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顶碗少年

    ①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ㅤㅤ    ②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ㅤㅤ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ㅤㅤ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ㅤㅤ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ㅤㅤ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ㅤㅤ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短文中的省略号较多,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每空填一个选项,答案不重复)

①第②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②第③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③第⑤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④第⑦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A.对顶碗少年当年顶碗情形的回忆

B.动作的省略

C.不想再看到前两次的结果

D.碗在少年头上所表现出的样子

(2)、文中的顶碗少年在表演中失误了几次?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3)、文中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 ____描写?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4)、顶碗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A、愧疚→沉着→不知所措→镇静 B、愧疚→不知所措→镇静→激动 C、沉着→不知所措→愧疚→镇静 D、沉着→不知所措→镇静→激动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顶碗少年在那次表演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但还是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B、顶碗少年那股顽强拼搏、勇于挑战失败并最终战胜失败的精神给作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C、《顶碗少年》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
D、从《顶碗少年》中我们悟出,生活中随时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否不气馁,敢出失败中走出来。
(6)、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后,一位老者走到台上向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结合上下文,请把老人的话补充出来。
(7)、从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来顶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那位老者又是个怎样的人?
(8)、文中写少年的三次表演都写到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包公审驴

①宋朝的时候,一个叫王五的人有一头驴。一天,他牵着驴驮了木炭到镇上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发现拴在树上的驴变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王五到处寻找,也没找到自己的驴。他又气又恨,懊恼极了,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②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王五道:“包大人,这畜生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让衙役们把嘴套给驴套上,关上三天再说。衙役们奉命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包公审驴的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很吃惊,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包公下令升堂。这次,到庭听审的有好几百人,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热闹。

③包公命令衙役们把驴牵来,然后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衙役们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最后,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

④包公让衙役们和王五跟着那头驴,跑了整整十五里路,最后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阅读。

飞夺泸定桥(节选)

ㅤㅤ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拦);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振 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ㅤㅤ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功)。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ㅤㅤ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ㅤㅤ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子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

 “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快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的瓷盆里本来就有不少。”我纠正他。

 “我的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空城计

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中,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前去攻打。以两千五百名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同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诸葛亮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二十几个百姓在城门前洒扫。正当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张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琴声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却弹起了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的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让他的军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我们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二十公里。敌人的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五十五公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心使他们忘记了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两三米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剥 豆

毕淑敏

①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想比赛?”

②“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③“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④“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⑤一丝喜悦悄悄涌上我的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⑥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⑦“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⑧“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我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⑨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⑩“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⑪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⑫“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⑬“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⑭“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⑮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