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描绘了一幅平桥村美丽的画卷。试结合选文内容,任选一种手法进行分析。
(2)、选文以儿童的视角写了哪些美好有趣的人与事?这一视角有何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白 杨

袁 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了过来,他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美的姿态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室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的定义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阅读。

    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疆域。明明就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

    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

    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谈谐了一下,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老气”的迷人之处。

    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我这里简单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

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各种姿态的动物。体育场、舞台、服装模特的T型台,

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们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张鸣/文选自《新华日报》原题为《“书卷气”的迷人之处》,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只被解放的马来熊

①2022年12月31日,红山动物园的明星马来熊“老马”在熊馆内舍离世。在老马的补告中,饲养员们写道,“我们仍记得,老马第一次进入熊馆外场探索时,正是美好晴亮的春天,老马坐在油菜花旁抬头打量飞舞的蝴蝶,温暖的风从城市吹来又吹回到城市,在这里短暂停留时,它也会安静地陪在老马身旁。”

②饲养员彭培拉至今仍记得初见老马时它的模样:那是一头32岁的马来熊,身上的毛发褪色脱落,眼神浑浊,视力退化严重,吃东西时口水就从嘴角流出,脖子两侧的赘皮拖得老长,背也弓了起来。一天里,老马只会起身两三次,其他时间都躺在草堆上半梦半醒。她试着在糊糊里加一些苹果,但苹果总是被剩下,她这才更加确认老马的牙齿已经掉光了。

③彭培拉和老马独处时曾反复问自己,“如果一天到晚只吃糊糊,也不能享受阳光,那它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就是让老马走出内舍,享受新红山的生活。

④前两年,彭培拉为了考察红猩猩的生活环境去过一次马来西亚,那里是老马和它的伙伴们的故乡。在保护区里,有两三人才能合抱的热带巨树,有自然倒下的朽木,三三两两的小马来熊在树林里穿梭,要很努力才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马来熊的长爪子弯曲而有力,是爬树的一把好手,它们经常在树枝上休息,或者在倒木和树皮间嗅闻寻找昆虫。在当地,马来熊也因为它们胸前美丽的金黄毛色被叫作“太阳熊”。

⑤当时,老马已经很难让彭培拉把它和那些一口气能爬上几十米高大树的“太阳熊”联系在一起。第一次见面时,她呼喊老马的名字,但老马几乎没有反应。连日常打扫笼舍也要看运气。打扫猛兽笼舍之前,饲养员需要严格按照“人兽分离”的操作规范,用声音或者食物把动物引诱到另一个安置笼里。但它视力不好,找到另一个笼舍的入口都要大费力气,如果太久都没找到,当天只能放弃打扫。

⑥更严重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老马左前脚总是一跛一跛的,不能着地,彭培拉曾以为是老马年纪太大得了关节炎,但地仔细观察终于确定了老马不爱起身活动的真正原因: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它爪子上的长指甲已经倒着扎进了肉里,左前脚被指甲戳破的伤口已经感染发炎,只要一用力就病。指甲一天不剪,老马就要在这种坐立难安的状态里受煎熬。

⑦此后一段时间,在彭培拉的照顾下老马的状态逐渐好转,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多。在确定老马已经没有牙齿,爪子内翻失去攻击力,几乎不能站立之后,她开始在其他饲养员的监护下尝试接触老马。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接触照顾,彭培拉为老马剪指甲的提案终于被通过。2022年1月底,地和其他饲养员一起把老马引诱进压缩笼,老马已经习惯了和她接触,心态平和。随后,四个爪子的剪指甲作业在一小时内迅速完成。

⑧剪完指甲之后,老马终于开始有了“熊样”。有一天,彭培拉在食谱里加入了一整条新鲜的鱼,正准备把鱼切碎时,老马的鼻子一皱一皱,寻味而来。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一整条鱼都给了老马,没想到的是,“老马在吃鱼时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先用爪子把鱼摁碎,吃掉相对柔软的内脏,再用嘴巴把鱼一点一点碾成小块,缓慢吞下。不到半个小时,一条鱼就被吃得干干净净。

⑨她看着老马努力吃鱼的样子看到入迷,第一次感受到老马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熊。

⑩红山的新熊谷于去年年底建成。熊谷东侧地形错落,几棵巨大的雪松在场地中间拔地而起,投下一大片树荫,落叶覆盖在柔软的木屑上,就像真正的森林一样。西侧则植被茂盛,一处细细的兽道在红山原生的小山坡上蜿蜒而过,如果熊不愿意被游人看到,就可以躲在山坡的植被后面。

⑪为了鼓励老马探索熊谷,彭培拉精心布置了外场。她自己带着羊奶、蜂蜜水,草丛里藏着老马最爱吃的熊猫馒头,取食器里装满了水果和美味的面包虫,可能会滑倒的地面上铺了稻草,老马每天躺着的小床也被搬了出来——她希望老马闻见熟悉的气味能更安心。

⑫在几位饲养员的保护下,老马小心翼翼地踏出了第一步。从笼舍到熊谷外展区的几十米距离,老马走走停停,休息了两三次。熊谷的花开得正好,老马慢慢踱步到一片油菜花里,小蝴蝶在它身边上下翻飞。它先是迷茫地四处张望,接着像是闻到了什么香味似的,开始对着树干摇头晃脑,在草丛里用鼻子拱来拱去,寻找掰碎的熊猫馒头。彭培拉觉得,虽然以老马的视力不一定能看到黄色的花、白色的蝴蝶,但是它一定能感受得到阳光的照拂,脚下潮湿的泥土,偶尔停在它身上的小蝴蝶,还有春天的气息。

⑬“太阳熊终于站在了太阳下。”彭培拉觉得眼前的一切只能用如梦般美好来形容。

(选自《读者》2023年第7期,作者:邢逸帆。有删改)

阅读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    (1)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甲】它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    (2)        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乙】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来年她会有更好的花叶,更浓的芳香。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