是羊道,羊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车颠散架似的。一百多公里的路,走了四个多小时。大中午,一行人进到一户牧民的毡房,男人放羊去了。我们对女主人说,能否给做点吃的?我们付钱。

⑦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铺上一块白色单子,把烤馕和小油饼放在上面,沏上烧好的奶茶,让我们品尝。然后,女主人架着外面的炉子,开始煮风干牛肉。

⑧我们吃得很仔细,肉被风吹干,再煮熟,还是干硬的,只有小块地咀嚼,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咸,有松枝烧柴的火气。一大盘子牛肉,全吃光了。

    ⑨临走时问主人需要多少钱。

    ⑩“不要钱。”蒙古族阿妈说。

⑪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钱硬塞给阿妈。阿妈拗不过,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着,一人一张把五百元钱塞给了我们一行五人。像是塞给她的五个孩子。

⑫那些幸福总是让人回味。那几年我常坐在路边饭店喝茶,道路坑坑洼洼,汽车远去后,扬起的尘土缓缓落下,像岁月一样,落在身上头上,我不管不顾地坐着。

⑬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坐在那里。在那个我远远的注视下,虽然历经了多年岁月的风尘,我终于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摘自《散文 (海外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